【摘要】依據官方指南,在口語這一分項的要求中,可以明顯看出新托福考試對于流利度的檢驗越來越重視,普通的口語教學模式仍然無法有所突破,因此本文試圖依據任務型教學法設計出適合中國考生學習的口語教學模式,以便更好地提高考生托福口語的流利度,在托福口語考試中脫穎而出。
【關鍵詞】托福口語 任務型教學法 教學設計
一、新托福口語考試現狀
根據2016年TES官網顯示,中國的考生在新托福口語平均成績為19分(滿分為30),多數學生口語無法取得20以上的成績。深究原因,除了遣詞造句的語法問題之外,口語的流利度差則是更為重要的失分點。早在2007年,托福考試就對考生的流利度提出了要求,官網指出考生的口語流利度是考官評價口語這一項的主要指標,其要求考生能夠以自然的語速表達自己的觀點并且語義連貫。和官網給出的高標準不匹配的則是傳統的機械口語教學方式,本文將把任務型教學法引入到托福口語學習中,旨在提高托福考生的口語流利度。
二、任務型教學法理論簡述
任務型教學法即以完成任務來進行教學,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同學們參與并且互動和交流。這個教學法強調在“干”中學,在“用”中學。最早,N.Prabbu教授在1983年正式在語言學界給出了任務型教學法這個概念;三年之后,英國教育學家D.Nunan主編了任務型教學法大綱,整個任務型教學法就形成了,但還不完善。于1996年,《任務型學習的框架》一書闡明了三個階段,分別是前任務,任務環和語言聚焦。Skehan教授在1998年提出了語言學習認知法豐滿了語言教學界。任務教學是20世紀末時期的主流,并且逐步被大眾所接受和認可。
三、任務型教學設計
具體的來說任務型教學法的具體實施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任務前階段,任務中階段和任務后階段。在最開始的任務前階段,是教學導入階段,這一階段是用來激發學生的相關興趣。第二階段是任務中階段,也就是整個任務型教學的核心階段。首先規定執行任務的主題,然后將學生分組,在討論活動的過程中,教師督促學生使用英語,并且實時觀察學生活動。最后在任務后階段,教師對學生的活動進行反饋。
人數:一節口語課課容量為10人,分為5組,2人一組
課題:Task 1:describe a person that you admire and explain why(描述一位你敬仰的人,給出理由)
過程:階段一為導入,教師要全程為英語授課,偶爾可以加點中文解釋,以創造環境。教師首先給出一些杰出的人的實例,以故事的形式講述,提高興趣。之后給出一般說人物題的重要的幾點步驟和注意事項。比如托福口語第一項為獨立口語部分,回答時間為45秒,時間短的情況下,一定要思路清晰說出觀點。說人首先明確是誰,什么樣的性格特點使你尊敬,做過什么事情,最后注意總結。語言一定要注意精煉,并且少用簡單句。階段二為任務中,全程由學生單獨完成,教師只引導和提出小建議。學生每組相處一個人物,然后兩個人互相補充敬仰的原因,最后根據45秒的答題時間來演練自己的答案。在任務中階段,學生一定要盡可能地使用英語,教師督促其英語表達法是否合理,即使更正。最后為任務后階段,每組派出一人展示成果,教師進行點評和糾正錯誤。學生課下要進行反思,可以和同學老師交流意見,也可以和同伴進行英語對話操練,不斷地提高自己口語的準確和流利程度。
四、總結,創新和不足
在托福口語的教學中任務型教學法可以說是切中要害,直面缺點。英語的流利度就是反映出考生對于英語語言的熟練掌握程度。這個熟練掌握一定是在于自我的反復操練,單憑教室的指導一定是治標不治本。任務型教學法就是讓學生多操練,以學生為中心地學習語言,教師只是一個引導者。任何考試都不是機械地考察學生的能力,普通的教學方法無法讓學生體會到英語自然交流的真實感,因此,如果在平常的演練中不采用任務型教學法,那么學習者的英語流利度一定無法取得長足提高,說出來的英語也會很機械,沒有個人的風格。任務型教學法改變了傳統的師生之間的關系。
從創新力的角度來說,這是從學生的學習角度出發的一種教學法,課堂以活動為主,能夠極大限度地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能力和熱情。學習一門外語,學習熱情很重要,任務型教學法的精髓在于學生在完成任務中不斷獲得自我認同感,這點是一般教學法所無法企及的。
最后明確一下,這個教學法的不足之處。在設計的過程中,最顯著的問題就是對于任務設計的把控力。任務的設計一定要因人而異,這樣才能提高效率。而任務設計地適合考生與否很考驗教師的個人能力,因此任何托福教師一定要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以便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這點要求,當然,還需要在長期的實踐中不斷得到優化和提高,望教師和學生可以共同提高。
參考文獻:
[1]程曉棠.任務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易興霞.IELTS口試對英語口語教學的啟發[J].外語界,2000 (2):34-38.
[3]張文忠.第二語言口語流利性發展的理論模式[J].現代外語, 1999(2):205-217.
[4]D.Nunan.Designing Tasks for Communicative Classroom[M].Cambridge:University of Cambridge Press,1983.
[5]Willis J.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作者簡介:彭星,女,安徽滁州人,天津外國語大學在讀碩士,研究專業為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