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暉
摘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好聲音”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提出的要求。2016年2月19日習總書記在中央電視臺視察調研時再次強調,要多設計一些融思想性、藝術性于一體的好欄目,多辦一些膾炙人口、寓教于樂的好節目。本文通過對《朗讀者》《見字如面》《耳畔中國》等三個高收視率、高口碑欄目的分析思考,從把握時機、研發模式和細心選材三個方面入手,著力闡述此類看似“低調高冷”的小成本文化類節目是如何跳出綜藝娛樂節目的包圍圈,達到“收視與口碑齊飛”的節目效果。
關鍵詞:傳統文化 時機 模式 選材 《朗讀者》《見字如面》《耳畔中國》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好聲音”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提出的要求。在“宣傳”和“傳播”方面,電視媒體同樣承擔著時代所賦予的責任,也正是在廣大電視媒體從業人員的共同努力下,電視熒屏才充滿斑斕色彩,才出現了像《朗讀者》《見字如面》和《耳畔中國》等一批優秀的電視文化類綜藝節目。這些節目在娛樂大眾的同時,也讓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書信文化和民歌文化得到了廣泛傳揚,以至在觀眾群體中產生巨大的共鳴。
《朗讀者》《見字如面》《耳畔中國》等三個創新欄目,在節目主題的構成與表現上,都無一例外地顯現出媒體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邃內涵。節目通過嘉賓飽滿而深情地朗讀、動聽歌曲的演唱,彰顯了以中華文化為內核,以地域風情和民間習俗為外殼,展示中國傳統文化之美,被觀眾贊譽為“是當下綜藝節目中的一股汩汩清流……”通過對這幾個成功節目的細細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它們在推出時機、模式和選材上都有著一個共同的成功點,那就是對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光大。
把握時機,推陳出新
在談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電視節目的春天從何而來”時,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主任張頤武認為:“源頭肯定是優質的內容。縱觀這些節目,從傳統詩文到名人書信,無一不是被時光挑選、考驗過的精品。其次,貼近時代的視聽技巧與傳播方式,其本身也是創作者對于優質內容成竹在胸的自信彰顯。”
幅員遼闊的華夏大地,五千年燦爛文化光照世人。五千多年來,生生不息的文化在傳承中得到了發揚與光大,這些都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因此,這些文化類節目的走紅也并非一朝一夕,一定會被時代的需要所激活。然而,激活文化的時間也需要有一個合適的時機,正如董卿在分享節目成功經驗交流時,也談到了這個重要原因,那就是時機。
因此,文化的復興時間,往往決定了文化是否能夠恰到好處地吸引人們的關注,這便體現出了電視節目創新與播出時機的重要性。以《朗讀者》為例,這個節目就抓住了時機,踩著了一個特別好的時間節點。當下,不論大屏、小屏,都長期被一些程式化的節目霸屏,而《朗讀者》卻以自身厚重的文化+活潑新穎的樣式走進觀眾的視野,給了觀眾以久違別樣的清新,讓觀眾的心境忽然變得遼闊了起來……另外,眾多享有知名度的明星參與到節目中,成為書信朗讀的主角,讓他們從冗長的電視劇人物轉身為簡潔短小綜藝節目的嘉賓。這樣的華麗轉身,同樣是節目組抓住時機的重要體現。
熒屏上文化類節目的長期匱乏,也導致了受眾對文化類節目的渴望與追求,所以當《朗讀者》橫空出世時,帶給所有厭倦了冗長劇集的觀眾便是共鳴和感動。“人們扎身其中,見天地、見歷史、見人生、見情懷,便不舍離開了”。因此,可以肯定地說,真正能走紅刷屏的,還是我們愈發堅定的文化自信。同樣,億萬的電視觀眾也漸漸意識到,優秀的傳統文化才是自己不能離別的精神家園。當一個醞釀已久的文化節目欲噴薄而出之時,還要輔之于恰當的時機,才能達到預期的收視與宣傳效果,因此,這個又可稱之為“播放”時機。
除去“播放”時機,當國人的文化素養達到一定程度,并形成足夠的文化自信來接納中華傳統文化,便是第二個“時機”。在數十年前,楊潔導演的電視劇《西游記》在上映時,當時的社會反響并不是很大,但直到幾十年后,該劇才被公認為是劇之經典。不能不說,這正是由于當時的人們在文化和思想的認知度上,還未達到能廣泛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水平所造成的。現如今,在習近平總書記“中華文化是我們最優秀的軟實力”和“對于傳統文化,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的理論引導下,以及國民教育的廣泛普及,使得國人的素養已經達到對中華傳統文化軟實力的認知水平。在這種條件下,推出像《朗讀者》這類的綜藝節目來喚醒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渴望,才會如雨后甘霖一般及時。
對內,除了堅定國人的文化自信,對外,這些節目的播出,同樣也緊隨了中國“走出去”思路和戰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原主任趙啟正看來,在中國綜合國力迅速上升的時代背景下,世界更加重視和關注中國,中國也愿意把自己的情況說出去,這是中國公共外交最好的時機。除去國內觀眾的廣泛關注,這些節目在海外也有著極高的收視率。今年4月,《朗讀者》欄目在戛納電視節期間,收到了來自法國赫夫·休伯特電視制作公司的郵件,詢問《朗讀者》是否有出售節目模式的意向,并在郵件中大贊《朗讀者》。他們表示,《朗讀者》是他們公司近年來看到的全球最讓人眼前一亮、最令人興奮的文化類節目,他們想購買《朗讀者》節目模式,在法國以及比利時、瑞士等法語區播出,他們有信心,該節目樣式也一定會在歐洲掀起一陣朗讀的風潮。
由此看來,中國的聲音同樣得到了國外媒體的廣泛關注。不可否認,這些綜藝節目是中國在當今時代推陳出新的重要利器,通過良好的節目來達到海外宣傳效果,讓中華傳統文化得到更多受眾,這也正是抓住時機的重要體現。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中華傳統文化的浩瀚絕倫支撐著精品內容源源不斷,加之受眾對文化類節目的認同以及絕佳的文化宣傳時機,屬于文化類節目的春天已經鳴鑼開場。
研發模式,大膽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就是要在“新”字上下功夫。如何把中華文化寶庫中這些有厚度、有內涵、有價值、有意義的資源搭載到我們的節目中去呈現,一直是困擾電視工作者多年的難題。畢竟這些散落在華夏大地的“文化素材”只要組合好了,力量無疑是不可估量的。在堅定尋根的基礎上,節目模式的創新無疑是當下文化類節目打破曲高和寡這個魔咒,取得成功的一個關鍵要素。和過去相比,這些文化類節目一改以往“諄諄教誨,智慧化身”,轉而把更多關注放在觀眾需求和學界研究上。為了打破觀眾與經典傳統文化之間的壁壘,都不約而同地搭建了一座橋梁。endprint
《見字如面》的“這座橋”,是兩位拆信的知名學者。他們在第二演播現場化身為解讀評論嘉賓,講書信背后的故事。他們講得明白,講得生動,講得精彩,讓觀眾更加直觀、更感性地了解到了書信背后的故事。雖然節目現場采用的是一桌、一信、一人的極簡模式,但在電視效果的呈現上卻一絲不茍地做足了文章。節目展示出中國文化的魅力,喚醒了人們血液里流淌的本土文化基因。盡管素面朝天,卻依然打動人心。
而《朗讀者》則擺脫了傳統類朗誦節目的固化模式,采用的是“訪談+朗讀+輕解析”的模式。輕解析就是對一些特別精妙的推斷,或者對一些相對普通人來說有一點距離的讀本,花30-50秒的時間做一個名家解析。它最大的作用就是讓整個故事的情緒提升到一個需要以文來抒懷的時候,文本順勢而出,所以人們看到麥加很糾結地講述完他和他的父親、他和她的兒子兩代父子間感情掙扎的故事之后,再來讀他寫給兒子的那封信。著名的翻譯家許淵沖老先生講人這一輩子不是活過了多少日子,而是記住了多少日子之后再來讀林徽因。我們看到的企鵝人夫婦得了那種罕見的疾病,卻無視疾病,無視貧困,依然樂觀,依然相愛,依然行走在路上。這樣一對年輕人,講完了他們的故事之后再來讀同樣一直在牧場的三毛,這個時候經典文字的魅力就產生了一個疊加的效果,充滿了感染力,傳播的意義就實現了最大化。
《耳畔中國》作為一檔原創模式的民歌選拔節目,除了采取觀眾和導師的雙重考核標準之外,最大的創新之處在于節目除了負責音樂部分的音樂導師之外,還從文化歷史的視角出發,特別設計了文化學者的角色。通過文化觀察員對民歌文化的解讀,打破了觀眾和民歌之間的溝通壁壘,將文化與娛樂進行了無阻的勾連穿插。如在談到《東方紅》這首歌曲時,南京師范大學教授酈波介紹說:“這首歌源自《騎白馬》等陜北民歌,并經過各個時期的整理和修改,最后形成了今天的一首莊嚴的頌歌”。中央音樂學院院長王立光在歌手演唱《十送紅軍》后,介紹說:“很多的革命歌曲都是脫胎于一些地方的民歌,《十送紅軍》脫胎于《送情郎》,原詞是‘盼望情哥哥回家時帶幾角錢后改編成了‘盼望紅軍回家時帶回勝利的消息”。因此,許多中老年觀眾在觀后說,我們真不知道那些耳熟能詳的感人歌曲背后還有那么多的歷史文化故事,確實給了我們很多新的看點。從選手歌曲的選擇到評委娓娓道來的講述,觀眾很容易與節目形成共鳴,也使得觀眾理解了革命歌曲。正是由于中國革命對民歌創造性的推陳出新,才得以永載史冊流傳下去。
無論是《見字如面》《朗讀者》,還是《耳畔中國》,它們的同一個共性就是,三個欄目都無一例外地為觀眾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并且用情感共振和傳統文化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觀眾從中得到的是歷史人文以及節目本身的雙重享受。正如《見字如面》制片所說,“不是每一個想要閱讀莎士比亞作品的人都要求越過英文的高山,也不是每個要親近中國古典文學的現代人都要爬過文言文的高山”。當讀者得到了與主持人和朗讀者的情感共鳴時,節目的人文宣傳效果自然便顯露出來了。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宣傳司司長高長力在全國新聞工作宣傳例會上說“觀眾與一些經典的傳統藝術有距離,我們媒體要做的就是搭一座橋,墊一塊磚,拉一下手不就過來了嗎?市場就是這樣培育起來的”。以往的文化宣傳節目過于晦澀高深和曲高和寡,往往只能引起少數人之間的交流,卻引起不了大多數觀眾的響應。而今,在這種普眾化觀念引導下的模式創新,便著實能夠拉近傳統文化和讀者之間的距離,達到更廣泛的宣傳效果。
細心選材,精心雕琢
作為傳播經典文化的節目,選材無疑是最為艱難、最費腦力的一個過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講中國故事是時代命題,講好中國故事是時代使命。當中國與故事關聯時,中國就不是一般的中國,故事也不是一般的故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出訪的公開演講中,講述了很多溫暖人心的中國故事和中外友好的故事,向世界傳遞中國的傳統文化、意識形態,以及友善相待。說到“講故事”,正如習總書記所說,要讓“故事”成為“不一般的故事”,首先要做到的便是“選故事”,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選材”問題。在《見字如面》《朗讀者》和《耳畔中國》三個節目中,“選材”都是它們得以吸引觀眾,成功獲得高收視率的關鍵所在。
《見字如面》把“每一封信都要有一種特殊的力量敲擊人心”作為信件遴選標準。節目組從全國各大檔案館、博物館、文史研究機構初選出萬余封信件,經過反復比較、研判,精選出了100多封信。這100多封信跨越了古今,涵蓋了中國歷史的諸多階段,無論是情感狀態、價值觀念,還是文字風格都是多元化的呈現。因為絕大多數都是私人信件,寫的時候都不是為了發表,所以包含了許多鮮活生動的情感,幾乎每一封信里都有讓人感到意外的故事。再則,節目中讀信的嘉賓,在情感、情緒的表達上也并不輕松,這也就是為什么參與朗讀的明星大腕,雖然都是身經百戰的藝術家,但他們仍然一絲不茍、不敢掉以輕心的原因。
就像電視播音員播稿前的備稿一樣,在讀信之前,藝術家們同樣要對自己所讀的每一封信進行備讀,并且做很多的各類標注,有的是字的讀音,有的是情緒的提示等。因而,嘉賓在參加《見字如面》的錄制時,都會要求自己認真準備,走入書寫人的內心世界,與作者產生精神共鳴,以便讀出信中所寄托的真情實意。張國立和王耀慶兩位老師在節目中分別朗讀了早年黃永玉大師與曹禺先生之間的往來信件,節目播出時,黃永玉大師看了之后非常激動,托人找到了節目組的導演和張國立老師,并邀請他們來家里做客。在家中,黃永玉大師對他們說,這個節目帶給他一份遙遠的陌生感……
而《朗讀者》在選擇讀什么的時候,策劃之一的劉震云認為“每個人都有朗讀的原動力,讀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為什么要讀這段文字,這段文字會與我們產生怎樣的共鳴”。而這種共鳴,就象一把打開傳統類朗誦節目與觀眾隔閡的鑰匙,能夠讓節目很快地觸及到觀眾的內心世界。在關于朗讀人由誰來擔綱的問題上,《朗讀者》并沒有選擇全明星陣容,因為節目最終實現沁人心脾的一定不是朗讀人外在的光環,而是取決于朗讀人的情懷感染。因此朗讀者既有濮存昕、柳傳志這樣的名人,也有蔣勵、成都鮮花谷夫婦這樣的普通人。正如節目的執行總導演夏歡歡所說:“當時,我們確定要請成都鮮花谷夫婦時,也考慮著讓他們讀什么合適呢?董卿在聽了他們的故事后,一下子就想到了朱生豪寫給妻子的《醒來覺得甚是愛你》。”節目播出后,這段朗讀被網民譽為最美麗的“遇見”之一。有網民評價:“雖然沒有受過專業的訓練,不懂什么朗讀技巧,但是他們那飽含著情感的聲音卻不停地撞擊著我的心。
《耳畔中國》要抓住的核心,就是找到最好的歌和人。在《耳畔中國》的選歌過程中,節目組也有一番來自網絡選出的100首經典民歌的推薦歌單,但節目組在選歌上卻有多元化的考慮。首先,歌曲要有廣泛的流傳性,這樣能有效地拉近歌曲與觀眾的距離,讓觀眾熟悉,同時也要求歌曲本身的音樂性好,改編創作的延展性大;其次在歌曲的題材上,要能夠喚醒多數人共同情感體驗的歌曲,有著豐富的創作背景和時代感應,或者當地的民族特色;最后要求所選的歌曲,歌手的身份經歷有相關性。青年演員龔爽在比賽中選擇了《我的祖國》這首在我國廣泛流傳的歌曲,觀眾非常熟悉,也沒有什么距離感,但是在演唱時卻給了觀眾一個大大的驚喜,把歌曲高潮部分高亢激昂的情緒,改成了發自內心歌頌贊美的情緒。“這是強大的祖國,是我生長的地方”,當這首充滿愛國情愫的歌曲通過這位90后歌手用充滿深情的歌聲演繹出來的時候,現場沸騰了,很多觀眾都流下了激動的淚水,高呼過癮。許多人稱贊唱出了當下中國人的自信,點燃了中國人共同的情感體驗,網絡點擊率暴增。
由此看來,細心的選材和精細的材料雕琢都是這些節目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綜上所述,這三個節目選材的出發點和目標,都是為了實現“會讓觀者產生對傳統文化的心靈共鳴”,也正是這些經過歲月滌蕩,體現淳樸與原生態的傳統書信和民歌,才真正喚醒與牽動了觀眾內心深處的情感。
結束語
時下很多的娛樂節目,為什么缺乏生命力,筆者認為,就是故事的元素太少了。不可否認,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綜藝節目的趨勢走向,就是紀實與娛樂的有機結合。換言之,就是將故事植入娛樂之中的一種融合。現在的熒屏文化節目,都只是從五千年的歷史長河里擷取零星所繪就的絢爛篇章。這些深受普通觀眾和具備較高鑒賞力的高端受眾喜愛的傳統文化類節目,至始至終把深挖節目精神內涵和文化底蘊作為最高的追求和節目的根基,讓原本屬于電視節目的知識性、趣味性等得以回歸,以引導代替迎和,讓觀眾在喧囂嘈雜的泛娛樂化節目傾向中,感受到一股滋潤心田的清流,享受源自五千年文明文化的愉悅。
(作者單位:南昌廣播電視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