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文+賈文穎
摘要:大眾傳播媒介等新技術的發展使傳統文化的傳播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為適應時代需要,傳統文化積極尋找與大眾傳播媒介相契之處,但是由于傳統文化自身的特點,在尋求合作的過程中產生了如“嘩眾取寵”等一系列問題。本文以《朗讀者》為例,分析傳統文化與大眾傳播媒介的合作的現象與產生的問題,以期找到它們未來合作更好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傳統文化 大眾媒介 合作 《朗讀者》
2017年媒體迎來傳統文化類綜藝節目元年,《見字如面》的出現打破滿屏的“萌娃奶爸真人秀”局面;《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更引發了全國范圍內的“詩詞熱”;由董卿擔任制片人的全新文化類節目《朗讀者》在2月18日首播之后,豆瓣評分便高達9.3。有評論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將迎來“新的春天”,有人認為這些節目將成為大眾傳媒圈的“一股清流”。然而本研究認為,該現象的出現從表面看確實是好事,但傳統文化傳播的實質及未來的發展方向仍需有識之士繼續探索。
傳統文化與大眾媒介的結合最終將是曇花一現?
由于電視的受眾范圍廣,觀眾的文化水平差異大,大多數觀眾很難同時得到情感上的共鳴,這是文化類節目長期缺席電視屏幕、難以深入人心的重要原因之一。對于這一點,《朗讀者》制作團隊曾在接受采訪時說到,他們希望把《朗讀者》打造成一檔“高而不冷”的優秀文化節目。 “高”是來自文學品質,而“不冷”靠的則是情懷,用真摯的情感讓文化更加平易近人。本研究根據節目在騰訊視頻上的播放量、在百度上的搜索量以及在新浪微博上的轉發評論數觀察受眾對節目的關注度,以期大致得到受眾對節目的關注持續度,并間接得到一個接近傳統文化在大眾媒體上播放的節目影響力有多大。從兩方面得到數據發現最終結果并不盡《朗讀者》制作團隊之意:
一、騰訊視頻的節目播放量。
總結騰訊視頻前五期《朗讀者》節目的播放量,得到上面的折線圖。由圖中可知,節目的播放量雖然有所起伏,但是整體呈下降趨勢,第五期節目的播放量甚至只有第一期節目的7.3%。
二、百度指數的起伏情況。
以“朗讀者”為關鍵詞,在百度指數進行搜索,得到了上圖的曲線圖。由上圖可知,自節目2月18日開播以來,截至3月26日,共有五個峰值,而這B、C、D、E、F五個峰值也都是在節目播出的當天達到的,之后搜索指數便會迅速下降。第三期節目之后,搜索指數沒有超過25萬。
三、《朗讀者》節目官方微博發布節目視頻時微博的轉發加評論數。
每期節目在電視上播出之后,《朗讀者》的官方微博都會發布節目的網上播放渠道,通常關心節目的觀眾,會通過這些鏈接,收看相關的節目視頻。觀察數據發現這些微博的評論和轉發數明顯呈下降趨勢,第五期節目的評論和轉發數甚至只有89條。
通過對以上三個平臺相關數據的觀察可以看出,《朗讀者》的受關注度在明顯下降。《朗讀者》在滿屏的娛樂綜藝節目中殺出重圍,的確給吃慣“山珍海味”的觀眾帶來一些“清粥小菜”,讓人眼前一亮,引發了社會對于傳統文化的反思與重視,但是通過種種數據,可以看出,觀眾對文化類節目的關注持久度是有限的,這也導致節目的影響力注定是有限的。
傳統文化與大眾傳播媒介的結合是武裝外表還是內心?
“一個人、一段文”,《朗讀者》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佳作相結合的形式,用朗讀的方式傳播經典文章,傳播傳統文化。但本研究通過騰訊視頻《朗讀者》觀察節目視頻前五期的彈幕數量以及內容,發現節目制作者旨在引起受眾深層次思考的關注點,在彈幕上被更多受眾帶“跑偏”,所得數據如下圖所示:
由上圖的統計數據可知,視頻的彈幕數量略有起伏,但總體下降。這一方面應該與視頻的播放量相關,另一方面可以反映出觀眾實時互動性逐漸減弱。從“一時興起”到“默默離場”,傳統文化與大眾傳播媒介的結合是否最終亦成為受眾為自己披上“文化人”外衣而做的“狼皮”值得思考。
騰訊視頻中的彈幕有點贊功能,官方會自動篩選彈幕點贊數前20名。搜集前五期節目,每期節目排名前20名的,共100條彈幕。本研究將100條彈幕進行閱讀,最終將其分類,類型包括“對主持人及嘉賓的表白與祝福”“對文化深刻反思”“對節目形式的評價”三種,得到數據如下:
由數據可以看出,在觀看節目的同時,觀眾更關注的是主持人和嘉賓本身,例如粉絲對主持人的告白,“董卿,你太有氣質了,真的很喜歡你!”;亦或者是對于嘉賓和主持人某些表面現象的討論。在第四期節目中,“朗讀者”胡瑋煒是新聞專業出身,但是因為她的普通話并不標準,在朗讀中,彈幕全程都在討論“新聞專業對于普通話等級的要求”,還有一些觀眾頻繁在彈幕中詢問主持人和嘉賓的口紅色號。而對于經典圖書所引發的反思。彈幕中最多的只是:“讀書讓人變美”“我要讀書”之類的決心,而對于譬如“遇見”的思考,自己人生的美麗邂逅,彈幕上幾乎無人分享。
高衛華在《傳統文化數字化傳播有待解決的幾個問題》中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容和獨特風格不易實現數字技術轉換的主要原因包括傳統文化的高度系統性和復雜性,其承載的民族價值和價值觀念意蘊深厚,隱形度高,有些內容不可言傳。這也是為什么受眾眼里的《朗讀者》更多的是其外在形式而對其主題、對嘉賓所讀經典反思較少的原因之一。
大眾媒介包裹下的傳統文化能走多遠?
《朗讀者》等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出現是傳統文化與大眾傳播媒介合作的新方式之一,《朗讀者》的熱播說明受眾接受這種方式,起碼有意愿接受這樣方式傳播的訊息。制作者企圖利用這種形式的傳播渠道推動傳統文化的大眾化,但數據說明,大眾傳播媒介的滲入只是表面的,其無法植入受眾心靈,其影響無法波及久遠。
大眾媒介對傳統文化的影響具有兩面性。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論證教育與電視的關系認為:電視帶給人的教育是沒有前提條件、沒有難題、沒有闡述的,而這種教育的名字只能是“娛樂”。電視帶給人的教育是摒棄其順序及連貫性的,為了使受眾得到滿意,電視教學常常以講故事的形式伴有動感的音樂來進行。而這一切并不能真正使得學習者成長。①推而廣之,大眾傳播媒介用多樣的形式吸引受眾注意,但當形式大于內容時真正的內容即被忽視,最終傳播到目的也被淹沒在紛繁復雜的形式中。傳統文化需要媒介技術支持,但買櫝還珠最終只能是得不償失。汪振軍、喬小納認為大眾媒體特別是新媒體傳播環境下,最關鍵的還在于傳播主體如何適應變化了的傳播環境而采取積極有效的傳播策略。因此,內容如何大于形式,形式如何更好地傳播內容應該是每個大眾媒介工作者應積極思考的問題。
雖然數據說明《朗讀者》并沒有得到傳統文化持續升溫的理想效果,但潛移默化的效果需要持續關注。因此,如《朗讀者》《詩詞大會》等類似傳統文化與大眾媒介結合的節目值得提倡,同時媒體人還需要更多、更新的嘗試。
(作者單位:大同大學)
注釋:①[美]尼爾 · 波茲曼:《娛樂至死》,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第174-177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