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耀
摘要:在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開始在部分課堂推廣。這種教學模式對于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溝通技能的鍛煉、學習能力的提升以及學習積極性的調動都具有重要意義,也是新課改下“學生本位”理念的一種體現。
關鍵詞:小學數學;小組合作;模式探究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小組合作”模式的開展,對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以及教師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教師應該把握好開展這一模式的前提條件,同時加強對小組合作進程的引導,以實現有效的“小組合作”教學。目前看來,多數課堂的“小組合作”教學模式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因此,筆者本次將從科學分組、確立目標、趣味化教學以及教師引導等層面出發,對當前小學數學中的“小組合作”模式進行初步探討。
一、科學分組
小組合作模式開展的前提,是教師對班級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分組。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習慣按照學生的位置座次來對其進行臨時分組,這種隨意性的組合不利于小組學習的有效開展。
因此,教師應該對小組成員進行合理搭配,每組成員數量可以控制在3至6個。一方面,教師可以參照學生的學習能力、性格特征、性別屬性等要素,對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按照相應的比例組合成一個小組;另一方面,不同小組的總體水平基本持平,以此才能實現小組合作的有效開展以及各組間的公平競爭。
二、明確的學習目標和組內分工
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在于實現有效教學、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這便要求教師對小組合作的“前提”進行考量,即何種情況適合開展小組合作教學;同時明確小組的學習目標和任務分工,以保證這一模式的效率。
(一)開展“小組合作”模式的前提
“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并不適用于所有的數學教學情況,它的開展需要一定的前提。比如:某一項知識點具備一定的難度,需要學生進行討論交流和思維碰撞;某一項知識點存在爭議或者具有開放性答案,需要小組合作模式來拓展學生思維;某一項目具有實踐性和趣味性,需要小組合作模式來調動氛圍等。因此,教師應該對小組合作模式開展的前提情形加以斟酌,思考其是否具有開展的價值。
(二)明確學習目標
小學生群體,是一個心智尚未成熟的群體,在缺乏教師明確的教學目標的指導下,小組學習容易出現方向偏離、紀律散漫、效率低下等問題。這便要求教師為其設置明確的任務和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有目標的討論和思考。
比如,在講授“平均數”章節知識時,面對“學校去年上半年前3個月平均每月節約用電20度,后3個月平均每月節約用電25度,學校去年上半年平均每月節約用電多少度?”這一問題時,教師可以詢問學生該怎么解答呢:大多數學生認為這一題的正確解法是“(20×3+25×3)÷6”當老師提出還有沒有別的解法時,有人認為這一題還可以是‘(20+25)÷2,你們認為呢?然而經過小組討論后,也有不少小組贊成“(20+25)÷2”的解法,同時,這些小組還說出了前提條件:只有當前后兩檔“月數”相同時,這種解法才成立。如此,在具體問題的引導下,小組討論便具備了有效性。
(三)明確的任務分工
引導小組進行明確的任務分工,可以明確每一位成員的職責,避免部分學生的“和稀泥”現象。
一方面,教師應該確立起“小組長責任制”。選取具有組織能力或者有表現欲望的學生擔任小組長,輔助教師調控課堂進程、帶領組員進行分工合作:比如細心的學生可以負責記錄,表達能力強的學生負責匯報總結等等,以幫助學生各司其職。另一方面,教師應該重視小組成員的記錄和反饋,這也是對小組成員進行評價的基礎和依據,有利于學生積極參與小組討論。
三、引進趣味化元素
在小組合作模式中融入趣味化的教學元素,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得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高效獲取知識。為此,相關教師可以從游戲元素和“實踐性”的角度出發,增添小組合作的趣味性。
先以“游戲元素”為例,教師在對“元角分”知識進行教學時,可以在課堂中開展模擬購物活動:對鉛筆、本子、尺子等文具明碼標價,引導相應小組利用“5元”“1元”“5角”“1角”等紙幣道具進行虛擬的購買或者出售,以幫助學生掌握對不同面額貨幣的換算與計算知識。
再以“實踐性”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小組的組員利用與教材配套(或自制)的學習工具,分工拼湊“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等幾何圖形,進而對不同圖形的面積公式加以驗證。還可以自制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通過拉扯,以體會“三角形”具有穩定性而平行四邊形卻容易變形的性質。此外,筆者曾引導相關小組動手測量幾個塑料圓環的周長,有的小組利用繩子比劃圓環,進而通過測量繩子的長度求得圓環大致的周長;有的小組在圓環邊上涂上墨水,通過測量圓環在地上滾動一圈的直線痕跡來求得周長——通過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實踐的方式,學生們得知了“圓形的周長約為直徑的3倍多一些”這一信息,進而為筆者開始圓周率“π≈3.14”的講解奠定了基礎。
四、必要的教師引導
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開展,雖然在很大程度上給予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可以在此過程中放松管理;相反,它需要教師進行更加系統而全面的統籌。
這便要求教師走下講臺,深入了解小組的學習狀況和進程,調控好學生的討論方向和學習進度,對小組產生的問題進行及時的答疑和糾正。比如,在小組意見繁雜難以達成共識時、在小組遭遇討論瓶頸難以突破時、在小組討論氛圍不足需要鼓勵時、在遇到相關教學重點要點需要強調時,教師皆應該發揮好自己的引導作用,給予學生及時的幫助和干預,以保證小組討論環節的正常進度和有效性。
總之,關于數學教學中小組合作模式的探究,其實是一場學生自主學習與教師適度調控之間的平衡。引導小組合作學習,表面上看,是對教師的一種“減負”,然而實際上,這種模式對教師“臺前幕后”需要作的工夫有著更深層次的要求。它要求教師在前期的分組分工、過程中的引導和調控、以及結尾的評價等方面進行多方位的思考探索,進而實現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以及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