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雪鵬
【摘要】近幾年,校園欺凌事件頻現,給被欺凌學生帶來心理和生理上的雙重打擊,給涉事家庭帶來沉重負擔,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非常不利。文章通過對校園欺凌的現狀及其產生原因進行梳理分析,借鑒學術界研究成果及國外治理校園欺凌的成功經驗,為解決當前的校園欺凌問題提供解決思路。
【關鍵詞】校園欺凌;規則意識;防治體系;欺凌處理機構
一、校園欺凌現狀及性質分析
近幾年,校園欺凌事件頻先。這些事件有些是由其他圍觀者所曝光從而進入公眾視野,有些是由實施欺凌行為的青少年學生上傳網絡。視頻中實施欺凌行為的青少年學生言語之污穢、手段之殘忍、歡呼之得意與被欺凌學生的任人欺侮、苦苦哀求、遍體鱗傷形成了刺眼的對比。這些頻發的校園暴力事件不僅給受欺凌的孩子帶來了揮之不去甚至是影響一生的噩夢,更是給當下的社會敲響了刺耳而急迫的警鐘。治理校園欺凌,防治校園暴力已刻不容緩。
目前學術界內對校園欺凌問題的性質有比較一致的觀點,認為其不構成犯罪。這也正是當前很多學者呼吁要加大對校園欺凌問題的處罰力度的原因之一。
校園暴力包括多種形態,校園欺凌屬于其中一種,兩者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有學者認為校園暴力是犯罪,屬于違法行為。筆者認為校園欺凌是一種具有示范性意義的事件,不是犯罪,但如果不加以管控就很有可能成為犯罪。校園欺凌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通常發生在青少年學生之間,有低齡化的特點;二是校園欺凌是一種具有炫耀性的行為方式,實施校園欺凌通常是部分學生為了顯示自己的力量、關系、地位,是一種價值觀的扭曲所導致的行為;三是校園欺凌手段比較殘忍,源于青少年對行為后果的嚴重性認識不夠,反映出部分學生缺乏正確的規則意識、法律意識。
二、校園欺凌產生的內在原因
古語有云:矩不正,不可為方;規不正,不可為圓。首先,青少年學生法律規則意識的欠缺是校園欺凌發生的最主要的原因。規則是維護社會運行最起碼的標準,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生活在社會環境中的每一個組織、每一個體都需要規則的約束,而法律則是現代文明社會最重要的準則,也是每一個文明個體所要遵守的底線。通過對每一起校園欺凌事件的觀察,可以發現部分學生對法律規則意識的匱乏是導致欺凌事件發生的原因。自由平等本應是人與人之間所應遵守的最基本規則,由于學生對這一規則不遵守,不理解,才會出現毆打、謾罵等一系列有辱他人身心、人格的不理智行為。
其次,更深層次而言,部分學生的規則意識是畸形的,這也是由社會大環境的變化所導致,成人世界中出現的弱肉強食等潛規則侵襲到了原本純潔的校園生活。部分教育“功利化”,導致這種“潛規則”浸染到部分學生的內心,使部分所謂“刺頭兒”學生的“江湖作風”愈發嚴重,再加上家長、學校平時對其疏于管教,使校園欺凌得以產生。
最后,部分學生缺乏敬畏之心。這不僅是對法律規則缺乏敬畏,同時更是對生命缺乏尊重。生命權是人權當中最基本的權利,部分學生正是出于對生命的漠視,因此在欺凌別人時不計后果,任意毆打、謾罵,并且以此為榮進行炫耀,甚至拍錄視頻上傳網絡,給他人造成極大痛苦。
三、校園欺凌產生的外在原因
(一)家庭教育與校園欺凌
筆者認為家庭教育的缺位是造成校園欺凌動機出現的首要誘因。在現有教育評價模式之下,相當一部分學生家長平時關心的重點只是在學習成績方面,而對于青少年學生的心理方面則不太重視。殊不知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建設遠比學習成績的提高更為重要。在傳統觀念里,學習成績優秀的是“好孩子”,不遵守學校紀律、不認真學習或者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往往被貼上“刺頭兒”“渣滓生”的標簽。對于所謂“刺頭兒”的學生,家長們通常采用簡單粗暴的管教方式對孩子進行打罵責罰,更有甚者對其不管不顧,任其發展。由于家長沒有及時與這些所謂的問題學生進行交流,沒有對其心理問題及時發現、疏導,導致部分學生自暴自棄。得不到家庭的關愛以及學校的積極評價,引發其強烈的反應,校園欺凌最初的主觀動機由此產生,所謂的問題學生開始厭學,不遵守學校紀律,仇視周圍的同學、老師,進而對其他同學進行欺凌。
(二)學校法制教育與校園欺凌
近年來,全國各地校園欺凌事件頻發,凸顯出了當前校園法制教育效果的不甚理想。校園法制教育的實質就是培養青少年學生的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規則意識。我國目前校園法制教育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第一,校園法制教育的宣講意味濃厚,教育方式單一。教學活動沒有結合具體的學生年齡層次、認知程度進行,部分低年級的學生甚至對一些法言法語基本的概念都沒有認知,部分教學活動停留在照本宣科的層面,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的程度較小,缺乏吸引力,未做到因材施教,教育效果不明顯。第二,對青少年學生的法制教育只停留在知法即認知的初級層面,教學層次不夠深度。法制教育其實不應只讓學生“知其然”,還應當“知其所以然”,法理上的假定條件、行為模式、行為后果三者不可缺其一。不僅讓學生收獲規則意識,更應該讓其收獲責任意識,讓其了解實施欺凌的行為后果,以及應當為欺凌行為承擔的責任。第三,由于目前的法制教育活動并不在傳統的教學考核項目序列之中,導致校園的法制教育活動多流于形式。法制教育活動任務性明顯,應付性色彩嚴重,實際效果收效甚微。
(三)社會環境與校園欺凌
當今是開放與多元的時代,置身于現代社會的每個個體都會受到社會大環境的影響。校園是傳播知識與思想的前沿,校園環境自然會受到社會大環境的深刻影響。近幾年校園欺凌的頻頻發生與整個社會大環境有著緊密的關系。首先,部分媒體錯誤引導。現代化的媒體傳播手段極大地提高了文化的傳播效率,但同時高效率的文化傳播又是一把雙刃劍。近幾年媒體上宣揚暴力或者說是帶有暴力色彩的文化產品層出不窮,比如,電影、電視劇、文學作品,部分商家片面地追求利益而忽略了文化產品的傳播可能對青少年的成長帶來不利影響,如果相關部門審查工作不到位,使還在“三觀”養成期的青少年有機會接觸到這些帶有暴力內容的文化產品。由于青少年并不能對其進行很好地識別,部分青少年會模仿一些暴力場景尋求所謂的刺激,從而導致校園欺凌頻發。其次,網絡游戲對青少年暴力思想的影響。網絡游戲對青少年有天然的吸引力,大部分網絡游戲都是以強烈的游戲體驗來吸引青少年,而虛擬世界里的暴力所帶來的緊張刺激感則是其吸引力的主要來源。部分學生沉溺于此類富含暴力色彩的游戲之中,久而久之,就會對游戲場景進行模仿,不自覺地將游戲中的虛擬場景與現實社會聯系起來,從而引發校園欺凌事件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endprint
(四)法律制度與校園欺凌
通過觀察眾多校園欺凌的案例,從中總結出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尤其是懲戒制度的不完善是校園欺凌產生的重要外在原因,具體的有以下幾點:
首先,從立法狀況來看,我國現有的法律制度對未成年人的過分保護,從而使校園欺凌得不到有效遏制。刑事法律規定方面,刑事責任作為違法以后懲罰最嚴厲的責任,其對校園欺凌也應當起著強有力的遏制作用。從目前我國《刑法》規定來看,未滿14周歲不負刑事責任,14周歲以上不滿16周歲的也只對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死亡、搶劫、強奸等罪行負法律責任。通過對大多數的校園欺凌事件的分析總結,發現校園欺凌多發生在小學、初中階段,而高中和大學階段則發生較少,這正好與《刑法》所規定的應當負刑事責任的年齡段有部分時間差,所以當前的刑法規定并不能對部分青少年起到很好的震懾作用。根據《刑法》目前的規定,校園欺凌所表現出的毆打、辱罵等行為屬于告訴才處理的案件,許多涉事學生的家長多是以私下協商解決而不是提起訴訟的方式來解決欺凌問題,所以刑法的懲戒功能沒有得到發揮。
其次,民事責任是對校園欺凌的受侵害者利益損失的填補,理應對校園欺凌行為也能起到一定的威懾作用。但目前的民事法律規定在校園欺凌方面缺少細致的責任賠償規定。僅由《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二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侵權責任由其監護人承擔無過錯責任。因此規定,未成年侵害人對自己的行為所造成的民事責任后果沒有正確、全面的認識。所以當前的民事法律規定不能對校園欺凌起到很好的威懾作用。
最后,根據《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五條的規定,對具有嚴重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送工讀學校進行矯治和教育,其中第三款規定,“對未成年人送工讀學校進行矯治和接受教育,應當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或者原所在學校提出申請,經教育行政部門批準?!边@項規定在實踐中因很多家長和學校的不忍心、嫌麻煩等心理而缺少可操作性。
四、校園欺凌防治體系構想
在2017年全國兩會上,校園欺凌問題亦或是校園暴力問題得到了代表、委員們的廣泛關注。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曹建明在最高檢工作報告中提出懲治校園暴力事件不含糊。
(一)加強校園法制教育,培養學生規則意識
應當加強校園法制教育,引導學生樹立自覺抵制、妥善應對校園欺凌的法制意識。首先,學??梢约訌娕c相關法律職能部門的聯動,如當前檢察機關的未檢部門利用自身優勢,組織專業法律隊伍進校園、進課堂進行法制教育就是一個很成功的例子。其次,法制教育應當根據不同年級、不同年齡段,因材施教。例如,在學齡前教育及小學低年級階段,可以利用發達的多媒體技術,采取聲文并茂的動畫形式,以培養幼兒生活意識為主線,教育幼兒要互尊互愛、遵守規則,否則會受到處罰。在初高中階段,學校應當教授學生必要的基本的法律知識,以此來幫助學生形成初步的維權意識、責任承擔意識、守法用法意識,提高自我約束和自我保護能力。再者,教育主管部門應當為中小學配備專業法律師資,組織專業的法律教材編纂隊伍,編寫淺顯易懂、生動活潑的法制教材。
(二)加緊完善法律法規,增強法律威懾力
萬事法為先,校園欺凌頻發的現狀要想得到較大改善,完善法律制度是根本。只有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才能夠執法嚴正,使違法得到追究,從而使校園欺凌的現狀有所改觀,甚至能夠杜絕校園欺凌的發生。
首先,可以考慮降低刑事責任年齡,增加關于對未成年人人身安全保護方面的必要罪名;加大對未成年人在內的相關人員的人身安全保護力度;加強對侵害人的懲罰力度。其次,完善民事法律制度。2017年全國人大對《民法總則》的制定,將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年齡規定為8歲,筆者認為此舉為后續的有關保護未成年人法律的制定與完善,起到了很好的指向作用,使欺凌者的個人責任得到強化。并且未來可以考慮由欺凌者個人直接承擔民事賠償責任。最后,增強懲治校園欺凌,保護未成年人規定的可操作性。在健全未成年人保護實體法律的同時,也要建立健全保護未成年人,防治校園欺凌的程序性規定。
(三)落實主體責任,群策群力防治校園欺凌
首先,廣電部門、文化行政部門應當為保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防治校園欺凌提供好的社會“大環境”。廣電部門應當嚴把審批關,對包含暴力等有錯誤輿論導向的影視作品、游戲軟件等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文化產品及時處理,從源頭杜絕“毒瘤”的形成;文化行政部門對已經進入市場流通環節的文化產品加大查處力度,防止暴力產品影響的擴大化。其次,學校應當加強對校園內的安保監控,加大校園安全巡控力度,構建安全校園。再者,建立完善校園與家庭的聯絡溝通渠道,及早發現中小學生之間存在的“學生矛盾”,做到無縫對接,提早發現,及時解決。最后,借鑒國外經驗,建立由學校代表、家長代表、未成年保護組織代表、司法部門代表、社會治安部門代表組成的校園欺凌調查處理機構,規定嚴格的調查程序,全面了解校園欺凌情況,充分聽取欺凌雙方的意見,公平公正地處理校園欺凌事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