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飛
【摘要】德育課是中職德育的主渠道,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人生觀的重要課程。本文分析了德育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闡述了德育課堂加強師生互動的必要性和具體途徑。
【關鍵詞】德育課 師生互動 課堂實效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5-0082-01
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專業學生必修的基礎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職業道德和職業指導教育、創業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陣地。德育課教學應做到知識學習與能力培養和行為養成統一,切實增強針對性、實效性和時代感。
一、中職學校德育課堂存在的問題
1.教學內容抽象空洞難以引起學生興趣
由于德育課的主渠道作用, 德育課的教學內容必須與國家的大政方針保持一致,所有的德育教材基本上都是國家大政方針的合集。德育課教材過于注重思想內容而忽視給學生提供可以產生真實感受和體驗的材料。抽象空洞的理論內容學生提不起興趣,不愿投入精力學習,德育課的課堂教學效果無法得到保證。
2.教師的強制性灌輸使學生逆反
德育課的內容是固定的,很多教師仍然注重灌輸式教學,照本宣科。課堂教學基本上只有單向灌輸一種模式,缺少交流和討論,即使有討論,也是為了得出既定的道德結論,使學生根本不愿意參加,甚至產生逆反心理。在教師的強制性灌輸下,本來就沒有興趣的學生更是覺得枯燥乏味,于是,不是“玩手機”,就是:“睡大覺”。
3.課堂地位不平等使學生排斥德育課
現代新的教育理念提倡的是課堂上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然而事實上,在德育課的課堂上,往往是教師一個人唱獨角戲,根本沒有學生表情達意的渠道。傳統的教育模式只重視教師有沒有把知識講解到,沒有把學生置于平等的地位。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允許學生有不同意見,嚴重缺乏人文關懷。傳統的德育模式往往更多的是注重學生的整齊劃一,將它們趕進事先設計好的框子中去,而未能注重學生的個體特征,未能深入學生的靈魂深處,無法觸動心靈的琴弦,課堂地位的嚴重不平等使學生身在教室心已飛,甚至有少數學生見到德育課就逃。
二、德育課堂增強師生互動的必要性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學是一種雙邊活動,既包括教師的教,又包括學生的學,是教與學相互作用的一種活動。教學中師生互動構成課堂結構。德育課教學不僅是教書,更重要的是育人。因此,德育課教學必須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共同活動,是學生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的指導下,積極主動的學習,逐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優良的道德品質的過程,因此德育課堂教學必須增強師生互動。
1.師生互動是德育課真正實現素質教育的需要
《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明確要求,中等職業學校必須把德育工作擺在素質教育的首要位置。而德育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要提高德育課的課堂實效,必須改變以往單向的強制灌輸式的德育教學模式,使學生參與到課堂上來。師生互動可以創造一種寬松愉快的課堂氣氛,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從而使學生得到良好的發展。當教師真正摒棄了“教師權威”等因素所形成的優勢地位,設身處地地從學生角度思考問題,尊重學生的內心體驗和真實情感時,學生才會真正愛上德育課,從內心愿意去學習。
2.師生互動是德育課堂師生共同成長的需要
德育課堂長期的灌輸式教學勢必造成教師的知識結構僵化,而學生作為被教師命令控制的整體,不能自主發言,結果往往是“身在曹營心在漢”,根本不愿意根據教師的要求去學習,這對學生的成長很不利。而在師生互動活躍的課堂氣氛中,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學習和提高,不斷擴展自己的生命空間,不斷實現心靈轉換,不斷創造新的自我;學生也可以通過師生交流、溝通,不斷汲取一切有利于自身發展的知識、信息,通過自身參與來改變自己的心靈和行為方式。
3.師生互動是構建德育課新型師生關系的需要
在單向傳播的德育課堂中,教師往往通過明文規定的形式對班級進行顯性控制。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而學生則在臺下默默無聞。在這種課堂情境中,學生只能被動地吸收信息。而大量事實表明,在內容枯燥、教師講解乏味的德育課堂上,學生的這種被動吸收效果很差,而師生關系也因此幾乎降至冰點。增強師生互動,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上來,師生之間健康、和諧的交往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課堂氣氛,有利于師生間的有效互動。
三、增強師生互動,提高德育課堂教學實效的方法
為了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互動,德育課教師必須把自己看作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課堂教學管理中盡可能給學生自由和開放的空間。把學生看作有獨立人格和獨立思想的個體,給學生機會向老師質疑問題,給學生空間打破常規的觀念和思維方式,給學生條件使之用自己認可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尋找答案,充分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德育課上師生互動可通過以下途徑具體實施:
1.增強德育課的師生互動,切記放羊式教學
創設寬松的課堂環境,實現良好的師生互動并不是讓學生在課堂上隨心所欲,而是在教師的主導下,使學生實現其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發揮其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教師一定要發揮自己在課堂師生互動中的主導作用,這種主導作用主要表現為對課堂教學的師生互動進行有效的調控。
2.愛護學生,尊重學生,給學生提供展示的舞臺
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指師生之間的感情聯系,愛是其中的核心要素。愛需要教師對學生傾注相當的熱情,對其各方面給予關注。教師以滿腔熱情與學生相處,尊重學生,平等的對待學生,給學生以親切感和信賴感,學生就會愿意接近老師,并與老師合作。
3.抓住契機,以小見大,實現師生互動
積極和諧的課堂心理環境是課堂師生有效互動的基本前提,學生在課堂上是積極參與還是被動應付對課堂教學效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一定要仔細觀察學生的反映狀態,隨時準備引導學生進入課堂互動,有時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張大均,教學心理學叢書:課堂教學設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2]楊波,高校德育課教學中的“師生互動”——兼論德育課的有效性.華東師范大學.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