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忠
【關鍵詞】 數學教學;探究性活動;特點;模式;問題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16—0077—01
初中數學探究性學習主要指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圍繞某個問題,通過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的過程,探究性學習能創設最佳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充分動手做,動眼看,動腦想,動口議,全身心地參與教學活動,在體驗中學習感悟,在愉悅中克服困難,在熱望中獲得成功。
一、數學探究性學習活動的四個特點
1. 學習過程應該是一個建構的綜合體驗過程。探究教學與傳統教學的一個不同之處就在于它對學生“學”的充分重視,它把學習視作一個學習者進行主動建構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主體總是以自己已有的經驗、心理結構和信念庫基礎來選擇一些信息,忽視一些信息,從中得到推論,并根據這些推論來建構自己對世界的認識,而個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在知識的建構過程中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
2. 學生應該是具有創造能力的學習的主體,在傳統教學中,學生往往處于被動的客體地位,而探究教學由于給學生賦權增能,學生不僅變成了教學的真正主體,而且更具有創造性與協作能力。
3. 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和課堂教學的管理者,而是學生進行探究活動的有力的組織者、促進者和合作者,根據學生探究活動的需要,為學生提供強有力的幫助和支持。
4. 教學評價應該是開放、多元的反饋過程。探究教學把知識作為一種過程而非結果,肯定學生的學習是一種建構獨特意義的過程,對這一過程的評價絕不是單一的、封閉的,而應該是一個開放的、多元的動態過程,它除了注重對學生的學習作出評價之外,更主要的是不斷地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可借鑒的資料,促使學生深入有效地探究下去。
二、新課程下探究性學習活動流程的一般模式
1. 創設情境,明確目標。問題情境的設計是探究性學習的關鍵一步,它關系到學生的求知欲和主動精神的激發,教師要分析新知識與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相關程度,教學目標要和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進行綜合,并在此基礎上創設開放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從問題情境中自己去發現問題、明確目標,問題要能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引起他們的興趣,調動他們進行探究的熱情;要有挑戰性,介于學生已有認知水平和新認知水平之間,問題可由學生分小組提出,也可由個別學生提出,還可由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提出。目標的導向和激勵作用要貫穿課堂教學始終。
2. 交流討論,互動探究。教學過程中,要創造條件讓學生根據提出的探究目標,運用已有的知識與生活經驗,積極動腦、動手、動口,通過觀察、分析、比較、計算、實驗、閱讀、思考等方式主動研究問題,這一過程包括“研究問題”、“驗證問題”、“策略評價”三個環節,研究問題的過程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合作協作意識和交流、交際能力。
3. 總結評價,應用發展。發展是指學生在認知、技能、情感態度三個領域的發展,它包括歸納總結、檢測和遷移訓練三個環節,總結的內容有知識結構、學習方法、經驗體會等。評價要具有激勵和導向作用,評價的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愿望,增強學生學習新知的動力,評價的形式有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評價,應用是學生把已知信息或知識自由拓展、重組和升華的過程,應用訓練要有挑戰性、相關性、開放性、綜合性和典型性。
三、進行數學探究性學習活動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 要注意學生個體的親身體驗。在探究過程中,要注意讓學生切實經歷和體驗挫折與成功,這其中的許多感受和體驗是他們理解科學的本質,理解科學精神的意義與價值的基礎。即使有些探究,學生走了彎路,遭遇挫折和艱辛,甚至最終也沒有找到問題的答案而不得不求助于老師直接給出解釋,但學生仍能從這一親歷過程中學到不少東西。當然,在多數探究中,教師要適時給予適當的幫助,引導和智力支持,從而使探究在經歷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結果,讓學生體驗到有所收獲的喜悅和興奮。
2. 要注意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不僅僅是一個知識攝入的過程,而且是一個包含著態度和情感的綜合體驗過程。在探究教學中,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也能學會準確地與他人交流;向別人解釋自己的想法,傾聽別人的想法,運用不同意見來審視自己的觀點,進而獲得更正確的認識,學會相互接納、贊賞、分享、互助等等。
3. 要注意分層漸進地進行教學。教師可按一定的標準,把學生分成幾個層次,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要求,對各層次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分層教學和練習,以此培養學生的實踐意識、創新意識,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有自我發展的機會,都有成功的體驗,進而激發其學習主觀能動性,提高教學的效果。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