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關鍵詞】 數學教學;主題探究式;應用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16—0105—01
主題探究式學習是指學生圍繞一個或多個經過結構化的主題,進行探究性學習的一種學習方式。在這種學習方式中,“主題”成為學習的核心,而圍繞該主題的結構化內容成了學生學習探究的主要對象。主題探究式學習具有“主題集中、組織良構、利于探究”的特點,一方面,需要為學生構建一個適合學生自主探究的良好資源環境,另一方面,可以通過“主題”的屬性,體現教學同“社會、自然、生活”的聯系。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主體探究式學習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一、主題探究式學習模式的構建
1.推導型探究。主要是指利用學生已經掌握的理論知識,在應用過程中尋求變形,最終達到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根本目的。如,利用三角形定理測量旗桿高度的應用過程中,利用固定在旗桿頂端的一段長繩(不得解下)和短棍,在不攀爬的情況下實現測量目的的主題探究。學生至少可以拿出兩種方案:一是先利用長繩與旗桿構建特殊角度(30°、45°等),再利用特殊三角形的邊長特性進行解決;二是利用短棍、旗桿與長繩構建相似三角形,之后利用相似三角形的邊長比例進行測量。上述的兩種方案均能夠使得學生在實際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增強對相關理論的認知水平。
2.實驗型探究。主要是指通過實驗的方式來認證相關理論。在此過程中,核心是學生設計實驗的方式與途徑,這也是其后續解決更為復雜問題的關鍵。如,求解特殊多邊形面積的主題探究過程中,普遍的方法是拼接與分割。而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多以輔助線在紙面上予以實現。此種模式相對抽象,不利于學生的直觀理解。利用實驗型探究則可以為學生提供多邊形模型與分割工具,使學生在自由分割的過程中達到良好的求解目的,最終在總結的基礎上得到更為準確的公式。
3.調研型探究。主要是指通過社會調研的方式解決客觀的數學問題。部分數學問題,單就問題本身而言存在一定缺陷與“不可理解”之處,但是在實際生活中確實是客觀存在的。其中較為典型的是“放水問題”,即一個水池放水與注水管道同時開啟,何時能夠注滿。而在實際生活中上述題目并不具備實際價值,但是隨著手機的普及,在使用手機的同時為手機充電,何時能夠充滿卻存在現實意義。這就增加了數學課堂與現實生活聯系的緊密度,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4. 文獻型探究。主要是指通過搜集相關文獻來學習相關知識,利用超前或者更為嚴謹的理論來對數學問題進行解釋。當然,此種模式的運用與學生個人的學習態度以及數學思維的建構具有絕對相關關系,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并不常見。
二、數學主題探究式學習模式選擇與體系安排
1. 對多元化主題探究的構建。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可以選擇一種或者幾種來進行有效體系的綜合構建,具體而言前三種的應用效果與應用難度相對較小。而在應用環節中則要控制各部分的構建比例,采用推導型為主、實驗性為輔、調研型為重點構建的基本模式,形成7∶2∶1的基本架構。
2. 不同主題探究性學習具有各自的特點,其中實驗型與調研型探究方案效果明顯,但是對于學生的能力以及時間成本要求相對較高。
3. 教學過程中個人的力量往往無法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必要時可以通過構建學習團隊的方式來進行分組教學。教師除了必要的引導之外,還需要監督學生的具體學習行為,避免直接的網絡借鑒以及小組之間或者班級之間的信息交叉,切實讓學生在自主學習與自我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合作學習。
總之,主題性探究學習在學生理解相關定義、培養數學思維與能力等多個方面具有積極的意義,是我國教學改革未來一段時期內的主要任務與目標。本文以此為研究對象,在對現階段四種主要的主題性探究形式與實現進行總結的基礎上,提出了在模式構建、選擇、體系安排等方面的注意事項,希望能夠為后續的教學改革與實踐優化提供指導性意見。
編輯:謝穎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