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
【關鍵詞】 數學教學;引導;有效;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17—0103—01
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良好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時期,在這個階段,學生的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比較強,在學習的過程中只要教師有效引導,學生就能按照教師的要求去做,并且能夠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那么,如何做才能做到有效引導呢?
一、從學生的興趣點著手,積極引導學生學習
小學生年齡小,自控能力差,在課堂上不可能時刻集中注意力,因此,在課堂上需要教師不斷引導。筆者認為,從學生的興趣點著手是個不錯的方法。這就要求教師一定要認真、仔細地備課,同時還要認真研究自己所教學生的特點,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并將之與所要教學的內容緊密地結合起來。實踐證明,從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積極引導,學生必然會興趣盎然地進入新課的學習中去,必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例如,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這一內容時,首先教師可以給學生提出問題,然后通過利用長方形的相關知識引出正方形的知識。比如說可以把正方形看作是特殊的長方形,之后通過將長方形轉換成正方形來引導學生自學,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學生愛動手的特點,鼓勵學生自己動手折疊并且裁剪一些長方形和正方形。這樣,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培養學生手腦并用的良好學習習慣,以及提升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二、巧設提問,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思維
在傳統教學中,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在課堂上學生已經養成聽教師講課的習慣。在課堂上教師缺少與學生進行互動,導致課堂死氣沉沉,收不到好的教學效果。基于這樣的情況,教師就要改變單一的教學方法,在課堂上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與學生互動,從而引導學生學習,進而提高教學效率。首先教師可以對每一節課所要教授的內容進行劃分,講解完一部分的內容之后可以對這部分的內容進行總結,然后以提問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提問。這樣,不僅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幫助學生回憶本節知識,實現鞏固強化的目的。
比如,教學“年、月、日”這節內容時,在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有了一定了解之后,教師可以這樣來提問學生:“同學們,一年有多少天?”學生:“平年是365天,閏年是366天。”教師:“那么一年有幾個月呢?每個月的天數是否一樣?如果不一樣,能不能分類?”學生:“一年有12個月,每個月的天數不一樣。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份是三十一天,四、六、九、十一月份是三十天;閏年的二月份是29天,平年的二月份是28天。”實踐證明,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思考,有利于促進學生良好數學思維的形成。
三、利用學生學習中出現的錯誤,正確引導學生
小學生由于學習能力不強,并且思維不嚴謹,在學習中容易遇到很多問題,導致在理解數學問題時容易出現各種錯誤。這就要求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正視學生犯的錯誤,巧妙利用學生的錯誤引導學生學習,這也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有效措施。
比如,教學“三角形的三邊關系”一課內容,通過學習,學生可能已經知道在一個三角形中,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任意兩邊之差小于第三邊。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可能對這個概念知識理解得不夠透徹,導致在練習中會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如,在一個等腰三角形中,一條邊為5cm,另一條邊為2cm,求這個等腰三角形的周長?在這個題目中,學生很容易犯錯。由于學生對知識理解不透徹,那么可能就會算出該等腰三角形的底是5cm,腰為2cm,由此可得周長為9cm。教師可以利用這個錯誤,讓學生按照這個結果畫出底為5cm,腰為2cm的等腰三角形。過幾分鐘后,教師問學生能畫出這個三角形嗎,學生發現怎么也畫不出,這才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巧妙地利用學生犯的錯誤引導他們改正,有效提升了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總之,小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不強,這就給小學教師帶來很多挑戰。但是小學數學這門學科對于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各方面的素質有著重要的作用,這就要求教師要愛崗敬業,肩負起培養學生的重任,在教學的過程中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思維。
編輯:張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