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竹軍
【關鍵詞】 小學;音樂教學;身體;樂器;運用
【中圖分類號】 G623.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14—0075—01
“身體樂器”的藝術感染力是任何一種樂器都無法與之相比較的,它可以像其他樂器一樣音色可明可暗,音量可大可小。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身體樂器”的潛能,奏出最美、最有趣的節奏,是每個音樂教師需要不斷探索的課題。
一、身體樂器的優點
1. 不計成本。身體樂器來自于人身體本身,是人身體構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對于那些價格不菲而又難以攜帶的樂器而言,身體樂器不僅不需要昂貴的購買費用,而且是隨時隨地都能夠帶在身邊的,是既經濟又方便的樂器。
2. 親切自我。奧爾夫曾在他的音樂教學原則中提出過充分運用人體各部分可能發出的聲音與演奏的理論,并冠以“人體樂器”的美稱。柯達伊也在她的教學理念中提到人的身體是最好的教學工具,因為它是自由而且可以接近的。
3. 即時娛樂,體現經典。奧爾夫說過:“所有的音樂教學應當從游戲入手,而通過即興達到它的目的和成功。”奧爾夫正是從這一點開始他原本性的音樂教育:“完全從即興出發的自由教學,是而且永遠是一個卓越的出發點。” 即興成為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最核心、最吸引人的構成部分,也正是這個體系經歷七十余年生命力仍長盛不衰的原因。從即興開始的教育正是真正體現創造性的教學,它不是把現成的知識、技能先傳授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在游戲之中去探索聲音,去嘗試用字詞、語言、用自己的動作即興地做些什么,用即興的敲打一些節奏開始自己的音樂學習。探索式的學習在音樂方面就是以即興的創作表演作起點的教學方式。
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教學內容一共有兩個方面,全部都是如何利用身體器官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節奏的:(1)節奏、旋律聯系,包括從讀入手,提取“節奏基本型”;(2)基本形體動作教學,包括反應訓練、體操練習、動作訓練、動作變奏和動作組合、動作游戲、即興練習。
二、身體樂器在教學中的運用
1. 以“嘴巴”為樂器。“嘴巴”樂器也是身體樂器中最重要的部分,我們可以利用嘴巴發出多種聲音,比如:舌頭上下擺動所發出的聲音、舌頭卷起通過震動所發出的顫音、用舌頭敲擊上顎的聲音等等都是很好的節奏律動,這些都能鍛煉學生的節奏感。
從學生真實的生活中去創造音樂,從中取材,這樣才能吸引學生的興趣與主動積極的學習欲望。因此,在節奏訓練中,我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探索生活中聲音的長與短,加以綜合。不同的節奏用不同的學生熟悉的“象聲詞”讀出、拍出,這種方法便于學生記憶、理解。學生讀節奏時,不同的節奏型用不同的讀法,使學生必須動腦筋想“是什么音符”,應該“讀什么”,不動腦筋則讀不出音節。此法突出了讀音的形象性,盡量做到讀起來上口,降低了教學難度,例如,對于基本節奏型與讀法可以這樣做:
(1)××|××||讀作:咚咚?咚?咚(模仿心跳聲)
(2)××讀作:嘀嗒(模仿秒針走動的聲音)
2. 以“手”為樂器。以“手”為樂器,是最常見也是最簡單的掌握節奏的方法,通過手來拍打身體各個部位。比如:肩膀、腿都能成為節奏,一般情況下都是以拍手的形式來體現節奏的。比如,一年級音樂教材中的《歡迎你》當中就有3處節奏上的重點,也是這堂音樂課的難點,我在教學中設計了這樣一個情境:首先,我用這樣的節奏邊拍手和學生打招呼:
X X X X X
同 學 歡迎 你
當歌曲中再次出現這樣的節奏時,對學生來說已不再感到困難,在節奏感訓練過程中,還可以加入基本的指揮手勢,對節奏感的訓練會有很大的幫助。如用嘴讀出節奏的同時用手打出節拍,并做到每一拍的速度一致,先由慢速度的練習開始,慢慢地加速度練習,并做到強拍子的動作較明顯于弱拍子的動作。這樣做,一方面可使學生正確地拍出每段節奏所要求的標準速度,同時又有助于音樂表現力的培養。
3. 以“腳”為樂器。“腳”樂器也是最為常見的一種掌握節奏的方法,它與手樂器是有著相互襯托、相互依存的關系的,然而它們卻又有著本質的區別。手樂器是大眾化的在一定氛圍下才會進行的,以手樂器打節拍是需要一種強烈的氛圍來烘托的。而腳樂器則是一種無氣氛烘托的形式下進行的,如一個人戴著耳機在欣賞音樂時,當他完全沉醉與音樂中時,他會潛意識下跟著音樂的律動來用腳樂器來打拍子,而不是用手樂器,所以說他們是相互依存、相互襯托,又完全相反的兩種節奏形式,腳樂器也是小學音樂教學中節奏培養的重點。編輯:王金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