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國民
【關鍵詞】 數學教學;發散思維;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14—0112—01
發散思維就是不依常規,尋求變異,對給出的材料、信息從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徑進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一種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的最基本的特色是:從多方面、多思路去思考問題,而不是囿于一種思路、一個角度,一條路走到黑。它的主要特征是:多向性、變通性、獨特性。那么,如何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呢?
一、營造愉悅課堂氣氛
一個良好的課堂氣氛,能促進師生雙方交往互動,無拘無束地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與理念;輕松、愉快、和諧的課堂氛圍,能夠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按照要求表達自己的想法。因此,必須營造平等、民主、開放和靈活的學習氣氛,留給學生自主探索、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能用好“頭腦風暴法”,學會積極地思考。
二、發揮學科優勢
數學學科思維性、系統性和變通性強,因此把發散思維運用到數學教學中,能使學生親歷探索和掌握數學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以“不變”應“萬變”,表現在解題過程中就是“一計不成,又生一計”。
如,在教學“平方根”一節時,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平方根的概念,在學習了平方根概念之后,筆者設置如下問題:(1)36的平方根是多少?(2)-6是多少的平方根?(3)36的算術平方根是多少?再比如,在平面幾何中證明線段相等時,可引導學生從等角對等邊、全等三角形、相似、等積法等多方面尋找思路。
三、運用多種方式
在傳統的數學教學中,有一個普遍的現象就是重視集中思維訓練,輕視求異思維訓練。學生也習慣于按照書上寫的和教師教的方式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誠然,這對于“雙基”的理解和掌握大有裨益,但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卻有害無益。在教學中,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指導學生在熟練掌握常規思維方法的同時,探索一些不同尋常的非常規解法。如適當進行“一題多解”、“一題多問”、“一題多變”、“多題一解”等教學活動,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如,在教學“用待定系數法求二次函數的解析式”時有這樣一個問題:二次函數圖象的對稱軸是直線x=3,最大值是4,頂點為C,且圖象經過點A(1,0),B(5,0),求函數的解析式。這一道題可用多種解法解答。為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筆者組織學生分小組合作學習。通過合作學習,學生歸納出了以下幾種解法:一是用頂點公式和(1,0),(5,0)中一個點組成方程組;二是用頂點坐標為(3,4),再與(1,0),(5,0)分別組成方程組;三是用頂點坐標為(3,4),可設頂點式,用(1,0),(5,0)中的一個點求解;四是用兩點式求解。學生在多種解法中領悟到待定系數思想。筆者繼續設問:你能提出哪些問題呢?學生經過思考之后,提出了許多問題:圖象開口方向如何?線段AB的長度是多少?x取何值時,y隨x的增大而增大?三角形ABC的面積是多少?點P是拋物線上的一個定點,在對稱軸的左側,在拋物線找一點D,使三角形ADP周長最小……學生在開放的問題中思維得到發展。
四、克服思維定勢
在解題教學中,教師為了讓學生鞏固和理解一種類型的問題,往往喜歡讓學生做大量的同類型題目。這對于形成技能無疑是必要的,但這樣做很容易使學生形成思維定勢,不利于創新思維的發展。為了讓學生主動地、獨創地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見解、解決新問題,克服學生的思維定勢至關重要。筆者認為,教師教學中必須在概念、法則和思路上進行一些變式和對比訓練,使學生的思維達到一定高度,思路更加簡潔發散。
如,在概念教學中,要在讓學生在弄清概念內涵的前提下,多舉一些實例讓學生說出所屬概念外延中的事物。對于同一個問題可采用不同的語言描述,引導學生多角度、全方位去探討,從而開拓解題思路,學會分析、研究問題的方法。要強調的是:要選擇學生身邊熟悉的典型材料,通過對實物感知、觀察,在理性上受到啟發和聯想,使思維活動更加深刻、廣闊。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對養成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開發學生的潛力,培養創新能力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采用盡可能多的途徑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欲。
(注:本文系甘肅省武威市“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數學教學與學生分散思維的培養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號:WW【2016】GH101)
編輯:謝穎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