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小奮+黃菲
摘要:新課標提出,教育的重點不僅要放在教學成績上,還要注重學生的核心素養,所謂核心素養就是要培養學生具備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需要的品格和能力,主要包括文化基礎,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其中社會參與中需要具備創新意識和責任擔當,這也是培養學生成為國家有用之才的最終目標,只有具備社會參與能力,才能成為獨立的個人。而學生具備社會參與的基礎就是實踐創新,創新意識無論是在學習中還是在生活中都必不可少,而最主要是要運用在學習中,因此,本文主要針對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作簡要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創新意識;培養策略
小學語文是語文學習的起步階段,也是打基礎的階段,小學階段對語文學習的好壞直接決定著今后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和水平。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和疲乏,在語文教學上應該有所創新,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教學創新的方向主要是引導學生進行創新意識的培養,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充分挖掘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效率,將創新意識滲透到教學和學習中,促進小學語文課堂獲得更好的發展。
一、轉變教學模式,樹立創新觀念
要想樹立創新觀念,首先需要具備創新意識,學生有創新意識,要在接受創新式教育之下,因此,轉變教學模式是首要解決的問題。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千篇一律,老師講學生聽,老師主動學生被動,這樣的教學模式學生很難有機會和時間去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學生的思想永遠停留在被動接受上,無法萌生新的想法,因此更談不上創新,所以要想樹立創新理念,首先需要在教學模式上作出轉變。教學模式的轉變首先是主體地位的變化,要將學生置于主體地位之上,教師只是作為教學的主導,起著牽引作用;其次是教學方式上,教學方式需要推陳出新,現代科技技術的發達,老師在教學的時候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摒棄長期立足課本的教學模式;最后,教師在課堂上要精良制造活躍的課堂氛圍,通過生動的語言,新奇的教具和豐富的教學感染力去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以小學五年級語文課文《將相和》為例。這篇課文中“泥池之會”一段,老師可以采用質疑的方式教學,老師引導學生對“池泥之會”的結果提出質疑,到底是誰勝誰負?然后針對這一問題,展開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老師需提醒學生注意文中的細節描寫。學生由這個問題展開思維聯想,經過討論,有的學生就會得出結論:有的學生認為打成了平局,因為趙王為秦王鼓瑟,秦王也為趙王擊缹,雙方都有所付出,所以是平局;也有的人認為已然決出了勝負,因為趙國是小國而秦國是大國,雖然都為對方演奏了樂器,但是比較起來秦國卻輸了,原因是趙王鼓瑟是秦王叫鼓的,而秦王擊缹是藺相如叫擊的,藺相如只是一個大臣,比較起來,秦王是輸了一籌。通過這樣的討論,學生們的出來的結論不一,而這本身就是一個具有爭議性的問題,因此,正好發揮了學生的探索性和創造性思維去思考問題,比枯燥死板的傳統講學更有用。[1]
再如《小馬過河》一文,按照傳統的教學方式來教學,這篇課文得出的結論就是“任何事情都要去親自嘗試了才知道是對是錯,而不要隨意聽信他人。”但是在新課標指引下的教學,老師應該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讓學生提出心中的一文,對于這一結論,肯定很多學生都不是很認可,“難道真的任何事情都要親自去嘗試嗎?不嘗試就無法得出正確的結論嗎?”對于這樣的問題,應該引起大家的注意,并不失時機地引發學生的進一步探討,學生思維積極活躍的時候,往往就是創新的火花迸發的時候,老師應該及時抓住就有創新性的見解去幫助學生突破思維上的困難,打破常規,用于向常規說不。長此以往,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性思維將會得到進一步發展和開拓。
二、培養創新意識,加強思維引導
小學語文創新性教學需要老師去挖掘更多素材,老師創造性地“教”,才能激發學生去創造性地“學”,要通過教學培養學生能夠學會聯系地、發展地、辯證地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培養創新意識首先需要加強發散性思維的訓練,發散性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主要特點是圍繞著問題中心,想不通的方向和角度去思考問題,從不同的角度和立場出發尋找答案。所以老師在對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訓練的時候,要注意開導,注重思維的變通性和靈活性,通過鼓勵學生大膽設疑、合理猜想,啟發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立意思考,用不同的方法解題。
例如在上數學課《按比例分配》一課時,教師可以將身邊的素材利用起來,在體育課上,學生開展球類運動首先要進行分球,教師一共有14個球,要平均分給男生和女生兩組學生進行練習,問同學們應該怎樣分合適。進過自由思考和研究,有的學生說應該平均分,男生7個球女生7個球,然而,隔壁班的同學跟我們一起上體育課,他們不同意這樣分,因為他們班男生多,女生少,分相同數量的球,他們認為體育老師偏心。因此,學生需要再進行思考一個更加合理的解決辦法,有的學生提出,按照人數來分,人多的多分,人少的少分。老師提醒說:人多的多分,人少的少分,有沒有一定的依據呢?這是時,學生總結出了“應該按照比例來分配。”通過這種生活化、啟發式的教學,能夠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問題的探究中來,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這就是創新思維和發散思維的體現。[2]
三、培養創新思維,布置開放式作業
小學生的創新意識不僅僅培養和體現在課堂上,而是無時無刻不要滲透創新意識,因此,在課后的作業布置上,也要凸顯創新性。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一些開放式的作業,學生能夠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去充分發揮和運用到自己的創新意識和想象力,這有助于學習動力的提升。例如語文作業的布置:去搜集生活中常見的成語、記錄生活中所見到的新型詞匯、去根據身邊的一處景或一件事進行寫作;數學作業的布置:根據自己的生活情境,編寫一道與今天課堂內容相關的數學應用題,并自行解答等。
四、結語
總而言之,創新意識對于小學生來說十分重要,將會影響和伴隨他們的一生,創新意識的培養是,首先要從老師的教學方式入手,“教”得創新,才能夠“學”得創新,所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循序漸進的過程。
參考文獻
[1] 呂潘.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J].校外教育,2016(1):1-3.
[2] 蘇秋香.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J].教育科學,2016(3):14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