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越男
【摘要】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積極引導學生參與音樂實踐活動,是音樂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因此,音樂教學中應不斷拓展新知,創新教育教學模式,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鼓勵學生在欣賞中發現、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創新。在教學實踐中,結合初中音樂教學,培養學生的感知與體驗能力,為使學生具有較高審美能力架橋鋪路。
【關鍵詞】新課標;音樂欣賞;審美;感知;體驗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感受與鑒賞”是音樂新課程的一個重要學習領域,針對學生厭聽教材音樂的現象,在教學中應該思考,如何通過音樂欣賞去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提高學生音樂審美的能力。
一、感知與體驗能力是展現學生藝術能力的原動力
新課標藝術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培養學生適應當今社會和終身發展所需要的藝術能力。其中第一條,就是感知和體驗能力。
感知與體驗是學生對飽含人文內涵的藝術內容的親身感受和體驗,使學生的藝術創造和表現具有豐富而堅實的感性基礎。可以從藝術與生活、藝術與情感、藝術與文化、藝術與科技四個方面提高生活情趣,形成關懷、友善、合作、分享、愛國等品質,為塑造健全人格,實現藝術能力和人文素養的綜合發展奠定基礎。
二、感知與體驗能力是提高音樂鑒賞能力的潤滑劑
所謂感覺是指:“客觀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覺器官,通過傳入神經的傳導作用,在人腦中產生的對這些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應。”知覺為:“客觀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覺器官,通過傳入神經的傳到作用,在人腦中所產生的對這些事物的整體反應。”音樂欣賞作為一種審美活動,需要審美主體有捕捉審美對象的所蘊含的審美信息的能力。只有當人的聽覺器官從純生理器官上升到審美器官的高度,才真正成為一個能感受音樂美、體驗音樂美的人。
在七至九年級學段中,感知與體驗在各個領域彰顯它的作用與特點。在音樂欣賞課中,學生是否具備較好的音樂感知能力,直接影響到學生音樂欣賞活動的質量。有心理學家將音樂感知分成由低到高四個層次。第一層次,能感知音響運動的變化;第二層次,能感知作品內涵的情感;第三層次,不僅感知情感的性質,還能把握內蘊的深義;第四層次,能領悟音樂中體現的美的創造。音樂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幫助學生能更好地感知音樂,在感知音樂的實踐過程中,提高所獲得的美感層次。
三、感知與體驗能力是滲透音樂審美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新音樂課程標準中的一個基本理念就是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音樂是充滿美的一門藝術學科,旋律、和聲、節奏無處不美,只要音樂響起,就會吸引學生的注意,教師應充分抓住這種心理狀態,開始教學。下面就舉幾個課堂實例來談談:
1.以動畫的形式導入
在欣賞《歐美攬勝》單元作品時,很多同學認為欣賞歐美音樂有難度,為了把學生帶入的教學內容之中,讓他們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先受到氣氛感染,產生一定的內心體驗,那就得從學生的感知能力著手。比如欣賞意大利歌曲《桑塔·露琪亞》,我就在導入部分播放了一段《貓和老鼠》的動畫:在一片靜謐的夜晚,TOM貓悠閑地劃著船在海面上蕩漾,嘴里還哼著一首優美恬靜、富有想象力的“船歌”,而小老鼠以搞笑的聲音模仿TOM貓唱的歌曲,隨之開始了貓鼠大戰。從這樣一個小動畫,一下抓住了學生的眼球,因為這部動畫片他們熟悉,這時再點出TOM演唱的就是意大利船歌《桑塔·露琪亞》,學生就樂于接受,樂于欣賞分析了。這一導入環節除了讓學生初次欣賞了歌曲,而且可以很直觀的感受到這首作品的氛圍,很深刻的體會到意大利船歌到底是一種怎么樣的意境。我相信,這種感知和體驗比啰里啰嗦一大堆給學生的感觸和記憶更加深刻。
2.以與教材相關卻又不同形式的視頻導入
欣賞器樂曲《花兒與少年》,教材中選用的是管弦樂形式,但對于剛進入八年級的學生來說,對很多西洋樂器還不是非常了解。那就可以選用七年級學過的民族樂器演奏的版本進行導入。然后詢問學生通過視頻捕捉到哪些信息,比如看到了哪些熟悉的民族樂器?能模仿一下它們的演奏方法嗎?像這種方式,既是對以前知識的鞏固與復習,又是與教材中不同演奏形式的對比。
(二)靈取異同,引發創新
每一節課都離不開教學內容的選擇,教材為教師提供的是固定的內容,但也不一定處處都會非常詳細的涉及到,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對教學內容的選擇不能照本宣科,應該靈活地選取組合。
比如《花兒與少年》,管弦樂,這首青海民歌到底源自哪里呢?教材上是簡單的介紹,由青海民歌《四季調》改編的器樂曲,那在欣賞這首器樂作品之前,就很有必要了解“原版”。通過初步感知,學生很快能抓住樂曲的情緒與內容,接著就可以親自體驗,跟著鋼琴哼唱,熟悉了旋律。通過這一環節,又起到了幾點作用:
通過初步感知,學生很直接辨聽出器樂曲除了《四季調》旋律以外,還有其他的旋律,那肯定不是單樂段的作品。經過一步步的分析,學生就能很快分析出樂曲的曲式結構:引子+A+B+A+尾聲。
逐個樂段分析時,學生還可以以《四季調》旋律判斷出在第一主題出現了幾次,每次出現時,演奏樂器肯定會有變化。自然地可以總結出每遍的不同。
(三)師生互動,結合實踐
除了聆聽以外,參與歌唱、奏樂、律動等實踐活動也是提高音樂感知體驗的敏感性,學會感知體驗音樂的不可或缺的方式方法。
還是以《花兒與少年》為例,前面通過對《四季調》的感知,已經分辨出還有其他的旋律,那旋律的色彩呢?青海這個地方有自己獨特的風土人情,他們喜歡在特定的日子里聚集在一起舉行“花兒會”。那教師可以此為契機,組織師生對歌,比如,A樂段中出現了第一主題,那老師可以來演唱第一遍,同學們來跟唱第二遍,第三遍時體驗加上肢體動作(二拍子強弱的擊掌)。在師生互動中,學生體驗了對歌的樂趣,也發現節拍發生了變化。再次聆聽第二主題,學生會總結出,二拍子與三拍子的色彩會有很大差異,我想通過這種方式分析鑒賞,學生的感知與體驗能力也隨之提高了。
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培養離不開活動,只有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之中,才能進行情感體驗。因此,讓每一位學生在初中學習期間掌握最基本的音樂感知與體驗能力,要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感知、學會理解、學會表現、學會創造。只有這樣,才能使終生性的全民音樂審美教育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