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綜述了中文閱讀詞切分的研究,已有研究發現詞切分并沒促進讀者的閱讀,為盡可能排除閱讀經驗的影響,提出對學前大班階段的兒童進行詞切分研究。
【關鍵詞】詞切分 早期閱讀 學前兒童
【基金項目】西安美術學院2017年度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詞切分與學前兒童早期閱讀的關系”(2017XK039)。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7-0004-01
閱讀是兒童早期學習的基本途徑之一。閱讀的過程是兒童進行詞加工的過程,而詞切分是詞加工的過程中極其重要的一步。
1974年,Liu,Yeh,Wang和Chang采用速示器測量識別閾限的方法研究了詞匯切分對中文句子閱讀效率的影響。實驗要求被試閱讀呈現在速示器上的詞間插入空格的漢語文本,Liu等人預測缺乏詞邊界使被試詞匯識別變得困難,推測無空格條件的閱讀吋間更長,而在詞間插入空格可以促進被試的漢語閱讀。但是結果與他們的預期相反,詞間空格條件下被試的閱讀速度比無空格條件的閱讀速度要慢,詞間空格妨礙了被試的正常閱讀。研究者分析,被試已經適應了傳統的漢語文本呈現方式,詞間空格破壞了被試的閱讀習慣,以至于被試閱讀效率降低。但也可能由于速示器的局限性影響了被試的閱讀速度。
Everson(1986)以漢語母語者的大陸學生和漢語為第二語言的美國學生作為被試,研究了詞切分對漢語文本閱讀策略的影響。研究者將被試的漢語水平分為三個水平:初級非漢語母語者、高級非漢語母語者和漢語母語者。實驗操縱了視覺空間條件(正常無空格和詞間空格)。結果發現,在閱讀有詞間空格的文本時,高級非漢語母語者的注視次數顯著多于閱讀正常無空格的文本。與初級非漢語母語者和漢語母語者相比,詞間空格對高級非漢語母語者的閱讀干擾最大。研究者認為可能是因為高級非漢語母語者熟悉了正常無空格漢語文本的書面形式,并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知覺策略,空格的加入反而會對閱讀造成干擾。
Inhoff等(1997)通過眼動技術,考察漢語母語者在閱讀正常無空格文本、詞間空格文本和隨機空格文本的眼動情況。結果表明詞間空格沒有影響到中文讀者的眼動情況。Inhoff等人認為這一實驗結果可能是由一些方法學上的原因造成的,如實驗中的眼動儀采樣率和分辨率比較低及實驗文本插入空格太小。
Hsu&Huang(2001)采用反應時記錄法考察在漢語文本中插入詞邊界的作用。Hsu等人以詞間空格條件(傳統的無空格文本、全角空格、半角空格)為自變量,被試的閱讀速度和回答閱讀理解問題的正確率為因變量。結果顯示,被試在空格條件下的閱讀時間顯著減少,漢語文本的難度和詞間空格水平之間存在交互作用。在閱讀難度大的文本中詞間插入空格,會顯著提高被試的閱讀速度。研究者認為,閱讀較難或者不熟悉的漢語文本時,插入詞邊界的設計有利于讀者的閱讀。
Blythe等人(2010)通過眼動技術考察了詞間空格對小學生學習新詞的影響。研究者以成人和7—10歲的小學生為研究對象,實驗中,研究者設置了兩種空格呈現條件:正常無空格條件和詞間空格條件,讓成人和兒童分別在不同的句子呈現方式中學習新詞。結果顯示,被試閱讀有詞間空格的句子和正常無空格的文本一樣容易,詞間插入空格有利于小學生的新詞學習,并顯著促進了他們的新詞學習。
高珊(2006)采用反應時記錄法和問卷調查,研究詞切分對母語為拼音文字的留學生中文閱讀的影響。實驗為2(切分方式:有、無)×2(句子長度:長句、短句)×2(句子難度:困難、簡單)三因素被試內設計。結果顯示,詞邊界條件、句子長度和句子難度的主效應都很顯著。被試閱讀有詞切分句子的速度更快,反應時記錄的結果與調查問卷的結果基本一致,多數被試認為詞之間增加空格對漢語句子的閱讀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研究者認為,母語為拼音文字的留學生習慣于書寫系統中存在詞間空格的形式,而且漢語學習處于中級水平的留學生在漢語句子閱讀過程中,詞匯識別方式大都是逐字或者是語素加工。因而詞切分促進了拼音文字背景留學生的漢語閱讀。
Bai等人(2008)通過眼動技術考察陰影標記對中文讀者句子閱讀的影響。研究者認為無論是詞間插入空格還是采用陰影標記詞邊界,都沒有促進讀者的閱讀。Bai等人認為,被試對正常無空格文本的熟悉性和詞邊界信息產生的促進效應存在權衡。被試已經熟悉了正常無空格的書面形式,但詞與詞之間沒有任何邊界信息,被試在進行詞匯識別時會顯得相對困難;被試對詞間空格或陰影標記的形式很陌生,但詞與詞之間的邊界信息有利于被試的詞匯識別,所以被試在閱讀有無詞邊界的句子沒有顯著差異。
田瑾(2009)采用眼動儀,以母語是韓語和泰語的留學生為被試,研究了詞切分對韓國和泰國留學生漢語閱讀的影響。實驗中,研究者以四種呈現條件——正常無空格、字間空格、詞間空格和非詞空格為被試內因素,以語言能力水平高低為被試間因素。結果發現,在所有整體分析指標上呈現條件的主效應都非常顯著,在注視次數以及閱讀時間的相關指標上,語言能力的主效應顯著。在閱讀時間上,非詞空格條件下的閱讀時間最長,詞間空格條件下的閱讀時間最短,字間空格條件下與正常無空格條件下的閱讀時間差異不顯著。研究者由此推斷,詞切分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韓國和泰國留學生的漢語閱讀。
閆國利等人(2012)采用眼動儀,以小學二年級的學生為被試,研究了詞切分對句子閱讀的影響。實驗中,研究者以四種呈現條件——正常無空格、字間空格、詞間空格和非詞空格為被試內因素,以學生類型(語文學優生、語文學困生)為被試間因素。結果顯示,小學二年級學生閱讀有詞間空格的句子、字間空格的句子和正常無空格的句子一樣容易。研究者認為,小學二年級學生和小學三年級學生可能有不同的閱讀策略,小學二年級的學生的詞匯量較少,閱讀經驗不是很豐富,閱讀時比較傾向于逐字閱讀;而小學三年級的學生的閱讀過程更傾向于逐詞閱讀,即可能與成人的閱讀策略的相同。
綜上所述,研究者以不同的研究對象或實驗方法,得出不同的實驗結果:Hsu & Huang和Bai等人的研究顯示詞切分促進了讀者的閱讀,但許百華等、高珊、沈德立等人、閆國利等人的研究發現詞切分并沒促進讀者的閱讀。已有研究以小學二、三年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二年級的學生已經獲得了閱讀經驗,這種已有閱讀經驗對其早期的閱讀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為盡可能的排除閱讀經驗的影響,追溯到兒童能夠認識字的最早階段——大班階段。學前大班階段是兒童詞意識發展的關鍵時期,在兒童詞意識發展的初期階段進行人為的詞切分,是否會對大班兒童早期詞匯的識別有好處和幫助,又是否會對大班兒童的早期閱讀產生促進作用。這些問題有待進一步的探討與研究。
參考文獻:
[1]李馨,白學軍,閆國利,等. 空格在文本閱讀中的作用[J].心理科學進展,2010;18:1377-1385.
[2]沈德立,白學軍,臧傳麗,閆國利,馮本才,范曉紅.詞切分對初學者句子閱讀影響的眼動研究[J].心理學報,2010;42(2):159-172.
[3]閆國利.眼動研究法在心理學研究中的應用[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
周碩(1988.2-),女,山東人,碩士學歷,西安美術學院助教,從事學前教育理論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