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雪芳
〔摘要〕在心理課上,學生往往注重的是游戲本身,參與過程很積極,但體驗和感悟很少,單純地停留在“玩游戲”的階段。如何讓心理游戲發揮它應有的作用?怎么讓學生通過簡單的游戲有所感悟?本文從如何選擇主題、教師語言兩個方面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心理課;感悟;主題;教師語言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7)28-0031-03
每次在上心理課之前,學生都很興奮、激動,作為一名心理教師,我很是欣慰。可是學生接下來的一番話,讓我陷入了沉思。學生說:“老師,今天你又給我們帶來了什么游戲啊?沒游戲嗎?那這節課沒意思。”怎么好端端的心理課卻硬生生地被學生當成了游戲課?學生往往注重的是游戲本身,參與過程很積極,但當談到參與游戲的體驗和感悟時,往往班級要么變得鴉雀無聲、死氣沉沉,要么秩序混亂。在分享階段如果沒能好好地處理,一節課就失去了它的靈魂,而只是停留在“玩游戲”的層面了。我想這應該是很多心理教師會遇到的問題。那么如何才能讓心理游戲發揮它應有的作用呢?
一、選擇主題
主題的選擇非常重要,好的主題能吸引學生,讓學生感悟頗深,暢所欲言。因此,選擇好主題是讓學生動起來的首要條件。大部分學科,在備課時,有很多成熟的資料可以參考,心理課卻大不相同,它是一個新興的學科,成熟的教案非常少,甚至連統一的教材都沒有,所以確定心理課的主題至關重要。在選擇主題上應該注意以下幾方面。
(一)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體現生活性、現實性與發展性原則
心理課的選題大部分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需求進行的,除了這些還要考慮地區、生源、生活環境、班級的文化差異等。例如:農村和城市的差別、留守兒童的心理特點等。
教師在選題時,還要注意觀察生活中學生經常出現的一些現象。例如,有個老師開了一堂三年級性心理的課程。一說到這個話題,很多老師很煩惱,不知道從何講起。這位老師卻很快確定了這一主題,因為在學校經常有學生喜歡開玩笑,拿筆或者書碰同學的敏感部位,這種行為引起了很多學生的反感,有的學生被欺負了也不好意思跟老師說。正是由于這種不文明的現象,這位老師才決定開設這一主題。我覺得這樣的課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觸動學生的心靈,從而引起反思和改變。
時代的飛速發展對學生也會產生影響,選擇具有時代感的主題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最近有許多學校發生學生被欺凌的現象,被欺凌的學生身體和心理都受到了嚴重的傷害,而經常欺凌同學的學生又是怎樣的心態呢?心理教師可以根據這一現象進行選題,開設相應的課程。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內容不應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要根據學生心理發展的變化和現實的心理需求不斷地加以調整,這也是心理課跟其他學科不同的地方。
此外,我還會在課余或者期中、期末時,通過匿名的問卷調查讓學生寫出困擾自己的心理問題,然后記錄下有代表性的問題。
(二)主題明確具體,具有可操作性,不宜過大
一堂心理課時間有限,要想在這有限的時間內,最大限度地解決學生的問題,讓學生有所感悟,選擇的主題內容不能過多。我們更提倡“小題大做”。
例如:在人際交往這一大的主題背景下,我們確定了一個小的主題——“被誤會時”。這個主題的確定也是根據小學生問卷調查中的一道題:“當你被別人誤會時,你怎么辦?”這種接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小主題,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學生可以積極參與和發言,和老師一起總結方法。
(三)將游戲活動放在情境中
有時候上團體心理輔導課,上來就給學生做游戲,顯得特別生硬,容易導致學生對游戲提不起興趣或者只是單純玩游戲。游戲的設置千萬不要單純為了熱鬧、為了游戲而游戲,應根據心理學原理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我們可以把游戲置于情境中,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受,引發共鳴,觸動他們的內心,從而引發學生的思考,有了思考,學生才能有話可說。在情境的設置上,老師可以運用講故事、案例、情景劇等形式。
在五年級“打開創新之門”一課中,老師就以尋找三把鑰匙為線索,進行整堂課的設計。特別是在尋找最后一把鑰匙時,把鑰匙藏到海洋館中,通過海洋館的故事,讓學生去自主探索。
有時候也可以根據學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去探索和改編。在四年級“注意力訓練”一課中,整堂課都圍繞著小明去圖書館這一線索進行。比如,小明在去圖書館的路上需要注意什么呢?學生們立刻想到了要注意紅綠燈、斑馬線、公交車等。
有效運用情境法能使學生獲得自主活動的空間,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處于積極興奮的狀態,樂于觀察、思考、體驗、感悟。
(四)醒目的標題
一堂成功心理課,標題也是至關重要的。標題是一節課的開始,有畫龍點睛的作用。一個有趣的標題,會引起學生的興趣,引人深省。例如:“自己的色彩”“我是誰”“喜怒有常、喜怒有度”等,這些標題都具有趣味性、生動性、探索性。
二、教師語言
(一)教師角色
教師要改變訓導者和權威者的角色,在團體輔導課中,師生之間的關系要像大小朋友。教師可以參與到游戲中,也可以在適當的時候進行適度的自我開放。教師的自我開放是指,在某個環節,教師可以根據當時課堂的實際情況,跟學生分享自己的某些經歷和感受,這些經歷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負面的。自我開放能夠緩和學生的防御心理。
例如:在心理團體輔導課上“有緣來相識”這一主題,我設計了一個“個性名片”的游戲,教師和學生一起設計,填寫自己的信息,給自己起昵稱,既拉近了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又鼓勵了他們設計的信心。但教師要適度,切忌“喧賓奪主”。在活動分享環節,教師不能以權威者的身份自居。教師要接納學生的觀點,不能咄咄逼人。學生說得不對時,我們也要“無條件接納”。這里所說的“無條件接納”并不是指“無條件同意”。“無條件接納”是我們理解他們,但我們沒有評判想法的正確與錯誤。我們要做的是在反復的追問中,幫助學生頓悟,從而改變自己的想法和行為。endprint
(二)教師提問問題要合理
問題設計若過于籠統,學生思考或回答時會感覺到茫然,不知從何說起,因此問題的設計要合理、巧妙、有針對性。例如,有時候在活動后,教師會提問:“你們有哪些感受”“你們感覺怎么樣”等。這種提問,適當的時候并沒有錯,而且也是開放性的問題,但很多時候只會讓學生不知道如何去回答,教師要注意進行適當的引導,讓學生的分享層層遞進。例如,在“戴高帽”這一環節中,針對學生不真誠的贊美,教師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1)像剛才某某的“贊美”,你們喜歡嗎?(2)假如你是那個被“贊美”的人,心情會怎樣?(3)假如你無法用語言贊美別人,那我們可以用什么方式贊美?像這種半封閉式問題,會指引學生層層深入地去思考。
有些問題提出來后,教師要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我有時候也會犯著急的錯誤,當問題拋出來之后,學生還沒有想清楚,下一個問題就出來了,這樣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會讓學生根本來不及思考和回答。
在心理團體輔導課結束后,我會向學生提問幾個問題,有時候還會以紙條的形式出現。例如:
學習單
合作與協調
年 班
姓名:
一、你喜歡今天的游戲嗎?
□喜歡 □不喜歡
喜歡或不喜歡的原因是什么?
二、從這次的游戲中,你學習到了什么?
三、你要怎樣和別人合作?
1.□和別人一起分配工作。
2.□為了自己表現好,不要幫別人。
3.□為了大家表現好,大家互相幫助。
4.□為了讓自己勝利,故意破壞別人的作品。
5.□和別人一起完成工作。
6.□雖然勝利很重要,但是合作比勝利重要。
7.除了這些以外,你還有想到其他的嗎?
(三)教師鼓勵性語言要具體,不能泛泛而談不走心
教師要多采用尊重、肯定、理解的態度,例如:“你的想法很獨特”“謝謝你能真誠地說出你的感受”。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應盡量帶有肯定、高興、欣賞的神情,學生一旦接收到老師的信號,就會有被關注和被認可的感覺,這樣也有利于他們暢所欲言,敞開心扉,情感體驗也更加強烈。
有時候在課堂上會出現評價語言千篇一律的現象,比如“你很棒”“說得很好”之類的語言,其實學生對這些語言早已經免疫了,厭煩了,這樣也會導致學生的發言不積極。所以教師在評價時一定要具體。比如:“你觀察得真仔細,真是個生活的有心人”“你懂得的詞語真多”“你的發言也觸動了我”“謝謝你的分享,不過,我對這個事情有不同的看法”等。
還有一點是值得注意的,教師要關注到全班每一個學生,特別是那些比較“沉默”的學生。例如,在一堂主題為“學會合作”的課堂中,教師讓學生參加一個“五人六足”的比賽,全班共分為六個小組,結果有一個小組沒有成功,其實這一組是教師最值得關注的一組。但是教師只顧讓成功的小組分享經驗,而忽視了這一小組,導致這一小組的人變得很沮喪。教師應該運用恰當的語言讓這一小組的人也來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其實,在備課時,教師就應該預先估計一些特殊情況。例如:在三年級“自己的色彩”這一課中,有一個活動是“戴高帽”,班級有一個學生經常受到同學們的孤立,當輪到他被別人“戴高帽”的時候,沒有一個學生說出他的優點,這時候教師就應該提前準備,教師可以自己說一兩個他的優點,給他點自信心。
心理課不是為了活動而活動,它的“命根子”是讓學生有所感悟。怎么做到“真心”的感悟,需要教師思考和改變。
注:本文為第七屆“健康杯”心理健康教育優秀成果評選活動來稿。
參考文獻
[1]宋玉蓮.心理活動課如何烹出“心理味”[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3(03):8-10.
[2]王文君.淺談有效引導學生參與心理健康活動課的體會[J].教育革新,2014(1):36.
[3]徐慧珠.心理輔導活動課中教師言行分析[J].心理與就業輔導,2003(1):68-69.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市江南水都小學,福州,350000)
編輯/丁 堯 終校/于 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