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凱鍵 陳淑姬 史振卿
摘要:今年是南京大屠殺80周年紀念,我們向當年大屠殺遇難的30萬同胞表示沉痛的哀悼,每到此時,心情總是如此沉重。中國近代史從1840年開始,中英鴉片戰爭,割讓香港,甲午戰爭割讓臺灣,八國聯軍入侵,《辛丑條約》的簽訂,袁世凱與日本的21條,對外喪權辱國,內戰頻頻,蔣介石背叛革命,可謂內憂外患,抗戰勝利后又因蔣介石悍然發動內戰,導致多少家庭家破人亡,直至現在,尚有多少分隔在海峽兩岸的中國人未能一家團圓,相信看到這,每個人的心情都是相當沉重的。在2014年的南京大屠殺77周年的紀念儀式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要牢記近代史的屈辱,要永記反侵略精神,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否認罪責則意味著重犯[1]。今年的十九大,習主席希望臺灣地區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加強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并表達了堅決遏制臺獨勢力的決心,決不允許任何一塊土地從中國領土上分割出去[2]。而前中國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也在2014年的南京大屠殺紀念會上認為,日本要反省戰爭。由此可知,兩岸對南京大屠殺的史實具有一定的認同,作為兩岸90后的一員,我們會從歷史教學的角度和來談談南京大屠殺對兩岸年輕世代的啟發和影響。
關鍵詞:歷史教學;兩岸;南京大屠殺
一、加強高中必修一中兩岸認同之講解
兩岸認同著力點在于明確南京大屠殺是扭曲人性之行為。作為一名歷史教學研究生,讀研一年來,我聽過多節關于講抗日戰爭的中學課程,怎么控訴日本的侵略,講述我們國共合作,軍人抗戰的英勇,以及以史為鑒,銘記歷史,著眼未來,這些都做的相當出色。一節課中,首先要講清楚南京大屠殺是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對南京和平居民進行慘絕人寰的大屠殺,扭曲人性,
在高中歷史課中確保課程標準的前提下,引入兩岸認同之史料。學者們始終建議應聯系課本前后內容,講述兩岸對南京大屠殺史實的認同,可在不影響重難點講解的前提下,在課中穿插關于臺灣地區正義力量的材料,比如前中國統一聯盟紀欣的“南京情結”,她是一在臺灣出生長大的南京人,講述她捍衛南京大屠殺史實的內容,也可講述臺南成功大學教授林德講述外國人記錄中的南京大屠殺的文章內容等其他例子。某些優秀的中學歷史教師,結合班級學生基礎情況后,以及在確保完成課程標準內容的講解下,決定把高中歷史必修一中的第16課和第22課祖國統一大業融為一節課40分鐘來講解,難度可想而知,其實他們就把握住國共合作抗戰、兩岸人民共同抗戰的主線,進而延伸至解放戰爭和祖國統一大業著兩課,選取臺灣地區人民支援抗戰的圖片,講述臺灣籍將軍李友邦的英勇抗戰事跡,一名教師上多個班,使用的素材也可不一樣,部分海南教師結合本土抗戰,講到1945年,李水航、查田、國占、清野、安東臺籍日軍士兵聯合其他入侵海南島的其他愛國的臺灣軍人聯合起義,投入到海南瓊崖縱隊的抗戰當中,展示海峽兩岸中國人齊心抗擊日本侵略者的英勇故事。教師要重點強調國共兩黨合作抗日的重要性,正面戰場掩護了敵后戰場的開辟,敵后戰場牽制了日軍對正面戰場的進攻[1]。教師可用臺灣地區居民于1945年抗戰勝利后在海岸迎接中國軍隊的圖片,凸顯臺灣回歸祖國的懷抱那興奮時刻。
與此同時,在一節結合式課程中,教師要創設有利于學生思維的課堂環境及具有探究性的各種問題情境,指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主動探究相關問題,這種問題可以預設于課前,也可以生成于課間,更可以拓展于課后。如在講到國共兩黨高層 “再次握手” 圖片時,筆者預設三個問題:該圖片反映什么事件?為什么稱“再次握手”?與汪辜會談比較,此圖反映的兩岸關系有何新發展?由此進一步引出探究問題:影響祖國統一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有哪些?你的建議是什么?通過觀察、歸納、類比、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使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切實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進而把握住汪辜會談和“九二共識”,選取1987年臺灣地區解嚴后,兩岸離散家屬的見面那激動且痛哭流涕的照片,可多選取前往臺灣的老兵對大陸故鄉的思念,以此創設情景式教學,這時便可以進行情境轉移,假如你現在和臺灣的同齡人交流,你愿意和他們交流嗎,假如交流,你會說什么,教師可在課堂上游走提問。但切記材料不宜太多,而是選準可以激發同學們的兩岸認同之心的重點,這樣就可以做到既不浪費課堂教學時間也不會影響同學們的高考復習,教學目的是為了讓同學們明白兩岸人民都一致認同抗日、南京大屠殺和祖國統一,借助中學歷史教學課堂,讓同學們更多的了解與追求兩岸認同。
二、歷史教師鼓勵兩岸青年多交流
兩岸年輕世代應多交流,更好的追求兩岸認同。大陸的社會各界,含政府、學校都應開展更多的兩岸交流項目,包括可組織兩岸大學生、中學生前往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參觀,組織哀悼活動,強化民族共同意識,促進兩岸青年學生交流。
在今年大陸的十九大中,習主席強調,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全體中華兒女共同愿望,是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所在。必須繼續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3]n。兩岸之間的交流基礎是1992年大陸與臺灣簽署的“九二共識”,其主要內容是兩岸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采取“一中各表”,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陸的對話交流大門永遠是敞開的,我們的心胸是無比寬廣的,我們在講解高中歷史必修一中的第16課和第22課祖國統一大業這兩課的尾段時,便可插入鼓勵兩岸青年一代加強交流,在交流中遵循求同存異。我們內地青年應加強與臺灣地區青年的聯系。以筆者自身例子而言,今年暑假,我們隨同海南師范大學交流團島臺灣師范大學參加臺灣文化體驗營活動,在此期間,我們與臺灣師范大學多名臺港澳及海外僑胞相互交流,我們詳細介紹了大陸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經濟發展成果,介紹了大陸地區的民間文化,我們秉承著相互尊重的交流原則,極力追求兩岸認同,加深我們的友誼,臨走前,臺師的教師們呼吁我們兩岸青年要多多交流,并感謝我們前來臺灣訪學,他們也講到,臺灣地區高校和中學每年都組織學生到大陸訪學及進行大陸夏令營活動,且每年呈上升趨勢,他們會繼續鼓勵臺灣地區學生追求兩岸認同,我們回到大陸后依舊保持聯系,而這只是一開始,以后兩岸高校、中學的青年學生交流會呈現出上升之態勢,兩岸對許多歷史事件的認同會得到極大的加強。
兩岸青年應時刻銘記,南京大屠殺是中華民族的傷痛,我們在沉痛悼念死難同胞的同時,也要時刻警惕日本軍國主義是否會死灰復燃,中國大陸經過多年發展,已經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我們切不可忘記這段痛苦的歷程,也不可忘記兩岸人民為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歷史。今日,兩岸青年身處和平年代,大陸將一直堅持擴大開放交流,也非常歡迎臺灣青年參與到大陸的開放的交流中來。兩岸青年一代,尤其是青年教師們,更應著眼未來,肩負起兩岸交流的重任,我們將于臺灣同胞一同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上的講話》,人民網: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213/c70731-26201644.html
[2]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經濟參考網站:http://jjckb.xinhuanet.com/2017-10/28/c_136711404.htm?from=singlemessage
[3] 尹業通:《論高中歷史中抗日戰爭教學的幾個問題》,江西師范大學2016年碩士學位論文。
[4] 付書芝:《創設歷史情境推進互動教學_以高中必修祖國統一大業教學設計為例》,《才智》,2014年第29期。
作者簡介:
肖凱鍵(1993年—),男,廣東惠州人,海南師范大學2016級學科教學(歷史)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學歷史教學;
陳淑姬(1993年—),女,海南儋州人,海南師范大學2016級學科教學(歷史)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學歷史教學。
課題項目:
本文系2017海南省教育廳創新科研課題,課題名稱:走班制下高中歷史教學評價體系的架構—以海南省省屬中學為例,課題編號:Hsy201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