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則勝
摘 要:義務教育的基本原則和終極目標是實現教育公平。要實現義務教育公平,就是要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就是使區域內義務教育階段的各級學校在辦學經費投入、硬件設施、師資調配、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等方面大體上處于一個比較均衡的狀態,與義務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基礎性相適應,為人人享有公平、公正地接受義務教育,全面普及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提供充足的保證。
關鍵詞:義務教育;教育公平;均衡發展
一、義務教育均衡的重要性
“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這就強調了滿足每個適齡兒童少年享受公平合理,高質量的基礎教育的權利是義務教育的任務,強調了滿足人民群眾基本受教育需求的公平性是義務教育的出發點。由此可見,均衡發展是我國義務教育法的方向性要求,是實現教育公平的內核,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只有推行均衡發展,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國特色教育事業,只有公平合理地配置公共教育資源,進一步縮小城鄉教育差距,不斷提升教育質量,才能讓中國教育持續、健康發展。
二、目前義務教育存在的問題
目前教育最受詬病的就是教育公平問題。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由于牽涉到社會大眾的共同利益而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
(一)教育社會大眾化
社會大眾對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機會,人人公平接受高質量的教育。但是義務教育階段存在背離公平原則的傾向,主要體現在校際資源配置的不均衡和教育政策制定上的不合理。1986年國家頒布的《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合理設置小學、初級中等學校,使兒童、少年就近入學。由于政府實行義務教育的政策,每個人的享用教育應當是公平公正的,不應該存在不公平的現象。
(二)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
由于提倡提高辦學效益,教育提出重點發展個別高質量的小學、中學的主張,政府在教育投入、教師資源配置、學生資源配置上給予傾斜,這樣的結果是優質教育基本上集中在少數學校手中。重點學校制度使國家有限的教育資源配置失衡。對于義務教育階段來說,資源的非均衡分配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學校間的差距造成了公眾享受教育資源的不公平。
(三)存在擇校社會現象
擇校意愿的產生和擇校制度,就是因為伴隨優質教育資源集中化而派生出來的。從理論上看,擇校是家長們放棄了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按學區免費就近入學的優惠政策,主動選擇其他學校就讀,是個人選擇性的行為,并沒有違背“人人享有教育機會”的教育公平。而且從理論上講,擇校給予受教育者選擇自己心儀學校的權利,擇校有助于構筑學校間的競爭機制,推動教育質量的提高。但是從現實上看,擇校與高收費往往是聯系在一起的,許多名校通過留出一定比例的擇校名額而獲得額外的經費,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由于教育優質資源的稀缺,為了能得到較好的教育,老百姓不得不在義務教育階段就為孩子的受教育付出高昂的教育成本。對家境富裕的家庭來說,擇校制度能使他們通過交納高額的費用就可以享受到好的教育資源,好的教育資源一旦與高收費聯系在一起時,就意味著部分的人占有了本應是大家共有的資源,這對于弱勢群體來說是極其不公平的。
(四)學校性質布置不規范
民辦學校因為其民辦性質,是有滿足個體受教育需要,提高辦學質量、效率的話,無須承擔義務教育的責任,采取擇校高收費無可厚非,那么,通過將公辦學校的優質初中部轉化為民辦途徑而使擇校高收費合法化,這就使公眾失去平等享受優質資源的機會,這就是從理論上和道德上完全說不過去的。目前各項制度推出的結果并不能實現對公平的維護,而恰恰相反是對公平的損害,以“精英教育”為導向,以分數為取向的重點學校制度成為了推廣普及素質教育的障礙,損害的正是大多數人享受義務教育階段高質量教育的利益,這是對義務教育普及素質教育的宗旨的背離。對此楊東平教授深刻地指出:一般認為,就事實而言,世界各國在教育質量上的不公平比教育機會不公平嚴重得多。人人享受高質量的基礎教育仍然是20世紀末的重大挑戰之一。
三、推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對策
為了切實轉變應試教育,實現素質教育的良性運作,有必要在義務教育階段將教育資源均衡配置作為一項重要的政策。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是義務教育維護公平原則和公平目標的手段和重要保障。目前應試教育之所以仍然是義務教育的主要內容,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存在著優質教育不均衡。
(一)教育資源要均衡配置
推行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需要考慮采取相應的措施:取消重點小學、重點初級中學;將原來重點小學、重點初中的師資進行重組,調配到原薄弱中小學去,加強薄弱中小學的師資力量和硬件設施,以強帶弱,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在各校資源均衡的背景下,義務教育階段實行的就近免費、就近免試入學的政策,才能夠真正實現,水平相當的基礎上的競爭才是有效和合理的。沒有了重點小學、重點初中,各校均衡發展,老百姓也就不需要為子女避免進入差學校而四處擇校,學生也不需要在義務教育階段為考上一所重點小學、重點中學奔忙于各種輔導班而失去了本應快樂輕松的童年。
(二)推行義務教育為素質教育
人人皆知義務教育的發展要具有公共性、普及性和基礎性,只要推行素質教育才能真正取代應試教育,而不是只停留在口頭上,如此中國的教育才能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真正地解放我們的孩子。為保證義務教育公平目標的實現,就有必要加強政府對教育經費的均衡投入和加強政府對教育的宏觀調控上。政府為保證社會的大部分成員合理享用公平教育,需要承擔經費投入和監管調控的職責,以此保證教育均衡發展。
四、結束語
總之,教育要邁向社會化、公開化、合理化、均衡化發展,必須要在遵循教育規律的基礎上,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穩步有序地推進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
參考文獻:
[1]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S].1986年4月12日通過.2006年6月29日修訂,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教育委員會令第19號.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實施細則[S].1992年3月14日.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J].素質教育,2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