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普通高等教育有高考,職業教育有技能大賽。全國高職高專實用英語口語大賽作為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唯一的英語賽項,勢必對高職英語口語教學起著指導和示范作用。本文以口語大賽的題型和考查內容為切入點,分析高職英語口語現狀,借鑒口語大賽模式,探索高職英語口語教學,從而提高高職學生英語口語表達能力,真正達到“以賽促學,以賽促教”的目的。
【關鍵詞】高職英語 口語大賽 口語教學
教育部于2000年頒布的《高等職業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中明確提出“高職英語課程以職場交際為目標,以應用為目的,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英語的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作為檢驗高職院校英語教學水平和學生英語專業水平的重要手段,全國高職高專實用英語口語大賽(以下簡稱“口語大賽”)便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口語大賽的舉辦宗旨與高職英語課程的教學目的和教學要求相契合,即提高高職學生英語口語表達能力以及職場活動中熟練運用英語的綜合能力。近年來,口語大賽的規模不斷擴大,參賽人數數量不斷增加質量不斷提高,對高職英語教學起著積極的啟示和指導作用,并逐漸成為高職院校英語教學的導向標,不斷激發高職學生英語學習積極性的同時,推動并促進了高職英語教學的持續健康發展。
一、高職英語口語技能大賽概述
2004年,全國高職高專實用英語口語大賽在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考委會、教育部職業院校外語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聯合推動下啟動;2011年,該比賽更名為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英語口語”大賽暨全國高職高專實用英語口語大賽,被正式納入國家職業技能大賽。大賽把參賽者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和英語職場交際能力作為重點考察方面,旨在提高高職高專學生用英語解決實際業務的綜合能力。口語大賽作為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高職組唯一的語言類賽項,對全國高職高專英語教學改革起到了促進和推動作用。
口語大賽由職場描述、情景交流、職場考驗和即席辯論四個環節構成,要求參賽者現場抽簽決定題目、進行問題闡述并在規定情境中進行角色扮演,內容涉及職業領域、社會和經濟熱點問題以及一定的行業業務發展知識,考核參賽者日常英語交際能力和涉外業務交際能力。比賽環節、比賽內容和比賽的考核點如下:
1.職場描述(Presentation)。參賽者抽取一副反映社會、經濟熱點問題或行業發展的統計數據圖表或圖片,根據題目給出的說明和要求,在充分理解圖表或圖片內容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口頭描述和觀點闡述,概括圖表反映的現象和問題。此環節題目多為柱形圖、線形圖、餅狀圖等形式,要求參賽者使用恰當詞匯和多種功能句型進行比較、組成、排序和趨勢變化描述。
2.情景交流(Interview)。參賽者抽取一個場景題目,根據題目要求進行角色扮演,與主試官(外籍教師)進行一對一的現場問答。此環節要求參賽者具備良好的臨場應變能力并掌握一定的行業知識,并且對題目要求做出正確判斷,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題目所設定的職場環境。
3.職場考驗(Role-play)。參賽者通過抽簽方式分組,并按照抽取的題目要求針對某一生活或職業場景內可能發生的各種情況進行充分的情節設計并進行組內合作,最終以短劇的形式展示給評委及觀眾。此環節為2014年大賽半決賽的新增環節,參賽者可根據既定情景和所扮演的角色進行從內容到形式的自由發揮,重點考察其語言、表現力、協作溝通等方面的能力。
4.即席辯論(Debate)。參賽者以某一職業領域或社會熱點為辯題,根據抽簽結果分為正、反兩方,先對各自命題進行1分鐘陳述,此環節要求參賽者在一分鐘內闡明觀點并進行簡單有力的論證;隨后雙方針對對方觀點進行3分鐘的反駁辯論,闡明自身觀點并駁斥對方。作為決賽的最終環節,此環節是對參賽者英語運用能力、思辨能力和臨場應變能力的綜合考查。
二、高職英語口語現狀
1.學生方面。高職院校的生源包括參加高考的普通高中畢業生,以及從中專、技校、職業中學參加對口單招升入高職高專的學生。由于生源復雜,導致高職學生英語基礎參差不齊,個體差異極大,口語水平更加不平衡。詞匯量小、發音不準、語音語調不正確是高職學生在英語口語學習過程中存在的普遍問題。部分學生受到應試教育體制的影響,只注重卷面分數,忽視對英語口語的練習;部分學生英語發音不標準,存在自卑心理,不敢開口說英語;部分學生因為詞匯量不夠,有話說不出,不知如何表達。缺乏正確的學習動機、沒有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以及本身薄弱的英語基礎,多重因素相互影響制約,造成高職學生英語口語不盡如人意,許多學生甚至對英語口語的學習退避三舍,以致荒廢學業。
2.教師方面。英語口語教學最根本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然而,在傳統教育和應試教育的影響下,高職英語教師對于口語能力的提升并不夠重視,只是一味偏重傳授語言形式,課堂上通常是以跟讀、模仿、復述、背誦等機械訓練為主,教學方式呆板單調;教師設置情景并給出常用句型,學生機械地套用教材程序進行對話練習,這是最常見的口語教學模式,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而非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此外,課時的限制和大班制的英語授課模式,使教師不得不縮短英語視聽訓練和口語強化訓練,使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口頭操練和言語交際的時間和機會大大減少,缺乏與學生的有效活動,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口語教學氛圍差,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三、借鑒口語大賽模式,探索高職英語口語教學
切實提高高職學生英語口語表達能力,深化高職英語教學改革,檢驗改革成果,這是舉辦口語大賽的目的所在。大賽多年來的成功開展和蓬勃發展表明口語大賽的競賽內容、競賽方式是切實可行、與時俱進的,競賽的評價體系是科學客觀、公平公正的。因此,筆者認為在解決高職英語口語教學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時,可以參考借鑒口語大賽的競賽模式和評價體系。
1.借鑒口語大賽理念,明確教學目標。“提升高職學生英語口語在職場上的運用水平,同時為高職院校學生提供良好的口語學習、交流平臺”是口語大賽的舉辦宗旨和推廣理念。高職教師在進行英語教學時應當以口語大賽理念為導向,制定完善教學目標、明確課堂教學任務;鑒于高職學生英語基礎普遍薄弱,教學目標的設定可以由簡到難,層層深入。初級目標注重發音的準確性和表達的流利性,側重語音、語調等語言技能的訓練;在學生準確發音、流利表達的基礎上,中級目標依托某個語言情景展開教學,突出模仿訓練,例如以日常生活情景為依托、選取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話題,或以職場交流為背景進行拓展教學,側重培養學生在特定場景或職場環境下運用英語的能力;高級目標則可以跳出書本限制,注重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并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增強語言表達的邏輯性與條理性,達到深層次的口語交流。endprint
2.借鑒口語大賽內容,豐富教學內容。作為重要的教學資源,教材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重要參照,也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實現教學目標的依據和重要工具。但英語口語教學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從課本中學口語、以教材為依托學交流,這種脫離實際的機械操練和為了學口語而學口語的被動局面必須摒棄。口語大賽的內容包括日常交際、接待來賓、產品介紹、酒店服務、市場行情變化介紹等等,既有日常交際所需要的基礎知識,又與學生所學專業行業密切相關,并隨著社會熱點問題的出現及時補充和完善,這樣的更新速度要遠遠超出一本教材的問世速度。因此在認真設計教學模式時,教師可從教材中挖掘內容、活學活用,并搜集相關補充材料與教材內容進行有效整合,選用內容豐富有趣、風格多樣的語言材料,在課堂上為學生模擬真實場景,使學生進入真實角色狀態,突出英語口語的交際性和實用性,從而真正達到高職教學“教、學、做”一體化的目的。
3.借鑒口語大賽形式,改革教學方法。傳統的英語教學偏重傳授語言形式,重視語法、詞匯、翻譯,而忽視對語言的實際應用和對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這與口語大賽的宗旨完全相悖。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沒有把學生作為教學主體,脫離了真實的語境,導致無效或低效教學。口語大賽包括陳述、情景交流、即席辯論等環節,重點在于考查參賽者在不同場合下靈活使用英語的綜合能力。因此,教師在授課中,應借鑒口語大賽的形式,把學生放在課堂主體地位,模擬情景,強化口語實戰化練習,傳授相關口語表達技巧,激發學生參與口語學習的熱情。
口語大賽中陳述-交流-辯論的競賽環節,是一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過程,環節設計符合學生的學習認知規律,對參賽者的能力要求也是逐層遞進;為了達到最佳教學效果,在英語口語具體教學實踐中可以借鑒大賽形式采用分級教學。初級階段,進行多渠道語言材料輸入,為學生創造利于語言習得的良好環境,營造英語學習的氛圍,培養學生語感。以大量讀背為切入點,增加“經典誦讀”的教學模塊,增加學生英語語言輸入,“有輸入才會有輸出”,教師可通過引導,并設置難度較低的復述環節,讓學生開口“輸出”。學生反復陳述與大量背誦、積累一定的詞匯和句型之后,中級階段的教學方式可以采取復述短文、概括大意、角色扮演、觀點討論等形式,重點培養學生連貫說話的能力。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貼近生活實際或職場的情景,訓練學生初步運用恰當外語進行思維,拓展學生表達范圍并使學生精確掌握語言形式與內容。經過前兩個階段的訓練,學生在英語能力方面應有質的飛躍。學生在較強的口語表達和技能的支撐下,既掌握了基本的英語口語交際技巧,又具備了連貫說話的能力,進而在高級階段中,可要求學生在特定場景中運用英語思維并快速做出反應并發揮創造性,從而用英語“暢所欲言”。
4.借鑒口語大賽評分標準,完善評價體系。口語大賽的評分方式規定,各環節分別從參賽者的語音語調、語法標準與語法邏輯、信息覆蓋和交流效果等四方面進行評分。由此可見,學生英語水平并不是由某一單項展現的,而需要綜合考量學生的英語基礎和職業能力。在傳統教育和應試教育的禁錮下,對學生的評價往往取決于一張試卷或教師的主觀印象,評價體系過于單一,禁錮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借鑒口語大賽的評分標準,應當豐富英語測評體系,例如采取朗讀、短文復述、口頭問答等多種形式的口語測試,將學生課堂口語發言、討論表現納入測評系統,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以過程性考核為主,輔以終結性考核等。這樣既能有效解決口語教學評分時教師主觀性突出的問題,保證口語考核的公正合理,也能較全面考查學生的綜合英語水平和職業素養,從而達到以評促學、以評促教的目的。
總而言之,職業技能大賽的根本目的是“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建、易賽促改”,高職英語口語教學可以借鑒并參考口語大賽的競賽理念、競賽內容、競賽形式以及評分標準。高職院校應以參加口語大賽為契機,明確教學目標,豐富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完善評價體系,突出高職英語口語教學實用性和職業性的特點,以切實全面提升學生的口語能力和綜合素質為目的,不斷推進高職英語口語教學改革更好地順應時代的要求和變化。
參考文獻:
[1]陳麗.英語口語技能大賽背景下的高職英語教學改革探析[J].教育與職業,2013(9).
[2]馬燕.口語技能大賽模式與高職英語口語教學淺論[J].科教導刊,2015(12).
[3]張巖.全國高職高專實用英語口語大賽指導下的高職英語口語教學探究,2016(6).
*本文系北京政法職業學院院級課題《英語口語技能大賽輔導策略研究與實踐》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kyyb20157。
作者簡介:肖蕾(1986-),女,北京政法職業學院基礎部講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