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紹梅
摘要:小學數學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一門重要學科。小學數學教學,一方面要傳授數學知識,使學生具備數學基礎知識的素養:另一方面,要通過數學知識的傳授,培養學生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學習數學能主動地、積極地去探索,在提出自己的見解,在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時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這就是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探究能力。
關鍵詞:數學教學;問題情境;探究能力
課堂教學效率的優質、高效離不開全體學生的全程積極、有效參與。教師要努力為學生提供主動探索的空間,讓學生有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動筆嘗試、動口表達的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時間與空間,使其外部活動逐漸內化為內部的智力活動,從而獲取知識,發展智能,以更積極的姿態自主參與學習活動。
一、營造民主寬松的課堂環境,誘發探索欲望
要營造寬松、和諧的氛圍,教師首先要充分尊重學生,這樣他們才能因親其師而信其道;其次,在教學中教師要支持、鼓勵、肯定、欣賞學生在課堂上一切為探索知識而作的言行及稚嫩的結論,使學生始終處在一種心理安全、心靈自由的無拘無束的精神狀態下,這樣他們才敢于參與也樂于參與探索學習,久而久之,就能形成主動探索學習的意識和習慣[1]。所以,在平等、民主、寬松、安全的課堂氛圍中學生才能充分展開其想象的翅膀,也才能在教師的引導之下提高其探究能力。因此,廣大教師要以友好、寬容、平等的心態對待每一位學生,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培養自信心,極力營造一個和諧、民主、愉快的學習環境。
二、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自主探究欲望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學生發現問題、積極思考、主動探究的有效動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創設問題情境,把問題隱藏在情境之中,學生在現實的問題情境中,對數學有了更加濃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會自然而然被調動起來,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引起學生探索研究的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學就是教給學生借助已有知識去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并使學習成為一種思索的活動。”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是他們帶著自己原有的知識背景、活動經驗和理解走進學習活動,并通過自己的主動活動,去構建對數學的理解[2]。如,在教學圖畫應用題時,先出示一幅圖,問:你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這幅圖的意思嗎?大多數學生都能用這樣的話敘述“原來有10只鴨子,跑走2只后,求還剩多少只鴨子?”有的同學又說:“有10只鴨子,跑了多少只后,還剩2只?”還有的同學說:“跑來了2只鴨子后,一共有10只,原來有幾只鴨子?”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敘述,使學生從思維的靈活性和多向性上得到了應有的鍛煉。然后,再請學生扮演小鴨子來反映圖畫的內容,同時敘述扮演的內容,同學們都非常認真的投入進來,這樣的教學大大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小組合作,為學生自主探索學習提供舞臺
在教學中我們要倡導小組合作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因為這樣的交流和互動,最能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更有利于讓學生開展探索性的學習。在小組合作學習中,他們在寬松和諧的氛圍中敢想、敢說、敢做,這樣就為開展自主探索學習提供了良好的情緒醞釀;小組合作學習還可以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更為自由的舞臺,在這種學習形式中,新知識的獲得不再完全依賴教師,可以由學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和學習方法經探索而獲得,有效地培養了他們探索知識的能力;分組學習還能讓學生在課堂上學會合作,學會交往,有效地發展他們合作交流的意識[3-4]。
在教學中還應該提倡師生互動,教師可以創造機會讓學生走上講臺與教師進行角色互換。例如,在課堂上教師可以把自己“當作”一名學生,模仿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和角度,以此來誘導學生積極思考和主動探索知識。
四、放手實踐,培養探索創新能力
素質教育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要讓學生去創新,就必須放手讓他們自己實踐,探索。如果教師總領著學生走,老師怎么說學生就怎么做,又怎么可能有所創新呢?因為小學生的模仿性比較強。所以我在教學中凡是學生自己能通過動腦、動口、動手等獲得的知識,我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實踐,探索,從不包辦。例如,在教學“長方形面積計算”后,設問題:“一個養雞專業戶用5米長的籬笆利用房屋外墻壁一邊圍城一個長方形養雞場,養雞場的長是3米,這個養雞場的面積是多少?”讓學生先找出寬,在根據面積公式算出長方形的面積。最后改成若不告訴養雞場的長是多少米,直接要求圍城的長方形的面積最大,它的面積是多少?讓學生討論,試探,尋找答案。最后由學生探索得出結果,這一過程的設置,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探索性,通過探索,創新,學生的數學素質得到提高[5]。
五、開拓探索思路,培養創新個性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這樣論斷:“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學生的知識是通過自己的思維,理解,再創新而獲得的,不是老師硬性灌輸。因而,學生掌握牢固,運用靈活。討論交流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拓思路,還有利于發展他們的創新個性。如,在教學三角形面積計算時,我設計學生動手實踐操作求知過程,讓學生在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通過剪、移、拼的方法,把三角形轉化成平行四邊形,引導學生分別用鈍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不同類型三角形去拼擺平行四邊形。在實踐操作過程中,鼓勵學生說出拼擺理由,對不同拼擺方法引起爭論,共鳴。同學們最后歸納出同樣結論。這樣,討論結論的過程,使學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增強了自信心,充分調的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總之,學生探究問題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只要我們在教學中,時時處處注意采取各種方式、方法對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訓練,用創新教育的思想觀念去從事教學活動,就一定能培養出具有創新素質的人才。學生的探究習慣一旦養成,思維品質也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優化,探究能力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參考文獻
[1] 金波.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自主提問能力[J].亞太教育,2015(06):33.
[2] 徐淑芹.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J].亞太教育,2015(06):29.
[3] 張建功.淺談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主動探索能力的途徑[J].學周刊,2015(31):84.
[4] 葉艷.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5(06):35.
[5] 馬龍霞.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學周刊,2015(29):1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