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新宇+++謝樹平
[摘 要]傳統型師生關系已落后于教育教學改革的需要。為了更好地適應新時代的發展,高中思想政治教學應基于以核心素養培養為目標導向的新一輪課改,立足當前課程體系,從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四個方面建構共生共長型的師生關系。
[關鍵詞]核心素養;師生關系;共生;共長;思想政治課
《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提出,培養學生必備的關鍵能力和品格以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落實好學生核心素養體系的發展。然而,一些客觀存在的過于注重知識的教學,忽略人的發展,使學生對教師產生抵觸情緒;缺乏相互尊重與信任、缺乏有效溝通的師生關系,也使教師難以獲得成就感,難以發揮創造性與積極性,并產生職業倦怠。為此,筆者嘗試基于高中思想政治課的研究視角,以核心素養目標為導向,探索新形勢下共生共長型師生關系的建構。
一、新型師生關系的內涵及特點
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教師和學生作為教育教學過程中兩個最基本的要素,彼此間相互作用、相互交往的關系,影響著教學的順利進行和教育的最終成效。
師生關系是一種教學雙方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為完成教育任務,通過直接或間接的交流活動而形成的多性質、多層次的特殊社會關系[2]。在共生共長的師生關系中,“生”為“生成”,“長”即為“成長”。共生強調師生觀念上的一致性,而共長則注重教師和學生自我價值的實現。共生是路徑,共長是目標。因此這一新型師生關系是基于教師與學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充分對話的背景下而形成的共同學習、共同實踐、共同發展的“命運共同體”。
二、高中政治核心素養導向下
建構新型師生關系的必要性
高中政治核心素養是知識、能力和態度三者之整合與情境間互動生成的綜合性品質。建立共生共長型師生關系是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1.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核心素養導向下高中政治課是一門以學生生活經驗為基礎,采用活動型學科課程來呈現和組織教學內容,以培育現代公民素養的課程。相比于其他學科而言,其學科背景廣,教學綜合性高,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既是要求也是挑戰。因此,有必要通過建構共生共長型師生關系,轉變教學理念,倡導開放互動、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促使學生不斷形成能夠適應全面發展、終身發展、時代發展所需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
2.引領教師專業發展
高中政治課的思想內涵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被賦予新的意義。教師的知識經驗有時會滯后于社會實踐,而學生產生的感悟與思考會促使教師反思。因此,建構共生共長型師生關系有利于深入了解學生思想意識,加強對高中政治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通過師生之間締造的學習共同體,不斷反思與修正教學,促進教師專業能力的發展,與學生共同成長。
3.推動三維目標與核心素養之整合
新課程目標理念立足現代公民三維素質的全面奠基。共生共長型師生關系將突破以往割裂三維目標的弊端,以生活議題為集點,以學科知識、生活經驗和時政材料為支撐,增強學生社會參與能力。將教學過程和學習過程作為通往目標路徑而非終極任務的新型師生關系深化了核心素養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三、高中政治核心素養導向下
新型師生關系的建構路徑
基于高中政治課的研究視角,可從以下四個層面探析共長共長型師生關系的建構路徑。
1.政治認同上,情感共育
政治認同是一種情感和意識上的歸屬感。在我國,政治認同重點表現為愛黨、愛國、愛人民,擁護中國共產黨的路線、方針與政策,理解、接受并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使命而堅持不懈的信念與追求。高中政治課每一框題的設置和指向都是基于政治認同。
在政治認同素養目標導向下建構共生共長的師生關系,首先要求教師認清職責,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立場,理論聯系實際。教師對自己所處的社會和國家有強烈的認同感,才能向學生傳遞正確的三觀。其次,要求教師結合時事熱點設計教學,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思想認識問題,加深學生對政策路線的理解。例如筆者在講授“樹立正確的消費觀”一課時,結合土豪揮金事例讓學生通過辯論形式分析其所帶來的社會影響,讓學生自發感受消費并非個人私事,一個人的消費觀可以影響一個家庭,一群人的消費觀可以影響一個國家。為了家庭幸福和國家昌盛,應該踐行正確的消費觀。最后,教師要以共同理想凝聚學生共識。使學生意識到,教師和學生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培養與加強彼此的同理心、尊重與信任,交流認同感,從情感上共育和諧師生關系。
2.理性精神上,思維共生
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曾說過:“我們是生而自由的,我們也是生而具有理性的。[3]”康德也認為,“一個人能在理性的引導下行使自己獨立判斷的能力,就是成熟性的標志。[4]”這里的理性區別于“存天理、滅人欲”的宋明理學,強調一種獨立思考、科學批判的意識。高中政治課就是要培養學生嚴謹態度和實證精神,善于運用科學的思維方式分析并解決問題。
在理性精神素養目標導向下建構共生共長的師生關系,首先要求教師善于教學反思。勤于反思促使教師多角度分析教學、發展批判思維、增長智慧,促進師生互動機制和教學方法的有效建構,是教師專業成長與發展的“催化劑”和有效措施,也是構建共生共長新型師生關系的重要基礎。如教師可以依據學生的課堂表現(如眼神、表情等)來審視教學方法、教學要求、教學內容是否恰當,以便改進和調整,通過反思促進教學產生質的飛躍。其次,要求培養學生的創新與辯證思維。結合時代發展與學生認知水平,采用多元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在活動探究中表達觀點,在價值沖突中辨識觀念,在分析對比中確認看法,促進學生自主發展理性精神,實現思維的共生。例如筆者在講解“主次矛盾的辯證關系”時,讓學生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對“中學生手機進校園”進行利弊分析。引導學生以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待事物,通過具體分析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清晰有條理地表達見解,發展思維的創新性和辯證性。endprint
3.法治意識上,信念共增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使廣大人民忠實崇尚、自覺遵守、堅定捍衛社會主義法治[5]。法治意識總體來說是指人們對于法律生活的情感、信念、理論和原則等發自內心的遵守和服從。
在法治意識素養目標導向下建構共生共長的師生關系,首先要求教學主體強化法治意識。教師自覺學習和遵守相關法律法規,既要熟悉自身的權利和義務,也要知曉學生的權利和義務;既要維護學生的合法利益,也要保障自身的正當利益。教師遵紀守法、遵從道德規范、堅決反對違法亂紀行為,才能在教學過程中更好地落實、落細法治意識教育,引導學生規范行為,明辨是非,抵制誘惑,依法維權。其次,大力開展多種形式的法治教育活動。例如學校舉辦法治專題講座、班級組織法治知識競賽,開展“3.15消費者權益日”“12.4國家憲法日”主題班會等,營造良好的法律學習氛圍,增強學生的法治信念,并融會于日常生活。此外,在教育中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則。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指出:“學校里并沒有差生,每個學生都有契合自己的智力特性和發展方向。[6]”要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公正和尊重,才能形成師生持久穩定的共同成長的“命運共同體”。
4.公共參與上,攜手共進
公共參與是指“除政府之外的個人或社會組織通過一系列正式的和非正式的途徑直接參與到權力機關立法或政府公共決策中行為的總和。[7]”學校中的公共參與更多地指向教師和學生積極參與班級、學校、社會的活動,不斷養成團隊合作精神以及對自我和他人負責的行為。
在公共參與素養目標導向下建構共生共長的師生關系,首先要推動實踐能力的養成。“對于教育本質來說,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自我演練、自我研習和自我成長,而非簡單書本知識和理智認識的堆積。[8]”公共參與旨在促使教師和學生從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等認知階段轉向實踐階段,使學生真正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例如,對于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身體力行地參加道德實踐活動、社會志愿服務活動,提升使命感和責任感。其次,注重活動型課程的建構。以政治認同為指導,以生活議題為集點,培養學生公共參與的意識與能力。例如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議題的教學,可以通過“我的中國夢”“我眼中的傳統文化”“家風家訓之我見”等議題,幫助學生形成對自然、社會和自我的整體認知,增強公共決策參與能力,提升社會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
綜上所述,政治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共生共長的師生關系,需要師生雙方擺脫各自角色的束縛,形成“命運共同體”,并從這種關系中獲得自身的價值與意義,成為有創新、反思和行動力的終身學習者。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2]全國十二所重點師范大學聯合編寫.教育學基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133.
[3][英]洛克.政府論(下)[M].瞿菊農、葉啟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38.
[4][德]康德.歷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23.
[5]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新華網,2014-10-23.
[6]董燕.中國教師缺什么[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68.
[7]王周戶.公共參與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345.
[8][德]雅思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3-4.
(責任編輯 郭向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