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燕
【摘 要】在現階段的初中歷史課程教學中,存在著諸如課程教學不受重視、學生的歷史課程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態度不端正等教學問題,不僅不利于歷史課程教學質量的改進,同時還影響學生歷史素養的培養和提升,對學生的課程學習和發展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
【關鍵詞】初中歷史 歷史教學 歷史素養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9.023
隨著歷史課程教學理念的更新和改革,教師在向學生進行歷史課程教學時,一方面,要秉承歷史學科所具有的知識性和系統性,引導學生進行歷史知識的學習,進行相關歷史知識的講解和灌輸;另一方面,激發學生的歷史課程學習潛力,培養學生對于歷史知識和歷史事件的獨立思考能力,提升學生的歷史思維和歷史素養,使學生在掌握歷史學科知識的基礎上,明晰歷史事件發生的必然性和因果聯系,挖掘歷史事件的內在價值和外在啟示,切實提升學生的歷史知識感知能力和歷史判斷能力。
在當今歷史教學大環境中,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歷史學科素養,關鍵在于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歷史邏輯思維,使學生能夠運用自身所掌握的歷史學科知識,對其他歷史知識、歷史事件等,做出正確的認知和判斷,對歷史事件的發生、展開、結論和相互聯系等,進行深入的解析和挖掘,最終得出自己的學習結論,做出相應的問題闡釋等。可以說,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是現階段初中歷史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是改進課程教學水平,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方式和手段。那么在現階段的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該如何采取有效教學策略,培養并且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
一、扭轉初中歷史教學的功利性教學目標,實現課程教學的發散性和多元化
初中歷史課程的教學,存在極大的功利性和應試性教學色彩,很多教師在向學生進行歷史教學時,總是在自覺或不自覺之中,向學生進行消極學習思想的灌輸。這就導致學生在進行歷史課程學習時,習慣于將學習注意力集中在對于教材歷史知識,以及教師所講解的歷史知識的機械式學習和記憶上,很少對這些歷史知識、歷史事件進行深入地挖掘和反思,影響學生歷史感知能力和歷史判斷能力的形成,最終影響學生歷史學科素養的培養和提升。因此,針對這種教學現狀,教師應該從初中歷史教學的功利性和應試性進行切入,將這兩種阻礙和影響學生歷史素養形成的不利因素,排除在歷史教學之外,使初中歷史的教學和學習,向著更為純潔的方向前進,從而改進學生在進行歷史知識、歷史事件學習時的各種看法和情緒,端正學生的歷史課程學習態度,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另外,教師在向學生進行歷史知識、歷史事件的講解和分析時,應該從傳統的單一的教學框架中解放出發,引導學生以一種更具發散性的思維方式,以及更加多元化的學習視角,對其中蘊含的價值和意義,進行全面的解析和學習,從而有力的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習思考水平,促進學生歷史學科素養的形成和提升。如教師在講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時,除了向學生講解其中包含的各種歷史知識點,還可以從歷史事件的整體和局部、原因和結果、人物和關節點等各個層次和角度,對該歷史事件進行剖析和探究,從而加強學生的學習印象,提升學生思考和感知問題的能力和意識,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素養。
二、營造良好的、生動的歷史課程學習氛圍,提升課程教學的感染力和代入感
學生歷史學科素養的培養和提升,其關鍵在于學生能夠融入歷史學習氛圍之中,靜下心來對各種歷史知識、歷史事件進行獨立自主的學習和思考。能在語言文字中感受到其中蘊含的豐富的歷史元素和情感因子,在一種“身臨其境”和“感同身受”的學習境遇之中,體會“歷史”的愉悅和悲壯。在現階段的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為了使學生在有限的課堂學習時間內掌握更多的歷史知識,往往將課程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放在對于各種歷史知識的講解和分析上,很少對歷史課程的學習氛圍,進行積極的創設和營造。可以說缺乏必要的歷史教學氛圍的創設和營造,正是現階段初中歷史教學的教學短板之一,對于改進歷史課程教學質量和學生歷史素養的培養,具有很大的阻礙作用。
因此,在對學生進行歷史學科素養的培養和提升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關注良好的歷史學習氛圍所發揮的重要意義,積極進行歷史學習氛圍的營造和創設,加強歷史學習氛圍的感染力和代入感,使學生能夠在這種學習氛圍的感染和打動之下,更好地融入歷史知識、歷史事件的學習之中,進行更為深入的探討和學習,提升學生的歷史感知能力和學科素養。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采取多媒體教學法,利用多媒體手段向學生播放歷史電影視頻或真實的歷史視頻資料,增強歷史知識的真實感和沖擊力。另外,教師還可以采取故事教學法,在講解某些歷史事件時,穿插與歷史事件相關的人物軼事或其他歷史故事,拉近學生和歷史事件之間的距離,激發學生的學習和思索熱情,切實提升學生的歷史思考能力和學科素養。
三、擴展初中歷史課程教學內容,開闊學生的歷史學科學習視野,加強歷史與現實之間的溝通和聯系
傳統的歷史教學習慣于將教學重點和教學視野,局限在教材和歷史知識、歷史事件本身,認為只要使學生能夠學習和背誦相關歷史知識,就算是完成課程教學任務。這種傳統的歷史課程教學理念,導致學生的歷史學習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這種局限性不僅包括學習范圍的局限性,同時還包括學生歷史知識感知和運用能力的局限性,對于學生學科素養的培養和提升極為不利。針對這種教學問題,教師應該進行及時的反思和更正。在進行歷史教學時,注重歷史知識的延伸性,將各種歷史學科前沿問題引入課程教學之中,并且在歷史事件和社會現實和時代發展之間,建立起一種有效地、合理的聯系,使學生能夠利用歷史知識關照和反思現實,解決現實問題。這種教學理念的運用和實施,可以有效地改進初中歷史課程的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習水平和歷史學科素養。
初中歷史課程學生學科素養的培養和提升,對于改進歷史課程的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歷史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學習認知能力等,有著至關重要的價值和意義,教師應該從轉換歷史課程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向入手,同時采取有效地教學策略建立歷史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學生的歷史學習視野,以學習帶動思考,以思考帶動學生學科素養的培養和提升,切實改進初中歷史課程的教學水平,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