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又瑞
【摘要】伴隨著新課標下的不斷改革,問題化教學已經被越來越多的教師運用在化學課堂上,并為過去傳統模式下的化學教育煥發出了新的生機。本文通過問題化教學在初中課堂中應用的重要意義展開分析,提出問題化教學具體的幾點實行措施。
【關鍵詞】問題化教學 初中化學 具體措施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9-0147-02
前言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初中生化學基礎越來越受到了教育人士的重視,將問題化教學理論應用在了初中化學上也是當前情況下被提出的,這種改變使初中化學的課堂從過去沉悶的氛圍得到了改善,并且激發出了學生對于化學的學習熱情,為化學教育的發展開辟出了一條新的道路。
一、問題化教學應用在初中化學課堂中的重要意義
問題化教學是指在教師授課時提出一系列有針對性,有成效性的教學問題,以培養學生可以更好的適應今后的社會生活以及解決問題的方式,問題作為一種矛盾體的出現,可以更有效的讓學生進行自主的思考,看清問題的本質,具備可以從容應對成人化交往活動的能力。
在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單要完成向學生傳授知識的任務,更要在授課的過程中起到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思考的作用。在將問題化理論應用在化學課堂上時,教師通過精心設計過的問題,調動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將學生變成課堂上的主導,不僅如此,在問題化教學中,教師所培養的重點也逐漸由過去的只關注成績轉變為現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方面上來,讓學生通過在化學課堂之中不僅學到了相關的化學理論知識,同時還掌握了人際交往能力與發散性的的思維方式,為學生的未來肩負起重要的責任[1]。
二、傳統模式下初中化學課堂面臨處境
1.學生沒有學習興趣
在過去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依然作為“傳道者”的角色,在課堂上用強硬的手段向學生灌輸抽象的化學理論知識,這樣做不僅讓課堂氣氛變得沉悶無聊,也會使學生對化學學科缺乏興趣,長此以往,學生也會將初中化學學科完全拋在腦后,給學生以后的學習生活帶來不利的影響,以此可見,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是目前為止所要關注的問題所在。
2.只重視化學理論知識
在現代化不斷發展的背景下,社會對于人才的綜合素質要求在逐日增加,因此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重視培養其實踐能力與合作能力也被設立在了教學的主要目標里。然而在傳統模式下,初中化學的教學只重視對學生理論知識的培養,使學生淪為了應試教育下的“考試機器”,雖然化學學科擁有一定的實踐性,讓學生可以在教師的管理下進行化學實踐,但是由于一些教師忽略了化學實驗教學的重要意義,使化學學科完全變成了一個枯燥乏味的學科。
3.師生之間缺乏交流溝通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化學課堂里,教師掌握著完全的主動權,將理論知識一味的傳輸給學生,忽視了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能力,以及對沉悶課堂的抵抗心理。同時在教師授課時,將重點只放在了學生的錯誤點上,并沒有從根本上了解到學生在哪方面知識理解不足,讓化學學科變成了縈繞在學生心頭的難題。
三、問題化教學在初中課堂上應用的具體措施
1.提出“實際性”問題
問題化教學在初中課堂上應用時,教師應該將重點放在穿插在教學過程中的問題方面,提出“實際性”的問題,讓學生通過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進行自主的思考,提高學生對于化學學習的積極性,比如在《我們周圍的空氣》一課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討論自己身邊可以證明空氣存在的例子,讓學生集思廣益,激發出學生對于新知識的學習欲望。
2.提出“實踐性”問題
在化學課堂上,教師的教學重點不應該局限在理論知識的學習上,也應該著眼于對學生動手能力與實踐能力的培養,所以對于一些學生可以進行的簡單化學實驗,教師就要讓學生進行合作配合,使化學的學習變得輕松有趣,比如《酸和堿》一課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進行一些酸與堿之間的中和反應,以及溶液酸堿性的檢驗,讓學生在有趣的實驗中,對化學知識有了充分的了解,大大增加了課堂上的效率[2]。
3.提出“互動性”問題
教師在化學課課堂是,所提出的問題應該根據學生的不同階段安排不同的側重點,但是這些問題都要符合可以增加師生間的互動性的共同特點,讓教師與學生在一問一答之間增進的師生情誼,并且教師也可以將學生的建議納入到問題的設計中去,提高學生對化學的學習自信,同時也讓學生愿意將精力放在化學的學習中去,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教學任務的完成。例如在《學習元素周期表》的時候,教師也可以將這種問題化的教學模式融入其中,讓學生更好更輕松的記住所要了解到的化學元素及元素性質。
四、總結
綜上所述,問題化教學在初中化學課堂上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實踐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為學生今后的學習道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淑珠. 問題化教學在初中化學課堂中的應用分析[J]. 新課程(中),2017,(04):151.
[2]楊金平. 研究問題化教學在初中化學課堂中的應用[J]. 數理化解題研究,2016,(14):8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