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蘭好
摘 要:所謂“基礎德育”,就是教師教育學生如何做人,學會感恩,有責任心、有愛心、有信心,互幫互助等。其實對于學校來說,教育范圍十分廣泛,可以教育學生好好學習,也可以教育學生好好做人。對于教師來說,教學生如何做人是第一位的。而主題班會課作為學校組織的特殊課程,可以讓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還能學會課本之外的一些東西,這些東西往往要比課程知識更加重要。文章主要分析了“基礎德育”的重要性,以及班會實施“基礎德育”的主題和流程,最后總結了開主題班會的注意事項及感悟。
關鍵詞:基礎德育;班會;主題;思考
有句話是這么說的:一個“德盲”往往比一個“文盲”更加可怕。人是一種群居動物,沒有人可以脫離現實和社會而實現人生價值。所以,一個人要想使生命變得有意義,首先要具備基本的思想道德品質,讓自己的行為規范得到社會的認可,這樣他才能做一個對他人、對社會有用的人。育人好比種花,而道德修養便是養分,必須從小灌溉,才能開花綻放。一堂德育班會便是學生吸收“養分”的花圃。
一、主題班會的大體內容
1.“基礎德育”的重要性
現如今,許多縣鎮學校學生的父母都是農民工或者商人,本身的文化程度不是很高,且缺乏時間關心和教育孩子,他們所能給孩子提供的德育可能并不全面。父母在孩子身心成長過程中的缺位,難免造成孩子對價值觀沒有概念,不知道該如何與父母相處。所以,“基礎德育”的主題班會就是給學生提供一個接受缺失的部分教育的機會。
2.班會主題及流程
班會可用“敞開心扉,學會感恩”為主題。一個新生命從誕生開始,就接受他人的“恩賜”:父母的養育、師長的教誨、家人的關愛、朋友的友情、大自然的慷慨賜予……但對這些恩惠,一些人習以為常,甚至認為理所應當。古訓有言:“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教育學生從小學會感恩無疑是開展“基礎德育”的關鍵一步。
班會以“感恩父母”為主線,可以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導入篇,以韓紅的歌《天亮了》為引子,聲畫結合,引導學生感悟歌曲背后偉大的父愛、母愛。第二部分是回顧篇,通過觀看材料和視頻,讓學生了解父母一天的工作,然后由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問答內容圍繞學生分享日常父母對自己無微不至的照顧,在回憶中感悟為人父母的不易。第三部分是拓展篇,延伸感恩對象,由學生自由討論交流,小結出需要感恩的人,如老師、朋友乃至環衛工人等。第四部分是總結篇,播放公益廣告《洗腳》,闡明我們能為父母、為身邊人做的事有很多,布置感恩作業,如寫祝福語、宣讀愛心卡等。
二、主題班會的注意事項以及感悟
1.注意事項
第一,此班會的主要目的是通過活動過程體會到父母對于自己深沉的愛,今后會更多地去接近自己的父母,會更多地去了解、體貼、關愛自己的父母。第二,此班會需要班主任的循循善誘——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學生更加理解自己的父母,更加感恩自己的父母。第三,適當讓學生家長加入活動,活躍氣氛,調動情緒。
2.班會給予德育的啟示
第一,主題班會形式追求創新,以輕松活潑的方式喚起學生的興趣,以真摯動人的情感打動學生的心靈。第二,德育應該循序漸進,而不是強行灌輸教科書上的死知識。第三,德育應該從教師做起,所謂言傳不如身教,最主要的是需要班主任親自做出表率,讓學生們心服口服。第四,避免德育班會的教學僅局限于課堂,可以適當安排課下德育作業或實踐活動,使德育滲透于學生的日常生活。第五,要避免形式主義,班內應該每兩個星期就要組織一次有關德育的班會,并且要找出與學生息息相關的生活案例,讓學生親身體會,做到共同成長。
三、結語
綜上所述,“基礎德育”應該是教育的重中之重。而班會作為“基礎德育”的重要形式,更應該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感染學生,讓德育深入學生們的心靈,促使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健康陽光地成長。
參考文獻:
[1]張筱榮.主題班會的教育價值及其實現[J].高校輔導員專刊,2010(4):37-39.
[2]方 軍,鄒碧艷.基于校本的主題班會課設計探索[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4(3):15-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