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美秀
摘 要:在素質教育環境下,閱讀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比重不斷上升,但該課程在實際教學中存在著很多問題。文章從興趣習慣的培養、內容方法的選擇、實踐活動的開展幾方面入手,提出了有效的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能力;習慣
一、激發興趣,培養閱讀習慣
小學生在這個年齡段有著豐富的想象力、極強的求知欲,但也存在貪玩好動、注意力容易渙散等特點。因此,教師應當全面了解學生,找到其興趣所在,以此深入挖掘,讓興趣成為他們的指引老師,并堅持下去,逐步把興趣培養成習慣。教師若忽視其興趣愛好、心理特征,采取機械式教學方法,必然會使學生處于被動地位,讓學生極易失去對語文閱讀的興趣。所以,小學語文教師要了解小學生的共性,抓住個性,采用普遍方法、針對性措施相結合的途徑,培養學生對語文閱讀的興趣。
首先,設置懸念,吊起學生胃口。比如,《黃河是怎樣變化的》一課,這是一篇說明文,相比于寓言故事,學生對說明文的興趣較低,甚至很多學生都讀不下去。教師不妨以神話故事來導入,先大致講講大禹治水、鯉魚跳龍門等故事,給學生留下一定的神秘感,促使他們了解更多與黃河有關的知識。或者,直接給予視聽覺刺激,播放黃河咆哮的視頻資料,繼而結合任務讓學生認真閱讀全文。
其次,創設情境,貼近實際生活。小學生的想象力固然豐富,但經歷少,其想象力帶有局限性,通常只傾向于特定領域。如果教師的導入內容與學生的生活、能力相距太遠,學生便會如墜云霧中。在《爬山虎的腳》一文中,現代的小學生很少再見到爬山虎,教師不妨先讓學生談談自己家中或者見過的植物,詳述其生長習性。然后開始介紹爬山虎這種長腳的植物,學生自然心生好奇,對爬山虎的印象便會更深刻。
最后,教師還應督促學生長久地堅持,掌握多種方法并靈活運用,令學生感受到新鮮感。同時,引導學生養成閱讀習慣,比如每天課前抽查,令學生閱讀一小段,可以是課文節選,也可以是課外閱讀、新聞時事等。
二、掌握方法,提高閱讀能力
閱讀的最終目的是開闊眼界,增加知識儲備,將閱讀中的所學運用到實際中,包括寫作、口語交流、人生感悟等。而人類書籍浩如煙海,又逢信息時代,閱讀內容和方法效率成了提高閱讀能力的關鍵。所以教師要精挑細選內容,并引導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
關于閱讀內容,小學語文教材已經進行了篩選,所選課文均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且涉及領域較廣,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資源。與此同時,還要積極推薦好的刊物、漫畫等,令學生逐漸熟悉各種閱讀渠道。
閱讀方法亦有多種,誦讀、默讀、精讀、細讀、角色扮演朗讀等,教師應鼓勵學生多多嘗試,根據自己的習慣,找到最高效的閱讀方法。而且,閱讀過程中最好養成記筆記的習慣,閱讀后及時寫感悟、反思。
三、參與實踐,增加閱讀體驗
閱讀不能僅僅局限于文本文字,還要學會運用,把在閱讀中的收獲分享出去,因此教師要經常開展與閱讀相關的實踐活動。比如講故事比賽,每周一抽兩節課舉辦,學生可以自發地上講臺講故事,不得照念,而是經過準備練習,用自己的語言把故事復述一遍。讓參與者都能得到小紅花,表現優秀者還有其他獎勵,提高小學生的積極性。或者舉行小品比賽,教師給出幾個命題,或者給出一段不完整的故事,令學生組成小組繼續編寫,并演出來,其實就是團隊閱讀。此外,也可以開展詩詞大會、作文小行家等活動,這些實踐活動都有助于讓學生把閱讀內容轉化為綜合能力,而且還能增加情感體驗,促進小學生健康成長。
四、結語
閱讀不僅對語文教學有用,對學生日后的成長也有很大幫助,所以教師、家長和孩子都應意識到閱讀的重要性。“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式”的閱讀沒有多大效果,應將閱讀培養成伴隨學生一生的習慣。語文教師要從小學抓起,逐步引導,幫助小學生養成閱讀的習慣,掌握正確的方法,并及時將學到的知識消化掉。
參考文獻:
[1]陳紅蓮.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培養策略研究[J].教育(文摘版),2015(6):165.
[2]翟冬梅.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的閱讀能力[J].社會科學(引文版),2017(3):5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