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達美
摘 要:記敘和記敘文的起源在沒有文字之前,從我們的祖先結繩記事、圖畫記事、刻契記事開始,經歷了漫長的歷史。可以說記敘文在我們的生活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人們早有定論,文學作品的創作都應遵循形象思維的原則,高中階段是學生形象思維既豐富又成熟的階段,記敘文是訓練學生形象思維的很好的手段。記敘文是以記敘人物的經歷或事物的發展變化過程為主的一種文體。記敘文的訓練,語言是基礎,而語言技巧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多方面下功夫。
關鍵詞:記敘文;寫作;技巧
記敘文的寫作訓練本來是一個系統的復雜的過程,僅基本內容就包含著審題立意、選材剪裁、結構布局、表達方式、表現手法、語言運用等多個方面,若細分起來則更為廣泛繁多。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確實,一篇記敘文倘若平鋪直敘,似無浪平湖,則索然無味;倘若波瀾起伏,跌宕多姿,便能深深地吸引讀者。反映社會生活的記敘文在安排情節、刻畫人物方面不妨“矛盾化”,在矛盾的統一中掀起波瀾,盡顯精彩。
一、抑揚法
抑揚法是組織篇章造就轉折、形成波瀾的一個重要技法。可以是先抑后揚,也可以是先揚后抑。如課文《回憶》就是先抑后揚。作者回憶魯迅開始使用了抑筆,說魯迅“多疑”“世故”“脾氣大”“不容易接近”等等。文章往下的回憶,則逐一解除了先前的這種誤解,推翻了聽到的別人議論。原來,魯迅對青年平易近人,親切熱情,從不使用教訓口吻;而對那些攀附闊老的奴才、偽裝的道學者等,那確實是很有“脾氣”也很愛“罵人”的。這樣,文章前后“抑揚”的呼應,形成了覆蓋全文的波瀾,增強了文章表達效果。
二、虛實法
正面直接地寫叫實寫,側面間接地寫叫虛寫。虛寫為實寫服務。文章要以實帶虛,虛中見實,相輔相成形成一個又一個波瀾。如《藤野先生》主要敘述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但開頭三小節作者不直接去寫,而是奇峰突起。作者以冷嘲熱諷的筆調刻畫了清國留學生“逛公園、學跳舞”的思想腐朽、不學無術的丑惡現象。魯迅對東京的失望,實際上是對中國人的麻木而痛心,從側面表露了作者不甘同流合污、不與之為伍的愛國之情。又如《荷花淀》,實寫水生嫂和水生的對話,虛寫水生他們報名參加“地區隊”;實寫荷花淀幾個青年婦女翻身跳下水的緊張場景,虛寫參軍的戰士們緊張迎敵的表現。這樣,以實顯虛,以虛映實,青年婦女的戰斗生活得到生動描寫,而青年男子的戰斗作用也由此表現得富于情趣。
三、張弛法
古人云:“一張一弛,文武之道。”敘述故事情節,如果有張有弛,就不致顯得急促或平淡無奇。如《荷花淀》,前面部分寫水鄉、風景異常恬靜美好,給人一種和平的感覺,這是弛。接著作者轉過筆鋒,描寫水上一場激烈的游擊戰,使濃烈的戰爭氣氛彌漫其間,這是張。又如《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開頭寫春節過后北京王府井大街的特種藥品商店的熱鬧景象,這是弛;接著寫突然傳來平陸縣委的求援電話,這是張;再接下去補敘事情的發生,這又是弛。節奏上一張一弛,文章就有波瀾了。
四、離合法
清人唐彪在《作文譜》中說:“世間文字,斷無句句看題、句句不看題之理,其法在于離合相生。”又說:“離合相生者,謂將與題近,忽然揚開;將與題遠,又復掉轉回顧是也。”對于記敘文來說,就是在處理場面和情節的過程中,不必處處死扣主旨,而應采取“若即若離”的方式靈活安排,掀起文章波瀾,避免單調呆板。如季羨林的《馬纓花》,文章用了幾乎一半的篇幅回憶過去所住的大院,對這個院子的人事滄桑、古跡遺存等等描寫得十分具體細微,初讀起來會以為這是回憶往昔居室的文章。但是,就在作者盡情勾畫出院子的黑暗、生活的孤寂之后,筆鋒一轉,文章中閃現出“一股似濃似淡的香氣”,主人公馬纓花是文章的中心位置。往后就寫馬纓花的“綠云紅霧飄滿了北京”,正是這馬纓花的“影”與“光”的對比中,“帶給我無窮無盡的力量”。至此,文章完成了對馬纓花進行的全面的描繪和贊美。原來,前面部分正是寫出馬纓花的“影”。如果不表現“影”的廣闊社會背景,沒有“影”的對照,就不能襯出“光花”。影中的馬纓花值得留念,光中的馬纓花則更可愛。這不正是“離合相生”嗎?
五、蓄放法
蓄放法的運用,主要是在組織篇章的過程中,有意將文章的主旨或感情潛藏起來,積情蓄勢,就像水庫蓄水一樣;行文到適當的時候,積蓄到一定程度,突然間將隱含于文中的主旨或感情爆發出來,如水庫之開閘放水。如畢淑敏的《兒子的創意》,作者以特有的清新、細膩的文筆,給讀者敘述了“兒子”參加一個宗教博物館建筑創意征文比賽的故事。通篇的構思十分精巧高明。兒子一心一意要拿金牌,媽媽氣急敗壞地阻止非難。兒子嚴肅認真,把參加課外活動看成是培養自己創造力的重要途徑;媽媽則千方百計地引導孩子重視課本。多么尖銳的現實矛盾!然而,在文章的最后,當兒子拿到金牌,媽媽問他為什么想得金牌到日本去時,兒子的回答卻是“日本的游戲機最好玩了,我去了就可以買一臺回來啊”。原來兒子的“一心一意”“嚴肅認真”竟是為了一臺游戲機!這里,作者成功地運用了“蓄放”的手法。如果說全文的母子之爭是一種“積情蓄勢”,那么結尾的陡然一轉,則是開閘放水。
總之記敘文的訓練,語言是基礎,而語言技巧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筆者建議,一方面,高中學生應多讀點千字名家名篇,多讀點學生優秀記敘文作文,讀點報刊雜志(如《讀者》《青年文摘》《雜文報》等》),以資借鑒;另一方面,不厭其煩地修改以前的一些習作,并請老師批閱指點,再加上自己的多動筆多訓練,就一定能在記敘文的語言技巧上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董懷啟.記敘文教學與美育[J].臨沂師專學報,1999,2.
[2]胡先晴.我的記敘文教學觀[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2011,2.
[3]張作富.好作文是怎樣“煉”成的——關于高中作文訓練的建議[J].時代教育,2004,(02):18-19.
[4]李健寧.唐詩語篇中的隱性銜接探微[J].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10(10):113.
[5]張垂富.語篇交際原理與作文教學[J].寫作教學,2008(3):98.
[6]申曉偉.行政公文修辭中的詞語選擇[J].時代文學(理論學術版),2007(6):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