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珍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計算機設備、網絡的普及,信息技術能力已經成為學生不可或缺的基礎素養之一,因此信息技術課受到了高度關注。由于學生生活、成長的環境不同,他們對于計算機與網絡的看法,以及計算機基礎水平是存在差異的。為了使學生能夠在信息技術課堂上有所收獲,教師應當正視學生之間的差異,并積極利用分層教學方法對信息技術課堂教學進行優化設計。將對信息技術課堂展開分層教學的意義進行分析,并提出分層教學的實踐途徑。
關鍵詞:分層教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設計
近年來,素質教育理念得到了關注與發展,并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得到實踐。信息技術課是義務教育階段的主要學科之一,對于學生的長遠發展以及綜合能力發展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因而需以素質教育理念為指導對信息技術課堂做出創新與調整。從學生生活、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學生家長對網絡、計算機持有不同的觀點,一些家長認為適當參與網絡學習或游戲是有益的,而另外一些家長則認為計算機、網絡具有極大的危害,家長的觀點致使學生與計算機接觸的程度以及計算機基礎能力呈現出明顯的差異,這種差異要求教師必須展開分層教學,這樣才能夠保證教學質量與效率的有效提升。
一、運用“分層教學”優化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設計的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推動學生的多元化發展
在日常的生活與學習中,學生與信息技術的接觸程度不一,他們對計算機、網絡技術的了解程度不同,因而其基礎操作能力等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傳統教學方法沒有注重學生的個性與能力差異,教學活動的設計較為盲目,在課堂上只有少部分學生能夠收獲新知識,并較好地掌握計算機操作知識,而大部分學生的能力無法得到提升,這對學生的綜合發展來說是極為不利的,課堂教學效率以及質量均相對較低。而分層教學法則可以較好地解決這些問題,教師會根據學生的基礎能力差異以及個性差異等進行分層,然后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目標以及教學內容,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個性發展將得到極大的滿足,他們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這能夠為學生的多元化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由于學生的基礎素質與能力存在差異,他們的認知、理解能力不同,在教學中,教師往往面臨較多的困難,如果采用統一方法進行教學,對學生運用統一標準進行考核,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就會出現理解、認知等方面的問題,繼而出現厭惡信息技術課堂等不良情緒,降低學習效果。而分層教學法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對教學目標、教學方法進行差異化設計,使學生能夠對學習充滿興趣與信心,這是教學質量與效果提升的重要基礎與前提。
二、運用“分層教學”優化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設計的實踐途徑
(一)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組
在課堂教學開展以前,教師應當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全面的分析與考查,然后對學生進行合理有效的分組。在分組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注意以下三點問題。首先,分組是一項具有系統性以及綜合性的工作,教師要全面考慮學生的學習能力、認知能力、學習態度以及計算機基礎水平等眾多因素。其次,教師需要對學生的能力與素養進行細化,將其分為三個層次,低層次為基礎能力相對較差,對信息技術學習的關注度不足的學生;中層次為基礎能力中等,學習態度端正,具有一定的學習興趣與熱情的學生;高層次為基礎能力相對較強,學習能力、認知水平較高,對課堂內容理解較快,學習態度積極的學生。最后,教師要定期對分組情況進行調整,隨著學習的深入,知識內容的增多,學生的學習狀態也可能會發生一定的變化,此時教師需要對分組情況作出適當的調整,要關注到學生的進步。
(二)制定合理的分層教學目標
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根據教材內容、教學大綱以及各組學生的平均水平等制定合理的分層教學目標,保證分層教學的有序展開。教師應當對教材中的重難點內容進行剖析,把握好教學的關鍵,然后有序展開教學活動,保證各層次的學生均能夠達成既定學習目標,甚至可以實現對自我能力的突破與超越。例如,在Visual Basic程序設計的知識學習中,對于低層次的學生,教師對這一單元的教學定位是讓學生了解程序設計的基本方法,建立起程序設計的思維雛形,體驗程序設計的魅力;對于中層次的學生,教師則可以讓學生了解如何從分析問題到算法設計,再從算法設計到程序代碼實現的過程,能夠理解順序結構和分支結構問題的程序設計過程;對于高層次的學生,他們對編程感興趣,可以鼓勵其繼續深入學習,教師則需讓其在中低層次的基礎上,掌握循環結構程序設計。從各層次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保證教學目標不會超過該層次學生的認知能力以及理解能力,保證大部分學生都可以達成目標,掌握知識。
(三)分層展開備課工作
備課是課堂教學順利開展的必要前提,教師不僅要圍繞教材準備好教案,還應當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研究,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以及個人喜好,然后從學生的興趣特點出發設計課堂內容。教師還應當注意到,信息技術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信息技術知識以及計算機操作能力,還要讓學生形成科學的思維模式,學會用科學的方法思考問題,教師要關注到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發揮個性以及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個人潛能。在備課的過程中,首先,教師應當從不同層次學生的認知能力等角度出發,分析學生在學習與探究的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與難點,然后思考如何通過對學生思維的引導,使其能夠形成正確的認識;其次,教師應當思考如何調動不同層次學生的積極性,使其能夠主動參與到學習與探究中來,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最后,教師應當根據教材內容設置一定的問題或探究任務,以便于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引導,使學生的潛力得到激發。
(四)根據不同層次展開互動教學
素質教育對信息技術課堂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教師應當維護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上展開互動與交流。一方面是師生之間的交流,教師應當與學生建立平等和諧的互動關系,可以向學生提出適當的問題,啟發不同層次學生的思維,同時也要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看法與問題,并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能夠感受到教師的關懷與肯定,使學生在信息技術課堂上樹立自信心;另一方面是不同層次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之間的交流能夠實現思維的碰撞,繼而使學生能夠取長補短,并產生新的想法與創意,不同層級學生之間的交流,也能夠拉近彼此間的距離,使學生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在學習中互幫互助,推動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的提升。endprint
(五)分層設置學習任務與測驗
為了使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可以得到鞏固與深化,教師應當在課后設置必要的學習任務以及測驗,讓學生的能力能夠在實踐中得到發展,同時也可以及時發現學生在信息技術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在設置任務或測驗題目時,教師應當為各層次學生設置兩種類型的作業與任務,一種是必做類,另一種是選做類,必做類題目與該層次學生的理解能力與認知水平相符合,具有鞏固的作用,而選做類題目則具有一定的難度,可以實現對學生能力的拔高與升華。例如,Flash動畫——創建路徑動畫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低層次的學生根據提供的素材,制作沿著曲線運動的過山車動畫;讓中等層次的學生練習過山車如何在圓軌上做圓周運動以及如何再添加多部山車在游樂場里運動,同時可以將中等層次學生的任務作為低層次學生的選做任務。
(六)分層展開教學評價
為了保證教學的完整性,教師應當以分層的形式展開教學評價,保證教學可以得到有效的反饋。教師要看到每位學生的進步,對其予以全面、客觀的評價,在評價中,教師要注意使用鼓勵性的詞語,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尊重與關注,并對學生的自尊心予以保護,使其能夠在信息技術學習中樹立自信心。為了保證評價的客觀與全面,教師應當將自評、他評等內容納入到考評體系當中,讓學生深刻意識到自己在學習中的優劣,并有針對性地對學習方法、學習態度等進行調整。另外,教師對學生的考核評價形式不應僅局限于考試,而應當對學生的課堂表現、學習態度、課后任務的完成情況等進行必要的參考。
素質教育理念要求教育教學工作應當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關注學生能力的發展以及綜合素養的提升。實踐證明,在信息技術課堂上應用分層教學模式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該教學模式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的多元化發展,并使課堂教學質量得到極大的提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逐步展開分層教學,保證教學的全面有效,讓學生能夠在分層教學中有所收獲。第一,教師應當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組;第二,教師應當制定合理的分層教學目標;第三,教師應當根據不同層次展開互動教學;第四,應當分層設置學習任務與測驗;第五,應當分層展開教學評價。只有全面落實分層理念,才能夠使信息技術課堂得到必要的優化。
參考文獻:
[1]薛衛香.運用“分層教學”優化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設計[J].成才之路,2013(33).
[2]黃靜.運用“分層教學”優化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設計[J].時代教育,2013(16).
[3]孫瑩.運用“分層教學”優化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設計[J].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6(10).
[4]王華娟.運用“分層教學”優化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設計[J].人間,2016(26).
[5]成霞.運用“分層教學”優化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設計[J].新課程導學,2016(24).
[6]陳海蘭.運用“分層教學”優化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設計[J].教育科學(全文版),2016(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