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青媚
摘 要:數學是研究抽象事物之間內在關系的思維學科,它抽象性、邏輯性強。在教育裝備革新換代的今天,通過教育活動軟件、硬件的靈活結合,變革教,解放老師;實踐學,帶動學生;重創新,提高效率。讓學生動起來,讓數學課堂“活”起來。
關鍵詞:教育裝備;數學課堂;“活”起來
數學是研究抽象事物之間內在關系的思維學科,它抽象性、邏輯性強。傳統數學教學手段局限于一支粉筆、一張嘴巴,在學生眼里,數學成了枯燥無味的公式、結論和習題的堆積,得出結論只能靠自己的理解去消化它,難學沒興趣。特別是隨著年級的遞升,數學知識越來越抽象,學生學得越來越乏味,有些甚至出現厭學、逃學的現象。這無形中給學生增設了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課改的東風吹遍神州大地,教育裝備革新換代,教育活動軟件、硬件的靈活結合,當初難以逾越的鴻溝被跨越了,學生動起來,數學課堂“活”起來。
一、變革教,解放老師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經提出:“教是為了不教。”它為現代教育賦予了新的啟示。教學過程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課堂角色的互換,跨越第一道鴻溝“一言堂”,使學生自主學。有人提出異議:老師不教,學生會自己學懂嗎?如果學生自己會學懂,又要老師來做什么?然而“教”與“不教”的真諦在于: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學生自己學會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改變觀念,更新教法,用多媒體創設真實生動的教學情境,用幾何畫板變靜態圖形教學為動態功能教學,配套學具讓每個學生親身實操等,微課、慕課等把先進的教育裝備帶入數學課堂,結合課本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呈現,沉悶的數學課堂頓時“活”起來,抽象的數學概念在各種功能中具體化、形象化了,徹底改變數學教學中的憑空想象、似有非有、難以理解等疑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真正意義上解放老師。在學習“圓的認識”時,老師通過動畫引入四輛車輪不同形狀的賽車進行比賽,經過一段路程后,發現圓形輪汰的賽車又快又穩。從而讓學生探究為什么車輪都做成圓形,車軸應裝在哪里?這種無聲勝有聲的激趣導入,學生學習興趣濃,求知欲望強,尊重學生的主導地位,這樣老師還需強迫學生學嗎?接著因勢利導地指導學法,啟發學生舉一反三,充分發揮其自主學習能力、自主合作能力,還需擔心學習學不會嗎?
二、實踐學,帶動學生
所謂“體驗學習”,即讓學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之中,引導他們去感受、去考察、去經歷,最終達到認識和掌握。數學課堂引進先進的教育裝備,為學生的數學實驗、活動實踐等注入了源動力。不光只是聽,單憑感覺,而且可以動手實踐、探究推理求證的過程。在活動中學生容易發現數學問題,進而展開熱烈的討論,在思維的碰撞中最終解決數學問題。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積極參與,課堂能不“活”起來嗎?如怎樣求證三角形內角和等于180度。通過量三個角的度數求和,還可用撕學具三角形的三個角拼成一個平角等多種方法。特別是現教材新增的數學廣角、數學綜合實踐等內容,內容貼近學生生活,思維的抽象性強,學生學習難道大,當中的教學內容蘊涵著豐富的數學思想和方法,教師如何教學?數學家華羅庚說:“數缺形時少直觀,形缺數時難入微。”先進的教育裝備能直觀地向學生呈現“以形助數”“用數解形”等變化特征,把數學中的數形結合思想化繁為簡,直觀展示,還可以運用教育裝備軟件功能把數學問題從數學課堂延伸到生活社會課堂,用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服務社會,跨越第二道鴻溝“無用論”。雖然有時學生的發現過程比模仿過程用時長,卻提高了學生分析數學問題的廣度和思考的深度,這種實踐學,學生會容易忘記嗎?體驗是一種情感真正投入的學習活動,它需要學習者設身處地去感受客觀事物,才能達到一種自我感悟、自我體驗、自我升華的內化效果,這也正是教育裝備給新課程帶來的活力與精髓。
三、重創新,提高效率
舊的并不都是錯的,新的并不都是好的。把握好繼承與創新、接受與探究之間的關系,它們是教育兩個生生不息的輪子。有了新的教育裝備,是否就要丟棄舊的傳統教學?不,傳統教學手段之所以延續至今,它具有巨大的教育功能。不會繼承就沒有創新,不會接受何來探究?我重新審視《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確定教育裝備的“學科本位”“知識本位”,一方面“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并不是每節數學課都適合用大量的信息技術,有時用多了,學生反之失去思考的時間和方向。另一方面多元謀發展,讓其和諧共生,從教學理念、教學思想、教學方法等不斷探索、完善。如在平時教學中,我經常勤思考,堅持做簡易教具教學,力爭簡約明了,務實減負;有時也要求學生做簡易學具,做的過程就是學的探索過程,引導學生在知變、求變、善變的改革過程中,有所創新,提高實效。不盲目追求高端、濫用高新技術,堅守傳統教學優勢,兩者做到優勢互補、協同發展。
時代在發展,教育在改革,我們在跨出傳統教育模式的同時,要合理運用先進的教育裝備,發揮其最大效能,讓數學課堂真正“活”起來。
參考文獻:
[1]葉瀾.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J].教育科學論壇,2004.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