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雷
摘 要:目前,小學語文教學嚴重缺乏對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和訓練。這種短視行為,必須加以糾正。為此,要爭取在這方面取得突破。
關鍵詞:小學語文;創造性思維;培養策略
就語文學科教學而言,如果我們僅僅抓住單純的知識點不放,全仰靠著打時間仗讓學生死記硬背去掌握,在具體的技能培養上,也多是憑借著機械訓練,那么,我們說提高課堂效率就是自欺欺人。所以說,我們語文課堂要給學生帶來真正提升,就必須注重對學生思維的訓練和培養。下面,筆者就結合小學語文學科,談談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一、誘導啟發,培養學生創造性意識
就我們現在手頭所用的教材來說,編錄的課文可以說篇篇都是百里挑一的精品,不光是學生喜歡,我們教師也是非常喜歡。筆者經過對小學階段教材中的有關文章進行研究認為,我們不妨根據文章的不同特點,針對性地對學生開展思維方面的訓練。
比如,教學記敘文等文章時,我們就可以結合記敘文的特點,側重于對學生思維求異性的訓練;而對于選入教材中的大量詩歌而言,教學時我們不妨多對學生進行思維發散性方面的訓練。
而就具體訓練來說,無論什么樣的思維訓練,我們大都可以從弄清某一事物與它事物之間的聯系,或者某一事件的來龍去脈入手,以相關的文字材料為憑借,誘導和啟發學生在大腦之中產生由此及彼的聯想,或者勾起對某一時間或空間點曾經的記憶。
比方說,對于一個字的書寫和識記。而就識記而言,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就是認識加上記住。這里我們不妨從意義入手,強化學生的意義識記。要達到這一點,就要做好理解,因為這里所說的理解是這種意義識記的一種先決條件。而我們都知道,理解也不是毫無章法的,它是通過思維來進行。比如,我們指導學生寫字,就要首先讓他們認真仔細地對某一個漢字進行觀察。到底觀察什么呢?主要就是這些字的筆畫、筆順,當然還包括這些字的結構。在此基礎上,我們還要讓學生真正明白為什么是這樣的,其實這種要求之中本身就包含對于學生思維的訓練。例如“火”字,第四筆應該寫什么,我們就要讓學生明確,之后還要讓學生明確為什么。
二、適切方式,培養學生創造性精神
一般來說,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潛質,離不開我們教師恰到好處的點醒。為此,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方式達到這個目的。就語文教學來說,我們可以通過誦讀的方式,讓學生的內心情感蕩起微波,從而喚醒他們的已有認知。
教學《負荊請罪》(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六年級上冊)這一課,筆者通過誦讀的方式來訓練學生的創造性品質。為此,筆者緊緊圍繞這篇劇本中最能表現人物個性的語句,引導他們反復地進行誦讀。比如,第一幕中“秦王不敢侵犯我國……后果將會怎么樣?”這一句,通過反復誦讀,學生就能真切地感受到藺相如的心胸之大。由此及彼,我們這時不妨引導學生做一番自我反思。通過反思,讓學生感受到做人要不計個人恩怨,要識大體。對于第二幕,筆者主要是安排學生進行角色朗讀。在學生進行角色朗讀前提出具體要求,其中之一就是要求學生一定要讀出人物各自的特點,比如,誰是真誠的?誰是寬容的?
這樣的設計,通過學生的模仿式誦讀,一方面可以調動學生的直覺思維,把他們置身于這一情景劇的人物和具體事件中,讓他們感受到人物是鮮活的、活脫脫的,而事件的情節又是生動的、可感的。在此基礎上,筆者又建議學生品讀課本的插圖,要求他們一邊讀一邊揣測劇中人物在那時候都表現出來怎樣的神情,而復雜的神情背后又展現了人物怎樣的心情。這樣的活動,就有利于誘導學生突破慣常思維,體會因人而異的個性解讀,這就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三、創設平臺,培養學生創造性能力
要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訓練不走過場,需要我們給學生創設一個探究的時空平臺。這一平臺的創設要顧及三個方面。哪三個方面呢?筆者認為一要做到全方位;二要做到多角度;三要做到多層次。搭建好了這一平臺,我們就可以讓學生在一定的活動中尋找到智慧的活水,自由想象,大膽表達。
還以教學《負荊請罪》這一課為例,在揭示課題這一環節,筆者就引導學生針對課題設計問題。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就能對課文內容有了一個大概了解。那么,如何讓學生在閱讀課文之前就能抓住課文的行文思路呢?筆者在學生充分的發問之后,選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發問。然后讓學生思考如果讓他們圍繞這些問題去寫作,他們該怎樣取舍,怎樣組合,最后會形成怎樣的寫作提綱。
這樣的一個活動設計,給了學生自由發問的機會,這樣他們可以充分質疑。同時,通過“列寫作提綱”的活動,有利于將學生獨特性的感受或心理通過他們個性化渠道表現出來。這樣,就在恰當的時空內觸發了學生的思維按鈕,培養了他們的創造性能力。
綜上所述,就小學教育而言,針對小學生自身的普遍特點,我們課堂教學活動要培養學生的思維,還應該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和求異思維等能力。而在具體教學中,對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更容易操作。為此,我們在平時的語文教學活動中,就應該傾向于學生這種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和訓練。這樣,才能真正地促進學生發展。
參考文獻:
[1]柯金良.“回歸生活 發展個性”[J].吉林教育,2010(11):95.
[2]李麗媛.“閱讀教學要‘多想”[J].新課程,2009(12):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