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亮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課堂提問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得到了充分的重視。適時、適度且有針對性、啟發性和思考性的提問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探究熱情,更能有效地促進初中生思維水平的提高。為此,從當前課堂提問的主要誤區、有效提問的原則和提升有效提問的策略等方面論述。
關鍵詞:數學課堂;提問思維;提問策略
美國數學家哈爾莫斯曾說:“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有了問題,思維才有了方向;有了問題,思維才有了動力;有了問題,思維才有了創新。”可見提問在整個數學教學活動中的作用。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提問不再只是簡單的師問生答,而是激趣、啟思、導行的重要手段,是師生之間的多向交流與互動,是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因此,我們要深入研究提問藝術,下面我就從幾個方面來談一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提問的藝術。
一、當前初中數學課堂提問的主要誤區
1.提問過多過虛,甚至無效
在教學中過多過虛地運用提問,將傳統的“滿堂灌”演化為“滿堂問”,特別是一些教師滿堂脫口而出的“是嗎”“對嗎”“會嗎”之類的問題,更有甚者滿堂皆是“聽明白了沒有”“聽懂了嗎”等無效的提問。這樣的提問沒有思考性,激發不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熱情,對我們的教學沒有大的推進作用。
2.問題設計形式單調,方式陳舊
如“什么是……”“怎樣能……”“有哪些……”等等,這樣的提問只是課堂教學內容的一個填充而已,并無較大的啟發性和思考性,可以說是一種偽提問。
3.問題設計難易不當,對象單一
問題沒有層次、梯度,優等生易答,中等生困難,后進生難堪。有時教師的提問,學生答者寥如辰星,甚至答非所問,未能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4.過分關注問題結果,輕視過程
有時教師的問題設計較好,但在提出后只把注意力放到學生回答的結果上。當學生回答不到自己所預設問題的答案上時,或魯莽地打斷學生的回答,或草率地加入個人的評價,強行把學生拉到預設的答題軌道上來。如此否定學生對問題的思考,長此以往,估計也就只剩老師在課堂上自問自答了。
二、有效的課堂提問原則
1.目標性原則
有效的問題應該明確目標,圍繞教學重點、學生思維中的難點和關鍵點進行設計,或為引入新課,或為教學前后聯系,或為突破教學難點,或為引起學生爭論,或為總結歸納等等,不能脫離內容而亂問。
2.全面性原則
即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要調動全體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充分考慮和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在有層次的問題中,可讓優等生回答較難的問題,中等生回答一般性的問題,后進生回答容易的問題。這樣,每一個學生的思維都能被觸動,并通過努力獲得成功的喜悅,提高思考的積極性。同時要鼓勵不同層次的學生回答同一問題,呈現不同的思考方法和認識,拓寬學生的思考視角。
3.啟發性原則
啟發式提問能喚起探索欲望,引導思考方向,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獲得答案。尤其當學生的思維受到阻礙或對問題產生疑惑時常要設置一些形象化、具體化的問題啟發思考。對于一些難點問題,應當為學生搭建思維階梯的問題,步步推進以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和探究能力
4.二重原則
提問要重學生、重過程。以學生的參與和思考的過程為重點,老師應認真傾聽學生的回答,并及時給予鼓勵,對回答中的亮點要給予表揚。對不同的回答要站在學生思考問題的角度給予肯定和必要的引領。
5.三適原則
課堂提問要適時、適度、適量。俗話說“好雨知時節”,把握恰當的提問時機,可以起到“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作用。提問要依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思維的最近發展區,使學生有“跳一跳,摘到桃”的希望。同時設置問題要控制數量,不能簡單地認為問題提得越多越好,更不應該是滿堂問的局面。
三、提升課堂提問高效性的策略
下面結合上文的分析,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以下幾種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課堂提問有效性的提升策略,以供參考和借鑒。
1.提問于學生的興趣點,一石激起千層浪
興趣是探究之源、思考之源,強烈的興趣會使人更加專注,激發思維。教師設計提問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點,觸發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從而產生強烈的探究動機,使學生的思維火花得到
迸射。
導入時提問是激發學生興趣點的最佳時機,也是盡快使學生進入數學課堂學習的關鍵。如在學習“平方差公式”時,我就為學生設計了這樣的導入提問:在一次速算搶答比賽中,老師出了三道這樣的數學題:29×31=?98×102=?997×1003=?話音剛落亮亮就嗖地站立起來,快速地回答道:第一題899,第二題9996,第三題999991,速度十分快,同學們你想知道亮亮是怎樣算的嗎?你想掌握亮亮的神算技巧嗎?以此富有懸念的問題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對知識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
再如在探究了勾股定理的證明后,我便問學生:“你們知道還有一位叫加菲爾德的美國總統用一種簡便的方法證明了勾股定理嗎?你們還想試試嗎?”這樣就再次激起學生思維的興奮點,使學生的探究進入高潮階段。
2.學生疑難困惑時提問,打通思維的經絡
一節好課并不一定是一帆風順的課,好的課應該有“波浪”,更應該激起“浪花”。“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數學探究中學生往往會遇到許多的困難或阻礙。此時教師要成為學生自主探究的啟發者與指導者,要學會運用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撥云見日。
如在“探究多邊形的內角和”時,起初學生只想到連接它的對角線一種方法。我就提出:“這條線段可以看作是四邊形的一個頂點與你在四邊形上另外找的一個點的連線,你還能找到其他的點與四邊形的頂點相連去分割四邊形的方法嗎?”這時學生們就紛紛討論起來,最后學生又分別采用在四邊形的邊上、內部、外部取點等不同方法將四邊形劃分成不同個數的三角形,求出了四邊形的內角和為360°。當學生沒有方向、思維受到阻礙時,老師的點撥性提問會有助于學生的思維經絡打通。
3.學生出現錯誤時追問,讓探究再次騰飛
學生是有思想的個體,在實際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并不全會按照我們教師所預想的那般完美,總會出現一些意料之外的錯誤。此時教師可以順著學生的思路加以追問,引導學生展開探究,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在探究中自行修正錯誤,并且對知識的掌握還會更加深刻。如在學習了一次函數的上下平移后,探究一次函數的左右平移時,學生仍然按照點平移的規律“左減右加橫坐標,上加下減縱坐標”去解決問題,于是我問:“左右平移改變了圖像的什么?沒改變圖像的什么?”
生:傾斜程度沒變,與坐標軸的交點變了。
師:圖像上下平移我們k值不變,用與y軸的交點的變化探究了規律,那左右平移可以看圖像與誰的交點的變化呢?
生:可以看看與x軸的交點。(學生們又探究起來了)
4.小結時總結性提問,建構知識的框架
小結是整個教學活動的結尾部分,以提綱挈領的問題來進行課堂小結,較能引發學生的關注,從而讓學生通過一系列問題來回顧本節所學知識點,明確教學的重難點所在,明確自己的薄弱環節,這樣更加利于學生構建知識體系,調整學習方案,以實現富有個性化的學習,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下面是我教學“完全平方公式”時的小結:
問題1:完全平方公式可以計算滿足怎樣結構的算式?
問題2:完全平方公式中的a和b可以變化嗎?你知道a和b都可以代表什么嗎?舉例說明。
問題3:你能畫出幾種用幾何圖形描述完全平方公式的意義?
問題4:學習完全平方公式有何作用?你會計算(a+b+c)2和(a-b-c)2嗎?
總之,“問無定法又有法”。課堂提問既是技能也是藝術。善教者必善問,善問者必尋規,尋規者必深究。只要我們不斷學習,根據其原則和規律,勇于實踐和探究,就一定會使課堂提問走出誤區,把握其精髓,朝著精準高效的目標發展。
參考文獻:
[1]劉艷.淺談新時期初中數學提問藝術的重要性[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3(7).
[2]鄒銀平.初中數學教學提問藝術探究[J].教法與學法,2016(8).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