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賢
摘 要: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體現在教育上就是數字化學習環境的誕生。極課大數據就是其中之一,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大量數據,可以借助極課大數據的“極速采集,極致分析,極便響應”的強大功能來解析,快速讀懂以便因材施教,解放教育生產力,從而將“減負增效”做得更好。
關鍵詞:極課大數據;高中數學;精準設計;個性化學習
2001年后,舉國掀起新一輪課改熱潮,其中最典型的當屬因課改而由無名小卒華麗轉身為明星學校的山東杜郎口中學,也有更多的學校雖然組織過觀摩、培訓和學習探索,但在課改的道路上依然舉步維艱,踟躕難行。究其原因,可能是“背水一戰”的大膽和決心成就了杜郎口中學課改的成功。進入21世紀后,信息技術的發展可以用突飛猛進來形容,技術、產品甚至理念的更新速度驚人,教育也經歷了信息化、數字化進入到大數據時代,極課大數據應運而生,在教育界發揮著可圈可點的作用。
以江蘇省梅村高級中學近年來應用極課大數據所取得的顯著成效為學習的榜樣,本人在一年前開始學習極課軟件,思考它對學科教學的可能價值,分析借助極課組織教學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結果被極課軟件輔助教學的優越性和前瞻性深深吸引,最終決定大膽嘗試,并于2015年下半年開始帶領備課組積極使用極課軟件設計作業,組織評講,挑選備份試題。在實踐的過程中,有過遇到困難時的困惑,有過設備不配合時的焦躁,但這些都是緣于對新技術的業務不精。如今,更多的感受是新技術所帶來的便利、快速和精準。現在整理成文,供大家參考。
所謂的“極課大數據”,就是一套應用信息技術開發的學業采集與學情追蹤反饋系統,是教育大數據形成與應用的信息化解決方案。通俗地講,就是通過對批改過的作業(必須用極課答題卡,并在指定位置貼上每個學生專屬的二維碼)進行掃描,借助電腦的高速運作,獲得作業中反饋的各種信息,使教師、學生和家長以最快的速度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并根據情況及時采取應對措施,可以更好地實現因材施教,精準施教,幫助學生及時發現自己的不足,找準方向,實現個性化學習,幫助家長適時把握孩子的學習動態,及時溝通。
那么,這么好的應用軟件,該如何使用才能使它的性價比達到最優呢?本人在實踐中的體會是要重點關注以下三個環節的
操作。
一、倡導精準作業設計,有效訓練,使數據采集更有價值
作業作為對上課教學內容基本的補充和鞏固,是課堂基礎內容與課后提升的過渡。在當前教材文本中,每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后面都有相應的配套練習,而且每道題都是根據所學的重、難點精心設計的。但這些習題對當今的教學模式來說還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教師還需要準備另外的習題資料或自行編制試卷來補充需求。然而,任何一份現成的習題資料與我們的學情都無法實現完全匹配,最負責任的做法應該是融資整合,多本資料為我所用,有目的地挑選部分試題重新編制成卷。那么在整合試卷的過程中就要關注到以下一些基本事項。
1.作業設計的基本原則
在作業設計的過程中,要始終兼顧以下幾條原則:第一,在內容上突出針對性和即時性。如果是針對新授課所設計的作業,那么在內容上要緊扣新授知識點,強化解題思路,鞏固解題方法。如果是針對某一章節內容的回顧或者是用于考前復習所設計的作業,那就要對每個知識點所涉及的主要題型進行選編或改編。第二,龍生九子,各有不同。所以作業設計時要有梯度和分層意識,由易到難,由好上手的題目逐步過渡到具有一定探究性的中上難度的題目。第三,在形式上體現多樣性和新穎性,改變作業中單一的題目堆積形式,嘗試新的模式。比如我們在設計極課作業時,除了精選的題目之外,還可以就某道題只給題號,不給題干,布置學生就每一節課或一個章節的學習內容利用思維導圖整理知識點、解題策略以及主要例題。第四,在評價上重視過程性和激勵性。
2.精準作業設計的前提條件
作業是對上課內容的鞏固、提升和拓展。作業設計之前,先要對課型定位,是新授課、講評課還是復習課。不同的課型考查的內容和形式會有些差異。所以在作業選題時要緊密聯系上課內容,明確作業想要達成的目標,解析學習的重點和難點,結合教學經驗揣摩學生可能會出現的問題,選擇有針對性訓練價值的題目,既要有量的監控,又要有質的要求,這是老師能為學生減負增效所做的最大貢獻。
3.精準作業設計的步驟
首先,根據學習目標梳理知識點,把握重點、難點,確定好想要的考查點,再結合學生的情況定位試卷難度,精選題目。有時,對于同一個知識點,可能有很多的考查方式,那么就考慮將題型豐富化,比如學完橢圓之后,離心率e就是一個重要考點,我們不妨這樣設計作業:篩選甄別試題,把涉及離心率的各種題型,或者是本質相同但問法不同的題目編輯成一份專題作業,試題編排由易到難,既要有計算技巧的提升,又要有思維拓展的升華。在作業最后一題,鼓勵學生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對離心率這一知識點進行反思和梳理,并告知學生,這道題達到多少分,就可以算是比較成功的整理,這對之后學習的雙曲線離心率很有參考價值。但如果受作業量的限制,無法將每一種題型一一呈現,此時可精選一些題目作為作業,其他的由老師講評時進行補充,也是非常不錯的方法,只是學生要花時間抄題了。
其次,根據所選題目,編輯Word電子稿,這一步跟我們以往做的幾乎一樣,只要注意使用公式編輯器時盡量少輸文字,也就是說文字盡量在公式編輯器外編輯,否則,下一步制作答題卡時可能無法添加分隔符。
最后,制作極課答題卡,打開極課軟件,點“出卷”,輸入作業或試卷名稱,選年級、紙型,添加密封線(可省掉),導入Word電子稿編輯答題卡,給每道題賦予對應知識點,甚至編輯解析和答案,發布導出打印。一張精心設計的作業(或試卷)就誕生了。
在整個作業設計的過程中,每一步都需要很多時間和精力的投入,所以需要備課組成員的通力合作,10人以上的備課組方有可能考慮天天使用,5人以內的備課組如果能把周練做好,一學期、一年下來也會收獲不少。如果一個學校的各個年級能堅持做一年,并且保存好電子稿,之后大家資源共享,再根據具體學情進行微調,這對學校的發展肯定大有幫助。endprint
二、追求精巧課堂呈現,以評促教,使數據分析現得活用
講完作業設計,我們來看看新科技對課堂教學有哪些幫助。對于新授課,可以設計預習作業,以問題鏈的方式給出預習提綱。還有一些新授課,與之前內容銜接或者可以用類比教學,那么采取作業評講的形式,過渡到新課內容也是比較新穎的方法,比如由三角函數線引出誘導公式,再如由正弦函數遷移到余弦函數。對于復習課,可以根據之前多份作業中錯誤率較高的題目改編或再找同一考查點的另一道題,組成一份作業。這些都是備課、備學生、備學情的環節,為上課提供數據支持。
1.作業總評,數據呈現
極課作業經過掃描,瞬間產生各種數據,不論是班級整體情況還是某個學生的具體情況都一目了然。老師需要做的是發現數據背后的本質體現。一道基礎題明顯低于其他班,可能的原因是老師對這塊的教學不夠重視基礎,還是講解不到位,還是昨天的作業是在體育課后心情還未平靜下來做的。總之,找到原因,對癥下藥,趕緊補救還來得及。
2.具體問題,具體對待
對于某一道題,查看錯誤人數,決定是否要集體評講,講評時也可以依據典型錯誤展開評析,甚至在云課堂環境下異屏同時展現多種解法,可以選擇錯法不一樣的錯題,也可以選擇錯誤解法與正確答案異屏對比,讓學生在糾正和對比中發現問題,理解問題,從而有效解決問題。
3.個別問題,個別輔導
有了極課軟件的極致分析,每道題錯誤人數和名單會直接顯示,老師可以依此來決定是集體評講還是個別輔導。對于不作集體評講的題目,說明不是普遍問題。老師可以通過學生訂正后面批時做個別輔導,然后采用兵教兵的方法,效果是非常明顯的,一方面節省了老師的精力,另一方面促使學生嘗試將自己所理解的問題經過語言組織后傳達給下一個同學,因為語言本身就是促進思維發展的,說出來本身就比想得到的思維要求高。另外,使用極課作業很容易發現極端問題。比如,上周布置的“弧度制”作業,試卷總分80分,掃完后顯示均分76分。我還想:“嗯,不錯,在我花了很多心思的備課、上課后,教學效果理想。”結果一看成績單,有一個34分的,這太離譜了。正好老天幫忙,當天上午的大課間不上,趕緊喊過來問問,才了解到該生是一開始沒留神聽,結果接下來越聽越糊涂。聽著其他同學跟老師一唱一和,自己就更急、更理解不了了。這種情況下,我就再講一遍。底子較好的學生,我只是講了公式推導方法和含義,他就表示會了,然后我把他列入要關注的學生,接下來幾天的作業做得很好,看來是把當天的失誤及時彌補了。我平時批改作業的習慣是先批改填空題,再批改解答題,不是一個學生批改一次的。如果沒有極課軟件,我可能不會感知到他當天的狀況,那他接下來的學習可能會越來越困難。而這種情形可能每天都會發生,今天這個學生,明天那個學生。所以說極課真是老師的好幫手,能將冷冰冰的數據最大限度增值。
三、采取精確補救措施,推送試題,使個性化學習成為可能
以上兩條主要是從教師的角度探析極課大數據的精準性,那么對于手持終端的學生而言,又可以做哪些事情呢?首先,作業一經掃描,學生可以在第一時間了解作業批改情況,及時訂正,解決掉非能力問題的失誤,還可以調閱之前同類型或相似類型的題目進行對比,加深印象。同時錯題本自動生成,學生可以在每天訂正、再批改的基礎上過一段時間(比如一周),將錯題一鍵導出打印,進行反思、整理,爭取做到見過的題下次不再犯錯。其次,通過推送試題進行鞏固練習,形成個性化的學習包,還可以建立學習檔案。最后,省下來的訂正抄題時間,可以有選擇性、有計劃地分配到其他薄弱知識點或短腿學科的學習上,使學生真正做到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學會學習,學會規劃,為終身發展打下良好的
基礎。
作為教育工作者,永遠都在學習和實踐的路上,只有這樣才能與時俱進,才能對得起學生、家長和自己當年選擇的這份事業。
參考文獻:
[1]沈志斌,王玉家.學業診斷變革:以基礎教育“極課學業診斷系統”為例[J].教育(周刊),2016(16).
[2]趙博.從“知識灌輸”到“能力發展”的巨變:“未來課堂”中的思維可視化技術對落實課改的現實價值[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3(3).
編輯 范昕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