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玉吉
摘 要:“讓學引思”教育理念與新課程改革理念不謀而合。這個理念應用于教學實踐,使新課改理念更明晰、更具指向性和操作性。基于“讓學引思”這種教育理念,對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讓”和“引”進行思考與研究。
關鍵詞:高中地理教學;讓學引思;教學理念
“讓學引思”教學理念,是德國哲學家、存在主義創始人海德格爾提出的。在新課程改革的進程中,之所以引進這個教育理念并付諸課堂教學實踐,是因為這種教學理念直接指向了教育的核心和本質,并與我們新課改所強調的學生主體、素質教育理論相契合。
“讓學”,是指師生在教學活動中位置的變化,教師在教學中盡可能地將學習的時空讓位給學生,從而使學生主動、自覺、個性化地開展學習并實現成長;“引思”,則強調的是教師的主導地位,教師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通過點撥、引導、啟發、喚醒等方法,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并使其有效內化所學的知識。
一、關于地理教學“讓學”的思考
1.讓學生動心
讓學生動心有兩個方向。一是讓學生產生學習的意愿,有興趣學;二是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進入自覺學習的狀態。
如,《大氣圈與天氣、氣候》這一課。一上課,我就問學生:“你們平時假日與父母出去旅游,是怎么選擇目的地的?”學生有的說“聽說哪好玩去哪里”,也有的說“夏天哪涼快去哪里,冬天哪暖和去哪里”。我接著問:“那么,怎么知道哪里涼快、哪里溫暖?是聽人說的,還是你自己判斷出來的?你能給父母一個選擇的建議嗎?”學生大多表示是聽人說的。“那么,學過今天和下一節《水圈與水循環》后,你就可以給父母提出科學的建議了,是不是比較牛?”調動學生的興趣后,我也沒有直接向他們灌輸知識,而是利用高中生已經具有的“熱傳導”“水汽蒸發”等物理知識的特點,引導他們自己思考、分析和理解。在這個過程中,我只是進行了必要的串連和點撥。
2.讓學生動手
地理知識的學習和應用是離不開圖像的,除了我們熟知的地圖之外,大多知識都需要圖表或圖形來幫助學生記憶和理解。單純地向學生展示圖片,記憶效果和理解效果也并不高。于是,我就讓學生親自動手來畫各種圖表。繪圖的過程必然伴隨著思考,同時手、眼、腦的多重感官刺激也強化了記憶。如,《侵入我國的寒潮路徑》,我在讓學生照著教材繪制時,讓他們將我國主要的山脈和來自太平洋的氣流也畫在圖上。這樣,學生自然就明白了“為什么寒潮到四川會轉彎,為什么到海邊會沿著海岸線走”這些知識。
此外,讓學生動口也是體現學生主體性的有效形式。教師與學生時時進行語言互動,給學生留出足夠的表述時間,將學習的主體地位讓給學生。
二、關于地理教學“引思”的思考
教師通過一些針對性的方法,如問題教學法、啟發教學法、討論教學法等等,通過引導、點撥等手段來啟動學生的思維,使之在自主思維的過程中學得知識、提升能力。
1.通過問題引發思考
教師在課前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準備一個或一組問題,讓學生在這些問題的刺激和引導下展開自主思維活動,從而實現教學目標。如,《農業生產與地理環境》這一課,我一上來就給學生講了一個案例:遼寧地區有一個農業縣,從法國引進了一種葡萄。結果種植失敗,葡萄都被凍死了。“你們說,在緯度基本相同的情況下,為什么會種植失敗?”在這個問題的引導下,學生認真地在學習的過程中尋求答案,整個教學過程都伴隨著學生的主動思考。
2.通過啟發引導思考
教師通過點撥讓學生自己產生質疑,并通過主動思考解決問題,從而實現有效學習。
如,《工業生產與地理環境》這一課。我說:“我國東北有個木地板生產聚集區。然而,近年來這些廠家不是倒閉就是遷往海邊,你們能分析出原因嗎?大家可以結合我們上一課(《農業生產與地理環境》)來分析。”通過最后一句的啟發,學生回想上一課內容,想到了我國東北地區有大量的天然林場,然后再帶著“為什么”來展開學習,結合我提示的“中國保護環境政策”,最終得到了解釋,習得了知識。
3.組織學生討論促進思考
討論教學法是最能活躍學生思維的教學形式。而且,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之間的思維發生碰撞,拓展了思維空間,促進了思維的多元化發展。
如,《交通運輸布局》這一課。我就組織學生分組對我國的運輸布局進行討論。在討論中,有的學生從經濟的角度討論,有的學生從民生的角度分析,有的學生從戰爭的角度著眼。在這個過程中,我順勢引導:“誰能以二戰為例,如,正太鐵路的爭奪、遠征軍入緬作戰等,對交通運輸布局發表看法?”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的討論更加激烈,可以說精彩紛呈。
總之,“讓學引思”教學理念應用于高中地理教學,實踐證明是高效的。對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對學生思維能力及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促進和提升作用。因而,教師應認真研究這種教學理念并在教學中應用,相信一定會對實現新課改教育目標、促進學生綜合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周輝.“讓學引思”模式在地理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成才之路,2016(33):21.
[2]馬列.激活高中地理課堂讓生命綻放[J].神州旬刊,2012(7):279.
編輯 高 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