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寬
摘 要: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利用各種形式教給學生識字的方法,讓學生學之有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不會學”為“自主學”。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
關鍵詞:激發興趣;各種方法;提高識字能力
“人之聰明始字詞。”文字是一切學習活動的載體,是小學生學習和發展的基礎。新課標規定,低年級學生要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識字就成了低年級學生學習的重點。那么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如何提高識字教學的效率呢?我認為要從兒童的年齡特點出發,從漢字的規律出發,激發孩子潛在的動機,熱愛生活,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讓孩子樂學、愛學。機緣巧合,我連續三年都教一年級,對一年級孩子和教材,自然多了一些了解,我發現激發學生的興趣,加上有趣的識字活動,不但方法簡單,而且效率很高,可以有效提高低年級學生的識字效率。
一、 激發興趣,讓學生喜歡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一切學習的原動力,有了學習興趣就有了學習的積極性,能變無效為有效,變低效為高效。新課程改革強調,促進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他們在學習中不但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應該學會主動學習,并養成終生學習的好習慣,具備終生學習的能力。而對于注意力轉移快、情緒變化快,學得快、忘得也快的一年級學生來說,在培養他們的創新、實踐、學習等能力中,興趣就顯得格外重要,幾乎左右著他們的一切活動。
孩子一入學,我就堅持每周給孩子們講兩次繪本故事,那些繪本故事情節生動、圖文并茂,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過了一段時間,我突然終止不講了,他們問其原因,我便趁機引導:只聽老師講,聽不了多少,要是自己認識了很多的漢字,就能天天讀有趣的故事了,這樣學習識字的積極性就逐漸調動起來了,產生了強烈的識字愿望。
二、 根據低年級孩子認知特點,靈活運用不同的學習方法
1. 游戲識字,創造輕松的學習氛圍
卡羅琳說:“孩子們的工作就是游戲,在游戲中激發他們的思維是他們最愿意接受的。”如何把乏味的生字學習變得有趣?游戲無非是最好的方法。每次備課,我都會根據生字的特點,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
如教學會意字“告”字時,我用了編字謎的方法,“一口咬掉牛尾巴”,這樣不僅能加深印象,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學“看”字時,我是用動作來演示,把手放在眼睛上,問學生:“老師在干嗎呢?”“看!”學生齊聲高呼,“對呀,你們也試試?看到了嗎?怎么看的?”“把手放在眼睛上看。”這樣的動作演示,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也讓學生記住了這個字。
2. 激發想象,巧記漢字
在教學象形文字時,我會充分利用學生觀察能力強,好奇心強的特點,讓學生先觀察,看看這些圖與字有什么聯系。
學生們在我的啟發和引導下,興趣盎然。“老師,這個‘火的外形就像這幅圖上燃燒的火苗。”我說:“對,這幅圖和這個字很相似,像這樣的字就叫‘象形字,象形字可神奇了,字和物體的形狀那么相似。我們的祖先很有智慧,能根據物體的形狀創造出文字。我們識字時,如果能夠了解字源,那么理解、識記漢字就更簡單了。你們也可以獨立想象,創造自己識字的方法。”
“老師,我能記住‘彎”,學生上來,在黑板上畫了一條彎彎的路,“老師,這條路彎彎的,就像‘彎字下面的部分。”眾學生一聽,恍然大悟。
“我能記住‘山:好幾座山頭連在一起,有的高有的低,他們都緊緊地站在一起。”
一年級學生正處于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發展階段,直觀形象的教學是孩子們樂于接受的,教材中很多生字都是象形字,這樣的編排非常符合低年級孩子的認知和心理特點,不但能很好地激發孩子的學習熱情,從而提高識字效率。
3. 充分互動,辨別形近字、形聲字
低年級孩子觀察的精確性往往不夠,讀書時,經常添字漏字,寫字時,常常添一筆,或少一筆,如“已”和“己”,孩子就經常寫別字。
在教學完“穿、窗、船、床”時,我把這四個字進行了比較。
首先,我分別出示這四個字,讓學生正確讀音。然后,把“穿、窗”“船、床”放在一起出示,提出學生:“你發現了什么?”學生說出了他們的前后鼻音的區別。接著,我又把“穿、船”“窗、床”放在一起,學生又發現了他們讀音、聲調都一樣。但是為了不讓學生混淆這四個字,于是,我就利用這四個字編了一個小故事。
“有一天晚上,小明洗完澡,穿上睡衣,來到窗前,畫了一條船,然后就上床睡覺了。”我依然一邊講一邊用簡筆畫畫了一件衣服、一個窗戶、一條船和一張床。學生們頻頻點頭,很快掌握了區別這四個字的方法。在之后的識字教學中,如果碰到形近字時,我們也會經常把這方法拿出來,通過“找不同、編故事”等方法加以區別。
這樣的教學,以學生為主,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創造了良好的師生關系,也讓他們不再懼怕、勇于挑戰易混淆的字了。
在形似方面,當我教到“毛”字時,學生口頭組了一個詞“毛巾”。我立馬想到了一個詞“手巾”,果然第二個學生馬上說出了這個詞。于是,我把這兩個詞寫在黑板上,讓學生討論怎樣區別這兩個字。學生都能從字形上去說,找出兩個字的最后一筆不一樣。為了加深印象,我出示了事先準備好的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觀察什么東西有毛,什么東西有手,學生看完,紛紛舉手。
“老師,動物的身上毛最多,每個人都有一雙手。”
“是呀,那人和動物有什么不一樣?”
“動物有尾巴,人有手和腳。”
“那你們再看看這兩個字。”
學生恍然大悟,“老師,‘毛的最后一筆就像動物的尾巴,‘手的最后一筆就像人的腳是站著的。”
這樣的加強直觀形象的教學方式,通過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探索,印象會更深刻。從而避免了老一套、填鴨式的兩行、三行的機械式的抄寫、強記模式,讓孩子在快樂中學習,效果明顯。endprint
4. 復習鞏固要及時、多樣化
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指出,小學生的遺忘總是遵循先快后慢這樣的規律的,假如今天學習生字,明天保持33%,后天保持27%,一周后,只保持了25%。既然遺忘是有規律的,那么為防止遺忘,我就采取反遺忘的規律,及時鞏固復習。我充分發揮小班干部的作用,每課生字學完后,回家馬上給生字注音、認讀,第二天由小組長檢查識記情況,強化學生記憶,防止遺忘。此外,我還注意了生字在課文里的再現率,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學習心理學認為,學生最熟悉的是最不需要下功夫教的。根據這個道理,如:“十、上、了”等字,結構簡單,再現率高的,基本上不復習;對于像“我、的、是”等字,結構稍復雜但再現率也比較高,可以花點時間復習鞏固;“流、閃、窗”等字,結構復雜且出現頻率低,這些字就是我復習的重點了,我甚至會補充練習加以鞏固。
隨著識字量的增加,我又將“摘蘋果”“走字迷宮” “擺字卡”“詞語接龍”“一字開花”“加一筆變新字”“找朋友”等傳統但有趣的游戲引入課堂。使孩子們在歡快愉悅的氛圍中,復習鞏固了生字,達到了預期目的。
三、 拓展延伸,主動識字
識字,不僅是識得一種交際工具,其中也體現著豐富的人文色彩,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價值。生活中處處有語文,我們應該在生活中加以延伸,我要求孩子認識本班同學名字,認識教室內物品名稱及課程名稱,并延伸到認識教室外其他物品的名稱。不僅如此,我還來到馬路邊、商店前,把路牌標志、站臺名、商店超市物品標價簽、廣告等和課文識字內容有關的漢字用手機拍下來帶進課堂,充分利用多媒體,再現生活場景,拓寬認知空間,讓孩子們熟悉的現實世界再現于課堂,已經有一定感官認識的學生立即興奮起來,顯示自己的本領;沒有儲備的學生也被喚醒沉睡的意識,邊看邊識,邊看邊記。
為了鞏固學生的識字量,半學期以后,我還要求學生完成我們自己設計的“親子閱讀卡”,堅持每天閱讀。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同,我因材施教,讓能力強的孩子自己獨立閱讀,對于不懂的字可以直呼;能力中等的孩子鼓勵他們自己拼讀,從較短的文章、故事開始;至于能力較差的孩子,我指導他們把認識的字做上記號,慢慢地,認的字越來越多,做的記號也越來越多,漸漸地,孩子就有了自信。這樣學生的自主識字的興趣更濃了,能力也提高了,認識的字也由課堂延伸到了課外,彌補了課堂上的局限。這樣不僅可以鞏固和增加識字量,同時也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閱讀習慣,我想,這才是學生受用一生的東西。
總之,利用各種形式教給學生識字的方法,目的是讓學生學之有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不會學”為“自主學”。學習有了興趣,就等于有了“燃料”和“動力”,事半功倍,何須愁學生不會識字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