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易靈
摘 要:學困生以前叫差生或后進生,是學習困難學生的簡稱。農村學困生比例遠高于城鎮學困生比例。農村小學學困生形成的原因是比較復雜的,而學困生的轉化工作則讓農村教師操心很多但收效甚微。結合本人工作實際,談談德育對學困生的轉化作用。
關鍵詞:學困生;農村;成因;德育;轉化
一、 農村小學學困生形成的原因
農村小學的學困生形成的原因是比較復雜的。除了極少部分受先天性的智力因素影響,大部分是后天環境造成的。后天環境主要指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
(一) 社會環境的影響。社會環境對學生的影響往往是教育工作者難以預測和估計的,但是這種影響實實在在的存在,并且發揮著很大消極的作用。主要有三種不良的影響:在農村再次興起的新的讀書無用論,使得學生從小就缺乏讀書進取心。特別是由于城市的擴容,導致農村土地被占用,很多在城市周邊的農村,在從城市發展過程中從土地占用補償這一塊,得到了巨額的補償,突然到來的財富沖昏了很多人的頭腦,在“小農意識”作祟下,不再把讀書作為孩子鯉魚跳龍門的途徑;觸角延伸到農村的網絡游戲,大大牽引了學困生的更多注意力。孩子在成長階段對是非黑白沒有清醒的分辨能力,還不能夠樹立起遠大的目標,更談不上有為之努力的決心和意志,他們禁不起誘惑,沉溺其中難以自拔,從而導致學業荒廢;而社會上的一些道德滑坡現象,也使得學困生的轉化困難重重,事倍功半。
(二) 家庭環境的影響。農村小學生的家庭環境的影響主要有兩點;一是農村的父母一般都只有初中水平,還有一些小學未畢業的,父母文化水平的低下和科學教育知識的缺乏,使得農村的孩子一起步就比城鎮孩子慢半步,家長已經習慣了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生活,他們往往認為即使孩子學習不好,沒有出息,也還有地可種,能保證溫飽,因此對孩子的學習方面重視的特別不夠,這種影響基本上要到大學階段才可能忽略。二是留守孩子多由爺爺奶奶監護,而爺爺奶奶大多只知溺愛,要錢立即給,學習管不了。在孩子沒有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之前,這種方式直接導致孩子隨波逐流,越發的貪圖享樂,花錢大手大腳,認為一切都來之容易,缺少感恩之心。
(三) 學校環境的影響。學校教育和課堂教學的影響非常重要,農村小學學困生中基本上一半因此而產生:1. 教師對學困生有偏見,厚優薄差。教師對學困生缺乏足夠的愛心和耐心,缺乏足夠的理解和尊重,或漠不關心,或諷刺挖苦,久而久之,這些學生就像患病的人受到權威判決一樣,對自己失去信心,對學習失去興趣。2. 教師專業技藝低劣,授課缺乏吸引力。在農村,特別是偏遠農村,有的教師的課堂效率低下,組織紀律不好,不少學生的思維常年游離于課堂之外,導致學生逐漸不喜歡相關學科。筆者的實踐證明,許多學生就是因為不喜歡某一位老師的課而厭惡這一學科,從而成為這一學科進而成為整個學習上的學困生的。3. 教師職業倦怠,得過且過。農村教師因為工作環境差,待遇相對較差,職業倦怠感比城鎮教師更嚴重,沒有或者不愿意對學生進行細致入微的觀察,致使學困生在某一課時,某一章節的學習活動中,對重難點的理解和掌握出現了斷層的現象而沒有得到老師及時的指導和幫助,導致以后的學習更加困難重重。4. 評價機制不科學。目前的教育評價有兩種不好的傾向,要么側重于優生的評價,而忽略對學困生轉化的評價;要么對學困生的評價急功近利,簡單以分數進步論英雄,忽略了學困生轉化的艱巨性和教師巨大的心血付出。
二、 農村小學學困生的德育對策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我們的創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對“后進生”的工作是“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但是,這塊最難啃的骨頭,也并非沒有“消化”掉它的機會。開展人性化的、突出人文關懷的德育教育則收獲頗豐。從教師層面來看,科學有效的教育對策及德育手段主要有:
(一) 溝通走訪,改善環境
農村小學學困生很多時間在家庭,教師要主動進行約訪和突訪,及時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給予留守學生家的溫暖,要高度重視與家庭、社會有關方面的密切配合,力求和家長或者監護人統一思想,統一認識,統一教育方法。根據筆者的實踐來看,教師是可以在小環境內改善或者改變一個學困生的成長環境的。我們班級原來有一名學困生,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和爺爺一起生活。因為從小缺乏母愛,在爺爺的嬌慣下,非常的任性和自私。通過家訪我了解到他的父母都在工地上出苦力賺錢,非常的辛苦。針對這種情況我首先和爺爺進行了一次長談,指出造成孩子現狀的原因以及對將來可能造成的危害,老人也覺得他這樣的做法可能毀了孩子,但苦于不知道如何做才是對的。在提出我的教育轉化方法后很容易就獲得了監護人的支持,在金錢方面斷了他的糧。我又三番五次的找孩子談心、交流,并借適當的時機向其告知父母的不易,天下父母的期盼等,并在暑假的時候領著他到了他父母干活的工地,當他看到父母揮汗如雨地干活,看到父母吃住的環境,對比自己的所作所為,內心受到了極大的觸動,回來后主動找我,對自己以前的行為表示后悔,同時懇請我不要放棄他。經過我們的共同努力,他現在已經是一名品學兼優的好學生了。
(二) 與學生建立良好融洽的師生關系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尊重每一位學生,熱愛每一位學生。多年教學實踐證明: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來說,教師的感情投入尤為重要。學困生由于學習成績差,受到教師、家長的冷落,往往有較強的自卑感。教師要多給予信任、關懷,并不斷地給予鼓勵和幫助,化自卑為自尊。古人說得好:親其師,則近其道;惡其師,由疏其遠。與學生建立良好融洽的師生關系,使他們熱愛教師,從而喜愛你所教的學科,并產生興趣,愿意去學習。同時教師還要善于發現學困生身上的閃亮點,善于應用多種獎賞方式,使學生的每一點成功都得到表揚,樹立自信,激發起渴求知識的情感。當然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加強學困生意志力的鍛煉,主要是通過作業、操作和課外活動。作業和課外活動要有適當的難度,在“爬坡”中鍛煉。即使失敗也能鍛煉人,鼓勵學生不灰心,再接再厲。endprint
(三) 堅持進行有效的補差幫困
學困生學習困難主要是因為基礎薄弱,知識缺陷較多。因此教師必須從補缺、補差著手,有效地進行輔導和補差。主要做法:
1. 要求放低,適當補差。對不同程度的學生制定不同的小目標,讓每個學生有一個自己的“最近發展區”,通過自己的努力“跳一跳,摘到桃”。讓每個學生特別是學困生能嘗到成功的喜悅,以“成功”來激勵自己,發揮求知的“內驅力”。教師要樂于犧牲業余時間,輔導學困生的作業,使他們能盡量彌補知識缺陷。
2. 開展結對幫扶的“雙贏”活動。根據學習成績和興趣愛好,安排每個學困生和優等生結成一對一的小組,開展優等生個別輔導學困生的一幫一活動。優等生帶學困生,因為認知水平比較接近,所以從操作到練習等隨時都可以幫助。而且學困生與優等生之間無隔閡,可講得認真、學得透徹。這樣既彌補了學困生缺失的知識,也使優等生得到了復習和鞏固。
(四) 強化指導,培養習慣
大多數學困生不會合理利用學習時間、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單一、缺乏科學性。在日常教學生活中教師除了給學生傳授知識外,更重要的是傳授學習的方法。將教學和學法融入日常教學活動中去,讓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習。比較普遍的做法是:
1. 在教學中每一個教學步驟的設計,每一種教學方法的選定,都要著眼于為學生的學服務。
2. 知識方法指導。如指導學生如何思維、如何想象、如何集中注意力等;指導學生如何記憶、如何理解、如何解決問題等;指導學生如何分析、如何概括和綜合、如何解決問題等。
3. 良好的學習習慣能使學生的學習得到充分發揮,給學習帶來高效率。要幫助學生制訂上課、自習、作業、復習、思考、考試和作息等方面的優良習慣要求,并通過嚴格、有序的反復訓練強化落實。
“教育是什么?教人變!教人變好的是好教育,教人變壞的是壞教育。”陶行知的教育實踐告訴我們,作為老師,能夠在自己的手上改變幾個甚至只是一個學困生的成績,進而改變他的求學之路,他的命運也由此變得好一些,那就是功德無量的好教育,那也就是一種“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100條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年.
[2]《陶行知全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
[3]《淺談小學數學學困生轉化的幾點做法》,《學周刊》2011年第17期.
[4]朱永新.《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華東師大出版社,2008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