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毅鋼
摘 要:中學政治是一門涵蓋知識范圍很廣的課程,也是我國義務教育期間學生素質教育培養計劃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課程的內容從最基本的政治啟蒙,道德培養到一定的法律知識,政治理念,國內外情況不一而足,具有很高的綜合性,也因此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和較大的學習難度。如何讓思想尚且不甚成熟的中學生理解課程內容,并將其內化為自身的知識體系成為教師在教學中需要重點攻克的難關。本文將針對當下初中政治教學現狀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借鑒書院教育模式,提出“從游”式的初中教育方式,以期改善初中政治課堂中教與學分離的問題,對課堂質量的提升提出初探性的建議。
關鍵詞:初中政治;書院教育;從游式教學;師生互動
陶行知先生在《陶行知文集》中寫道:“教師的成功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我相信這一個過程,實際上是一種教學相長的過程,因師生的合作而創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人,在我的教學生涯中無時無刻都能感受到這一點,每每與學生相互切磋探討,我都能體會到教師的“從游之樂”。然而這一點要貫徹課堂始終卻并不是一件易事,多數中學課堂氣氛沉悶,教師似乎是一個人在三尺講臺上作一場沒有聽眾的演說,面對的只有學生游離的眼神。尤其是在中學政治課堂上,由于知識難度、跨度都較高,學生往往一知半解卻不主動發問,教師與學生之間很難形成有效的互動,“從游之樂”更是無從談起,政治課堂的授課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如何提升課堂的有效性,成為當下初中政治教育一項迫在眉睫的任務,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以及借鑒書院教育的從游式教學嘗試提出自己的建議,從而能夠勉勵自身,鼓勵廣大教育工作者探索更有效的教學模式。
一、 當下初中政治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我從教的這幾年來,中學政治教材總是緊跟日新月異的時代發展步伐而進行內容的調整,理念的革新,然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卻是固化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尤其是在非一線城市的眾多地級中學,課改的腳步嚴重滯后于課程內容的更新步伐,教學方法不能與時俱進,一些當下政治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就顯得必然了。筆者就自己所進行的調研和教學感悟提出以下幾個目前存在的較為顯著的問題。
(一)灌輸式的政治教學體系固化。當前政治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著思想的誤區,將自己的任務定義為是在課堂規定的時間內講授完預先安排好的內容,將知識呈現在學生眼前,依舊以灌輸式教育為主,甚至將教學簡化為圈畫、強調書本中的知識要點,習題講評的時候也僅僅重點分析答案而忽略了題干的文本信息。這種陳舊的教學方法往往導致課堂的主導地位由學生轉移到老師手中,學生的接受程度也得不到保證。這顯然不符合新課改的要求。
(二)學生的課堂積極性低。和其他課程不同,政治課一直以來都存在著很大的認識誤讀,不僅是學生,甚至是老師都認為只要死記硬背就能夠答出合格甚至優秀的卷面,因此針對這門課,學生往往一知半解,只重視記憶,也因此忽視了課堂的重要性。在課堂上產生問題但沒有參與到提問和討論中來,對課程的興趣度也較低,課堂的重點無法掌握,初遇一種相對盲目的學習狀態。
(三)無目的地進行所謂的“課程改革”。針對上述兩種情況,部分學校的政治課堂也較為積極地實行了課改方案,但是卻多數只是鉚足了勁做表面工作,沒有觸及課改的根本。例如有些課堂教師將主動權完全交由學生,只扮演一個觀眾的角色,缺乏必要的引導和歸納,卻片面地減少了授課內容,導致學生在課堂上沒有實質性的收獲,課堂也更為離散.
二、 書院“從游式”教學在政治課堂的運用
通過對上述問題的分析,我們很容易就能發現在目前的初中政治課堂上存在著一對最顯著的矛盾關系——教與學。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效果平平,而相反完全放任式的所謂“課改”也容易導致課堂效果不增反減,可見如果無法處理好這對關系,那么課堂的效率就無法提高,課堂氛圍也往往不能盡如人意。課堂的主導地位應該放置到哪一方?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應當充當怎樣的角色? 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問題。我們不妨參考在我國古代書院教育中,古代的教師們對于教與學問題的探索。
我國的書院教育可謂歷史悠久,西方的書院教育以牛津大學的“博雅”模式為典型,而我國的書院教育則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創辦私學就已經初具雛形。從漢朝的精舍到北宋遍布南北大地的書院,我國的書院教育一直是古代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集人才培育,技術學術創新,和文化的傳播功能于一身。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些歷代之中最具活力的私學書院,一旦受到政府的資助轉化為官學就常常在不久之后由盛轉衰,趨于落寞。這種現象不得不讓人反思作為私學的書院因何維持她的生命力?其實如果稍微深入了解書院的精神內核就能對此作出解答。書院在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獨立自主、創新博學、開放包容等寶貴的精神,在管理上也有許多時至今日仍然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
書院式教育的優點教育界的學者前輩們已多有闡述,在此筆者也就不再多加贅述,僅列舉其中對我在政治教學中影響最大的一點在本文呈現。
這一點即書院的啟發式教學。在古代知名的書院,如麓山書院、白鹿洞書院等都留存下當時教師的“教案”,在古時候稱其為“講義”,取講明義理之意,這也揭示出當時的教師主要是起到引導作用,針對不同的學生也會因材施教,因而有各種師生對談“語錄”集存世。觀之當下,教師在初中政治課堂中同樣應當扮演著這樣的啟迪者,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們積極自學,并能從旁輔以必要的引導,提綱挈領,對于學生在學習中所遇到的問題,更應當從內容的理解上加以點化,啟發自悟。
在我的教學過程中,將這種啟發式的教學方式運用到課堂辯論之中,從而讓學生能夠針對課堂重點參與到課程內容的討論,得到學生積極有效的反饋,了解學生的掌握程度,從而能夠更有主動性和選擇性地進行教學引導。
當然,我們在前文中所探討的教與學的問題,至此仍舊只解決了其中一部分,如果說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應當起到啟迪者的角色,那么要將教與學有效地結合,還不能夠忽視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師生的相處模式也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孔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此處所指出的游于藝恰恰是一種值得借鑒的師生關系,也是我國書院教育中教師所一直秉承的宗旨,這使他們能夠寓教于樂,激發學生興趣,“每有閑暇即赴書院留居,與生徒游泉石山水林木之間,寓講說、啟迪、點化于游樂之中。”
在當下的政治課堂中,若是師生之間也能夠建立起“從游”的教學關系,相攜問津學習,那么就能夠打破教與學之間的屏障,實現施教與受教之間角色的共鳴,對于教師和學生都大有裨益。這種“從游式”的教學曾為前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所大為提倡,指出“從游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若實能如此,那么當下初中政治教學中教與學何愁不能成為一種自在的暢游,也能將教師從漠然的課堂中解放,重獲教師的施教之樂,學生也能夠在教師的引領下掌握必要的知識,同時浸潤涵養其人格特質。不能不稱之為雙向的展示和認同。
三、 總結
面對當下初中政治教學中存在的教與學分離,課堂效率低下,學生積極性不高的問題,教學者應當有意識地改變現狀,根據新課改的要求探索更為恰當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這一過程中,可以借鑒我國書院教育中啟發式的教學模式,讓教師在課堂上成為一個提綱挈領,循循善誘的啟迪者,從而在歸還學生課堂主導地位的同時能夠起到引領和指導的作用,避免課堂知識內容出現缺漏。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時候,更應當將“從游”精神一以貫之,師生之間建立起教學相長的平等關系,相攜從游,從而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涵養其人格,同時使教師的人格特質得到學生的認可,建立起良好的教學關系。由此,才能打造一個更為積極有效的政治課堂,并真正達到政治課程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推廣素質教育的課改目標,培養“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參考文獻:
[1] 林凌.古代書院教育對于現今課改的啟示[D].福建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3.
[2] 梅貽琦.大學一解[J].清華學報,1941,13.
[3] 梅貽琦.中國人的教育[M].中國工人出版社,2013:15.
[4] 摘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2001年6月8日中國教育部印發.
[5] 陶行知.創造宣言(1943).
[6]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下)[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89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