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
摘 要: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的腳步加快,也逐漸顯現出不少問題,其中留守兒童就是需要關注的重點。如何加強其家庭教育,彌補缺失,進而促進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是本文所探討的內容。
關鍵詞: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彌補
引言
中國社會目前正處在一個過渡的階段,人口流動非常頻繁。伴隨著經濟的快速進步和城市發展的需要,大量的農村勞動力開始集中到經濟相對發達的城市。受到社會條件和遷移者自身因素的制約,大部分農民在進城工作的時候只好將孩子交給家里老人照顧,致使他們分隔兩地,于是就出現“留守兒童”這一說法。而對于留守兒童而言,教育不僅僅是要確保其能夠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識,還要對其各個方面的成長予以切實的關注,因為留守的特性存在造成兒童長時間處于這種環境,產生偏激的心理,所以人們要更加地關注,并采取積極的措施來予以干預。
一、 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問題
兒童的成長與成人的教育是有著緊密的關聯性的。在兒童的成長過程里,家庭因素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地位。父母對兒女的教育是其情商發展的基礎,有利于提高孩子們的智力。農村的“留守兒童”作為近年來出現的群體,產生在我國社會發展轉型階段,他們的父母通常沒陪伴在身邊,對他們缺少教育,給兒童帶來了很大的影響。為了處理好這個情況,應該由家庭、學校、社會和政府機構聯合關懷,經過我們努力來為留守兒童創造美好的環境,和他們一起快樂成長。
(一)道德品質
集中凸顯在:首先是監護人對留守兒童表現出過多的愛護,甚至是沒有原則的愛護,導致其道德成長呈現出空白的狀態。這些兒童只知道接受別人對他的愛,而不知道該怎么去愛別人,對其他人都比較冷漠,沒有責任感;二是缺少約束,自身的思想、行為也在逐漸發生改變,主要有以下幾點,不服從老師,家長的管理,專門去違反校規,和社會上的不良人群一起去活動。一些兒童因為缺少必要的管教,出現了一些違反法紀的行為。從相關的數據來看,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青少年犯罪所占比例超過了40%。
(二)學習教育問題
信息社會的不斷進步,使得農村網吧的數量逐漸增多,且農村地區對網吧還沒有進行嚴格的制度規范,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監督,使得他們更易于沉迷于網絡世界。而這就衍生出很多的問題,他們的生活、學習等方面均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三)心理狀況
1. 性格內向
有不少的留守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很少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心、愛護,雖然其生活能夠得到其他親人的照顧,然而其內在的心理需要卻始終是難以得到滿足。在遇到一些問題的時候,孩子們最渴望得到爸爸媽媽的愛,但是得不到回應。孩子們長大了,父母嚴厲一點就不再愿意和父母溝通,就算有問題也不愿意同他人交流,感到無助,慢慢的性格變得孤僻,也有可能產生心理疾病。
2. 感到自卑
每個孩子都是有一定的好勝心的。當自己能夠得到父母的愛護之時,其內心就會獲得一種安全感、愉悅感。反之,一旦父母不能時常陪伴在孩子身邊,特別是經常性外出,這可能會讓孩子變成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孩子會時常覺得自己做什么都不行,嚴重的甚至會造成孩子做任何事的時候會沒有自信,自己放棄自己。
3. 個性問題
一般會有兩種極端類型,一是畏縮型,做事畏首畏尾,優柔寡斷,沒有自信,對外態度冷漠,處于凡事漠不關心狀態;另一種是攻擊型,容易沖動,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稍有不適便會吵鬧不停。在農村,有些孩子的父母會把孩子留家里,而他們去城里打工,然而現在大部分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因為父母沒有長時間陪伴在孩子身邊,所以不能全面地了解他們。而孩子因為長時間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其心中就自然產生孤獨之感,這就使得其個性出現變化,難以與他人進行正常的交流,甚至有些孩子因此出現一些精神上的疾病。留守兒童無法感受到父母的愛護、缺少家庭教育,并且他們和父母間的感情淡薄。
二、 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隔代撫養與教育問題
留守兒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大多由老一輩來對其進行撫養。教育觀念落后:老人們還停留在對孩子們實行“經驗式”的撫養方法,文化教育程度低,難以對孩子們采取科學的教育方式進行教育,這就使得孩子們的成長環境過于寬松,對孩子的成長十分不利。教育方法不正確:隔代撫養存在著一定的問題,老人對于孫輩往往表現出一種溺愛的狀況,他們希望自己能夠將孩子照顧得很好,不讓兒女失望,于是就會對孩子一些過分的行為采取縱容的態度,甚至于在出現問題之時,一直在無原則地維護。如此一來,孩子的成長就會出現偏差,對其將來的影響將會是很大的。總的來說,這些留守兒童在學習、生活當中出現任何問題之時,其監護人都不知道應該用怎樣的方法給他們鼓勵或者指導。因為留守兒童多數都是沒有監護人、家庭教育不夠又缺乏家庭溫暖,所以學校應該在這些方面有所作為。但是,因為目前在農村學校的教師較少、資源不足、學生較多,所以較難解決留守兒童的問題。
(二)社會方面
目前我國的社會制度仍有較多問題,比如戶籍和教育方面的制度就造成了農村青年勞動力大量外出,留守兒童的數量逐漸上升。因為目前國家進入到快速發展階段,城市勞動力的需求急劇增加,這就使得大量的農村勞動力開始流向城市。但是因為戶籍被限制,這些子女只能在與他們父母工作地有著千里之隔的戶籍所在地接受教育權利,履行他們的受教育的義務。
三、 解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問題的對策
(一)強化社會教育,營造出適宜兒童成長的環境
相關的政府部門、社會機構一定要將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作為中心工作來予以落實,要尋找到行之有效的途徑來進一步強化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問題,讓孩子的監護人能夠明白自身所應發揮的作用。為了能夠對相關人員進行必要的指導和幫助,將現有的資源予以充分利用,通過家長學校、教育咨詢站等方式為監護人提供必要的輔導,還可鼓勵一些具有專業知識的人員進入到家庭去進行一對一的幫助,從而使得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逐步邁上正軌。此外,還要將教師的作用予以充分發揮,能夠利用更多的時間去開展一些主題鮮明的活動,使得留守兒童能夠感受到大家的關愛,從而構建起較為完善的社會監護體系。解決留守兒童問題刻不容緩,社會各界都應予以更多重視,各政府部門應當發揮職能保護留守兒童權益,同時社會其他人士也應伸出援助之手。
(二)改進“隔代教育”,提高“隔代教育”的質量
第一,建設科學教育理念政府,學校能夠免費開展多種老年培訓班,教他們如何正確教育孩子,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教育思想,熟悉科學教育觀,從內心上知道不可以再用以前的方式教育孩子。除此之外,采取科學化的教育模式,長輩和晚輩間要建立起和諧的關系,爸爸媽媽需要好好愛自己的孩子,才能解決農村存在的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重點。親情的關懷和撫慰有益于孩子的快樂成長,但是長期生活在農村的留守兒童比較缺少這種關懷。孩子們的家長不可以只顧獲取眼前的利益,他們需要全面地考慮自己的家庭狀態。必須要把孩子的未來成長作為重點。很多父母選擇讓孩子留守的決定都是出于無奈,經濟條件迫使父母不得不外出務工,但是在外出務工的同時需要盡量避免父母雙方都外出的情況,至少留下一人來照顧孩子的成長,要知道沒有什么是比孩子成長更重要的事情,做父母的一定要明確這一點。如果需要外出從業,應該創造條件將孩子帶上,使他們在童年里不至于缺少關愛。父母更要做到常回家看看,多一點對他們的陪伴,這就是所謂的回家的“質量”。
(三)加快戶籍制度的改革,逐步消除
要對現行的戶籍制度予以有效地改革,使得留守兒童能夠跟隨父母進入城市就讀。這里所說的戶籍制度改革所涉及的內容應該是較為廣泛的,除了戶口登記以及入學就讀方面的內容之外,社會保障、醫療等也應該要同時展開,這樣才能保證戶籍改革真正富有實效。要出臺一些與農民工子女入學就讀的相關制度,確保城市學校能夠予以有效的落實,從而使得農民工子女在入學時能夠享受到和城市學生一樣的待遇。農民工子女入學難的問題一直存在著,并且十分容易引起社會矛盾,甚至會對農民工子女的成長造成不好的影響。或者直接建立專門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并構建起與學校、學生相吻合的管理制度,如此方可使得農民工子女真正實現隨父母進城讀書的愿望。
(四)從細微處入手,加強對留守兒童的心理疏導
留守兒童由于長期缺少父母的關愛,所以在心理上勢必會出現不少的問題,兒童的成長是最需要該方面的關懷和指導,所以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就必須注重對于留守兒童心靈的關注,適時地進行引導是最合適的。教師要多和留守兒童進行交流,爭取能夠和留守兒童之間建立起良好的友誼關系,幫助留守兒童順利地成長。
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國社會的發展狀態決定了留守兒童的數量會越來越多,并且這已經成為了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落實教育離不開教師的幫助,這也是對教師所提出的新的要求之一。幫助留守兒童度過該難關需要家校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范明剛.家校共育中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J].師資建設:理論與政策版,2014(1):91-92.
[2]張少軍,王玉.如何彌補留守兒童的教育缺失[J].貴州教育,2012(9):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