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國軍
【關鍵詞】 數學教學;課堂評價;思考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18—0082—01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有效課堂、高效課堂、生本課堂、智慧課堂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這些課堂是否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就需要進行課堂評價。那么,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中肯地對課堂進行評價應該注意些什么呢?下面,筆者就此談些自己的看法。
一、堅守“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遵循科學的評價原則
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課程評價,這不僅是評價體系的變革,更是評價理念、評價方法與手段以及評價實施過程的轉變?!秶一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指出:建立評價方式多樣、評價項目多元的評價體系,發揮評價的發展功能。筆者認為,課堂評價應該遵循全面性原則,以及以形成性評價為主的過程性原則、個別差異性原則、多主體參與原則、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的原則。
二、堅守“以生為本”的發展理念,公平評價學生學習的方式
高效的小學數學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和諧統一,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 其過程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筆者認為,教師要通過反復實踐,主要從量上進行評價:預習評價——新課課前準備了什么?課中評價——對學生能否傾聽老師的講課和同學的發言、整堂課中合作學習次數是否合適、學生參與合作是否具有足夠的積極性、學生大膽質疑的次數多少、自主學習時間的是否足夠、形式是否多樣等進行評價。課后評價——對新知運用體驗準確度和時效性進行評價,還要對隨堂練習進行評價,對個別學生進行跟蹤評價。
三、堅守教師成長發展的新教師觀,客觀評價教師的教學方式
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評價學生的同時,亦不可忽視對教師的評價。我們研究發現,只要選中評價教師的觀察點,就能準確定位教師的主導功能,做法是:觀察教師用好文本優化課堂采用哪幾個環節,是否圍繞教學目標展開,這些環節運用是否科學、合理,整堂課教師對講授時間、自主學習時間及合作討論時間把握是否適當,問題設計是否科學、具體,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是否有效,點撥是否恰當、精煉、到位,學科知識是否扎實,同時還要對本堂課數學的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及情感態度進行評價。
四、堅守形成高效課堂文化的新課堂觀,中肯評價課堂文化的適合度
一堂課學與教是核心,那么課堂文化就是重點。關注課堂文化,等于教師引領學生分享知識的樂趣。要中肯評價課堂文化:評價教師處理學生回答問題的方式——是否打斷學生回答,或自己代答;是否對學生回答不理睬,或消極批評;是否對學生的回答及時給予鼓勵、稱贊;是否鼓勵學生提出問題。評價課堂禮儀及課堂話語——對教師的體態語言、服飾舉止、語言表達、口頭禪進行評價。評價課堂氛圍——是否有效調控課堂學習氛圍,是否營造寬松、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
五、堅守用好文本來教書育人的課程性質,判斷文本處理的創新度
數學課程致力于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因此,要突出小學低年段數學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幾方面進行評價。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農村低年段學生學習數學是否高效,取決于教師處理文本是否有創新度。關注四“看”:看目標表達的規范和清晰度、定位的準確度、教材內容處理的合理度、教學內容凸顯的學科性。落實四“效”:板書核心內容的有效性、板書書寫的規范性、板書助學的實效性、媒體應用的合理性。資源二“查”:查除媒體外課程資源的使用率、查課堂生成新資源的生成率。
(注:本文系2015年度甘肅省教育考試“十二五”規劃課題,課題批準號:GS【2015】GHB0634)
編輯:謝穎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