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欣怡
摘 要:文章簡要剖析教師注重引導學生參與數學實踐活動,豐富學生數學活動經驗,運用多樣化的活動策略,深入淺出地分析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數學實踐活動探究,激發學生自主參與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數學實踐活動中掌握數學知識模型,發展數學學習能力,構筑高效的數學活動課堂。
關鍵詞:實踐;探究;體驗感悟;數學課堂;數學思維
教師要采用多種形式的教學策略,創設各種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教學實踐活動情境,將參與體驗、探究、操作、思考的時空留給學生,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的過程,發展學生的思維個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構筑高效的數學課堂。
一、 創設實踐情境,激發自主探究
教師要把教學內容、所面臨的問題融入生動、具體的實踐活動情境中,還要對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初步形成的不完善、不準確的認識,要給予充分肯定和鼓勵,讓學生對學習數學樹立自信心,使學生品嘗獲取成功的情緒體驗,促進學生全身心投入到數學學習活動中。
例如,教學人教版二年級下冊“解決問題”時,教師運用多媒體屏幕展示了教材的情景圖,學生的注意力被屏幕上“木偶戲”的精彩場面吸引了,在優美、生動形象的語言娓娓敘述中,充分地激起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師提出:“請同學們再一次仔細觀察畫面,畫面上的小朋友們都在干什么?”生1:“有些小朋友正在看木偶戲。”生2:“有些小朋友正在玩蹺蹺板。”生3:“有些小朋友正在丟沙包。”生4:“有些小朋友正在買面包。”教師:“從大家找出的這些數學信息中,看出同學們觀察很仔細,你能從這些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嗎?”生1:“有22人在看戲,走了6人去丟沙包,還剩多少人?”生2:“有22人在看戲,走了6人去丟沙包,又來了13人來看戲。現在看戲的同學有多少人?”生3:“原來有22人在看戲,又來了13人看戲,走了6人去丟沙包,現在看戲的有多少人?”教師把學生提出的問題展示在屏幕上,引導學生根據問題討論計算方法,學生在問題情境中大膽地發表各自的看法,體驗了不同的計算方法的內在聯系。教師創設有趣的實踐活動情境,激發學生自主發現問題的學習興趣,以極大的熱情探究數學新知,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到學習數學實踐活動中去,才能促使學生積極開動腦筋,經歷由簡單的發展到多角度的發現,運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問題,體驗了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
二、 引導實踐探究,促進體驗感悟
數學教學又是活動化的教學,教師要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根據每個學生生活經驗的差異以及對事物的見解不同,引導學生能站在不同的思維角度,做到善于觀察、思考、動手,通過已有的經驗去活動,再通過活動得到新的學習經驗,體驗從已知到未知的過程,引發學生在合作學習中進行相互探究交流,深刻感悟和認識數學知識。
例如,教學人教版二年級上冊“兩位數減兩位數的退位減法”時,屏幕上出示:56-18=?,學生觀察題目后,教師引導學生利用學具袋的小棒擺一擺,通過動手操作探究計算結果,在解題思路的交流展示活動中,生1:“我先把18分成10和8,先用56-10=46,再用46-8=38。”生2:“我是這樣列式計算的,58-18=40,40-2=38。”生3:“我先用40-10=30,16-8=8,再用30+8=38。”生4:“我用豎式計算的。”生5:“我利用手中的小棒擺的,先擺了5個整捆,6個單根,6根減8根不夠減,拆開一個整捆就是10根,那就是16根減8根還剩8根,4捆減1捆還剩3捆,合起來就是38根。”教師讓生5講一講操作思路,生5:“擺小棒時拆開一個捆,就是在豎式中從十位退一,和6合起來就是16,16根減8根就是豎式中的16減8。”教師進行了點撥:“如果個位不夠減,就要從十位退一,退位時在十位上點上一個點,這樣的算式就是今天學習的退位減法內容。”學生在這種數學活動中積極探究,讓不同思維層次的學生體驗與感悟數學真諦,引導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又如,教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克和千克”時,教師給每個學習小組分發若干個2分硬幣、一些大豆、圖釘、乒乓球等實物,或其他能表現1克有多重的實物。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通過看一看、掂一掂、稱一稱、比一比、量一量等動手操作活動,體驗并了解到1克大約有多重。學生在這種動手活動中觀察,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體驗,深化了對克的感性認識,幫助學生形成克的觀念。
三、 開展實踐活動,提升探究能力
“通過數學學習,學生能夠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老師們要經常性的開展一些課外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引導學生們利用自身已有的能力與知識,結合平時所學到的知識點,通過仔細研究觀察,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從而解決身邊所發生的事情,這樣更能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也能加快學生的學習進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例如,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上冊“行程應用題”知識點后,教師出示實踐練習題:A、B兩車相距1000千米,A、B兩車從各自站點出發,A車每小時走55千米,B車每小時走65千米,經過13小時后,它們相距多少千米?學生通過審題,發現了這道題目存在條件缺失,經過畫圖、討論等合作探究之后,認為這道題目缺少四個條件:A車和B車行駛時是相向?反向?還是同一方向(是A車追B車?還是B車追A車?)?教師引導學生對這道題目給予補充條件,并要求學生補充條件后,再進行解答:①A、B兩車相向時,(55+65)×13-1000=560(千米);②A、B兩車反向時,(55+65)×13+1000=2560(千米);③A車追B車,即同一方向時,(65-55)×13+1000=1130(千米);④B車追A車,即同一方向時,1000-(65-55)×13=870(千米)。又如,教學一年級下冊“認識人民幣”時,教師讓學生拿出人民幣學具擺一擺、看一看、議一議,引導學生運用以前學過的分類知識,把手中的人民幣學具分類后,學生通過實踐操作后,認識到人民幣有元、角、分三種單位,有1、2、5、10、20、50、100的面值。教師在教室中創設商品店,開展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利用手中的人民幣學具,購買商品店的學習用具,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發現了物品價格是多少,其數值都能用1、2、5組成。學生在拓展的實踐活動中積極探究,通過大膽想象,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問題,形成探索解決問題的策略,體驗探究解決數學問題的快樂,獲得了數學活動的經驗,深化對所學數學知識的建構與鞏固,再次經歷了數學知識建模過程,體驗與感悟數學的魅力所在,使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獲得充分發展。
四、 拓寬實踐時空,發展數學思維
“關注學生經驗和興趣,通過現實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具有豐富的現實背景,努力為學生提供生動活潑、主動的材料和環境。”教師把生動、形象與生活相聯系的實踐活動與教學內容相結合,要為學生留有能參與實踐的時空,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探究數學新知,從而讓學生感悟到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分析、推理、解決問題能力。
例如,教學“統計”后,教師可以根據平和三平寺已成為福建省4A旅游區,到平和縣三平寺去旅游的人數日益增多,組織學生開展了主題為《我是三平寺旅游區調查員》的數學實踐活動。先讓學生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單位,通過調查近十天到三平寺旅游區旅游人數的變化,用這些數據制成統計圖,然后進行討論分析,最后,教師讓學生根據這個結論向三平寺旅游區管委會提出《多建旅館,迎四海賓客》的建議。又如,教學“求平均數應用題”時,課前,教師布置學生搜集家里1至6月份每月份的用水量或用電量的數據(把家中1—6月份用水或用電的收費發票集齊),然后把這些數據帶到課堂上,先獨立思考并制作統計表,學習了求平均數應用題知識后,教師讓學生把家中上半年平均用水量或用電量求出來,并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自己搜集的數據,在每個月份用電量或用水量中發現了什么?學生通過觀察與思考后,發現了有些月份的用水量或用電量超過上半年平均用水量或用電量,教師則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回家詢問這些月份用水或用電量大的原因。并讓學生與家長共同探究如何節約用水或用電……學生在實踐探究活動中,數學知識體系獲得建構,實踐能力和應用意識獲得培養,數學能力得到充分發展。
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立足于實際學情與教材目標要求,深入研究教材內涵,聯系學生日常生活實際,創設各種有利于學生進行數學實踐探究的活動情境,讓學生在數學實踐活動中獲取數學知識,掌握學習數學的能力,提升數學課堂教學實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