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敏
摘 要: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各種智能電子設備的出現,越來越多的人沒有時間讀一本好書。當前中國社會出現較為嚴重的閱讀危機,這既不利于個人文化素質的提高,也不利于優秀民族文化的傳承。閱讀危機出現的原因以及如何更好的做好閱讀推廣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深思。
關鍵詞:閱讀危機 微閱讀 經典讀物 閱讀推廣
中圖分類號:G25 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11-00-01
一、閱讀危機
1.眾口一詞“沒時間看書”
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國民人均圖書閱讀量為7.86本,人均每天微信閱讀時長為26.00分鐘,較2015年增加了3.37分鐘。數字化閱讀的發展,提升了國民綜合閱讀率和數字化閱讀方式接觸率,整體閱讀人群持續增加,但也帶來了圖書閱讀率增長放緩的新趨勢。
隨著社會物質經濟的快速發展,國民用于讀書的時間越來越少。借口就是沒時間讀書。很多人都說工作忙,上班要拼命的忙工作,下班要忙家務、照顧孩子。考慮的現實問題越來越多,根本靜不下心來讀一本好書。沒有時間讀書,更不會走進圖書館找尋一本能夠讓心靈棲息的好書,既不利于國民素質的提高,也不利于我國文化的傳承。
2.功利性閱讀“勢不可擋”
當前,以市場為主導的經濟力量在社會發展中起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人們從出生到死亡,一生中都滲透著競爭。因此,以實用類、培訓類、升學類、考證類為主的圖書大受歡迎。人們以功用和效益為價值依據,把適應社會需求當作學習動機,或為應試而讀,或為考證求職而讀,或為趕潮流而讀,把閱讀變成謀求成功途徑的工具。各大圖書館外借次數最多的圖書中,就包括成功學這類圖書。這種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閱讀,磨損了人們的精神和文化追求。造成人文素養、道德水準、思辨能力、審美水平下降,導致知識結構的殘缺,不利于形成博雅之視野、通識之理念。
3.流行文化與經典讀物的碰撞
流行文化作為一種通俗、即時、輕松的文化形態,給人們帶來前所未有的心理和視覺沖擊。流行文化賦予年輕人多樣的生活色彩,緩解了年輕人因無處不在的競爭帶來的壓力。經典作品的內容往往離年輕人的學習與生活都很遠,逐漸滑落到文化的邊緣地帶或流行文化的夾縫之中。以大學生為例,復旦大學的一個調查顯示,只有15.2%的大學生閱讀本專業經典著作,閱讀人文社會科學經典著作的僅有22.8%[1]。南京10所高校80.8%的大學生中,只有15.2%經常閱讀專業經典,而經常閱讀通俗文學的高達88.5%[2]。種種調查顯示,年輕人熱衷于閱讀流行讀物和休閑、娛樂讀物,對于較深思想內涵和較大文化價值的經典讀物敬而遠之。
4.微閱讀對深閱讀的沖擊
當今時代是一個互聯網大發展的時代。人們從以紙質圖書、報刊為主的傳統閱讀時代迅速進入到以網絡閱讀、手機閱讀為主的新媒體閱讀時代。年輕人醉心于微閱讀的方式,喜歡網絡閱讀,以菏澤市圖書館報刊部為例,每天來報紙閱覽室的老年人高達95%以上,年輕人不及5%。期刊閱覽室年輕人也不到30%。微閱讀的淺層化、零碎化、娛樂化、使得讀書多了幾分浮躁,少了些寧靜致遠的心態,在無形中消解了需要深入閱讀時的探索追求。
二、閱讀推廣
1.整合、優化傳統閱讀模式助力閱讀推廣
傳統圖書館的閱讀推廣活動主要包括讀書節、讀書會、征文比賽、知識競賽、閱讀論壇、推介展覽、名家解讀、圖書漂流、評選閱讀達人、舉辦曬書會等形式。各館活動內容與形式大同小異,很多活動年年如此,歲歲相似,創新不足,其形式的熟悉化以及內容的同質化逐漸失去對讀者的吸引。
傳統閱讀活動需要創新的同時,圖書館應逐步探索利用互聯網、數據庫和云技術,一方面收集讀者的閱讀需求,加快圖書的更新速度。另一方面,不斷豐富和方便圖書的檢索、續借、預約等各項服務。圖書館也要轉變被動等讀者上門的思路,應當主動“走出去”提供閱讀公共服務,嘗試籌劃自助圖書館和移動圖書館,像銀行ATM機一樣,隨時隨地服務讀者。
2.實施經典作品的數字化導讀
經典是時代精神之精華,利用數字技術對經典作品進行導讀,有利于年輕人閱讀經典。超文本技術可以實現知識單元間的鏈接,打破舊有的文本結構。在閱讀原文的過程中跳轉到相關的讀者評論、作者創作經驗談、作者的生平傳記,甚至直接鏈接到改編的電影、電視等其他類型的文本上,模糊不同介質和載體形式的文本之間的差異,為讀者建立起立體閱讀社區。[3]這個技術非常適合用來開展對經典作品的導讀。例如曹雪芹的《紅樓夢》,年輕人在閱讀過程中存在一定的理解障礙。數字閱讀利用動態生成文本鏈接錨點技術對書中的疑難字詞、典故、特定的官職稱謂、人名和歷史地名等進行注釋,使閱讀變得簡單而有效率;同時利用超文本方式,鏈接俞平伯的《紅樓夢研究》、胡適的《紅樓夢考證》、劉心武的《解密紅樓夢》等名家的不同解讀版本,讀者可以在多個相關文本之間穿插和跳躍,從不同角度與更多方面理解文本中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內涵,增強讀者閱讀經典原文的能力,培養文化品位。
3.引導讀者高質量閱讀
首先,引導讀者掌握出版社特色和出版優勢。研究表明,大多數讀者閱讀具有不明確性和隨意性,需要圖書館加強對讀者的引導。就某一專業、某一學科領域,有哪些相應的出版社?這些出版社各自的出版特色和優勢?如何從這些出版社中選擇出適合自己的高質量圖書等等。其次,引導讀者掌握專業領域的杰出人物。圖書館對專業領域優秀人物、領軍人物的推介,有助于讀者對圖書的選擇、判斷,達到良好的閱讀效果,形成正確的閱讀習慣。最后,引導讀者通過書評選擇閱讀。在閱讀推廣活動中,圖書館可以推出優秀書評,作為讀者選擇、閱讀的參照與指南[4]。
結語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沒有閱讀人類就無法進步,沒有閱讀國民素質就難以提高,因此我們應該克服閱讀危機,努力傳承優良傳統文化。公共圖書館作為重要的閱讀場所,應該做好閱讀推廣,讓國民愛上讀書,提高國民素質。
參考文獻
[1]朱永新.推進公共閱讀應成為國家戰略[EB/OL].[2010-03-22].
[2]朱建亮.當前大學生的閱讀問題及其解決辦法[J].圖書館論壇,2010(6):250
[3]沈秀瓊.通識教育視閾下的圖書館閱讀推廣探究[J].福建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4(4)
[4]韓小亞.圖書選擇與閱讀方法[J].山東圖書館學刊,2017(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