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蓉
摘要:在數學教學中,根據教學目標及重難點有意的進行情境創設,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發現問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并解決問題,既是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重要方法,也是突破教學重難點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小學數學;低年級;數學教學;情境創設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齡特點,精心設計學習內容,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讓數學課堂充滿生機與樂趣,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每一位學生都喜歡數學,讓他們在學中找到樂趣,學到知識。
一、 創設生活情境,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數學要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學習才具有意義。《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因此,教學從學生已有的學習生活經驗和知識結構出發,創設生動、有意義的模擬生活情境,把學生置身于研究數學問題生活情境中,讓數學知識的學習成為學生的內在需求,使數學知識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的現實,引導學生在情境中觀察、思考、操作,從而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即學習數學就是在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例如教學一年級下冊《退位減》一課中,我創設了一個售貨員“賣鉛筆”的情境:商店里有一些鉛筆(一盒10支,散散的2支),一個小朋友要買5支鉛筆,你知道賣完后店里還剩幾支鉛筆?你們能幫這個售貨員算一算嗎?孩子們對買鉛筆都有一定的生活經驗,于是興趣盎然,搶著幫忙,很快地算出剩5支。“誰來說說你是怎樣算的?”我請孩子一個當售貨員,一個當顧客。孩子們非常踴躍,有的邊說邊擺小棒:1. 先拿2支給顧客,再把一盒拆開,再給3支,就剩下7支,算式是:12-2-3=7(支);2. 2支不夠,就留著。拆一盒10支先賣,賣完后把2支放回盒子。10-7+2=5(支);3. 一支一支地給:11、10、9、8、7……在此基礎上再抽象出計算過程就容易理解了。孩子就在這樣一個熟悉的情境中探索、操作、思考并快樂地學習,數學知識變成看得見、摸得著的現實。
二、 創設故事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很多孩子都是聽著故事長大的。故事是孩子們的最愛,根據低年級孩子的這一心理特征,如果能把數學問題置身于童話故事里,能夠賦予數學課堂情節與生命,就能夠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熱情和積極自主探究的欲望,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如在教學一上“比大小”時,我利用課本主題圖編故事導入新課:“周末,有三只小猴一起去郊外玩,他們又是爬樹又是玩水,玩得可高興了!到了中午,他們又累又渴,于是他們跑到果樹林里采了些水果:兩個香蕉,3個桃子,4個梨,來到草坪上吃。可是,在分水果時出現了小小的問題,同學們,你們能幫3只猴子分分水果嗎?”我利用學生喜歡聽的童話故事激發學生幫忙“分水果”學習的興趣,在“分水果”中學會將水果進行分類整理。在比一比的過程中體會“一一對應”的方法,學會用“>”“<”“=”來表示分的結果。將比大小的數學知識融合在猴子分水果的故事中,使學生在幫助猴子分水果的情境中掌握比較數的大小的方法,讓學生感知數學就是生活,就在我們身邊,體會數學符號簡潔、明了的應用功能。
三、 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心理學研究表明:思維總是在一定的問題情境中產生。無論是生活情境還是故事情境,如果沒有問題,情境的創設失去一半的意義。創設好的問題情境是成功運用情境教學策略的基礎,才能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問題情境應能體現重點,并能有效突破難點。
例如,在教學新人教版一年級下冊“連加”,我根據書中情境創設“3位同學為布置教室,每人折6顆星星,一共折了多少顆星星?”這節課是為二年級學習乘法做準備,首先引導學生審題:“從題目中你知道了什么?”重點理解“每人折6顆星星”什么意思,求一共折了多少顆星星,怎么解決?通過這些問題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從而突破本節課的難點,達到教學目標。
四、 創設游戲情境,讓孩子快樂學習
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兒童以游戲為生命,游戲具有種種教育的價值。”好玩是孩子的特性,學生無論做什么都喜歡游戲,包括學習。課堂上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開展游戲,既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口、手、腦多種感官的參與,培養各方面的能力,為學習過程創設有利的環境,又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數學興趣。大量的實踐證明,科學的采用游戲教學這一教學手段,不僅能讓孩子注意力持久而有效,而且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在數學中,計算教學比較枯燥,但計算又是低年級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它必須反復練。機械的出示練習和按部就班的講解對于好動的一年級孩子來說,簡直是煎熬,容易引起學生反感、厭學的情緒。怎么辦?在練習中設計一些游戲活動絕對是計算教學的最好方法,如“算式接龍”“開火車”“找朋友”“奪紅旗”“摘蘋果”“送信”等等,針對錯題設計“我是小法官”“啄木鳥醫生”,這些游戲是學生喜歡的。通過這些游戲不僅使學生在游戲中獲得快樂,而且使學生掌握了知識。
五、 創設活動情境,促進孩子思維發展
心理學研究表明:低年級學生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思維方式。在數學教學中,有些知識、思想和方法相對于缺少經驗的孩子們來說,是很抽象的,光靠老師或個別學生的講解是不夠的,有些實踐操作活動即使是現代多媒體也無法替代的,特別是幾何的教學,就必須讓孩子動手剪一剪、折一折、畫一畫。因為孩子的思維是從動手開始的,思維就是在活動中不斷得到發展。教學中,把問題置身于具體的情境中,是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通過口說、耳聽、手做、眼看、腦想,增長知識,提高解決問題能力,增長智慧。保證學生在學習中處于主體地位,促進學生從具體形象思維再向抽象思維過度。
總之,適時、適當、科學地進行情境的創設不僅為學生提供一個愉悅輕松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愉快民主的氛圍中積極主動地進行思考、探究,而且有助于發展學生智力、提高創造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江紹倫.教與育的心理學[M].江西教育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