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伶俐??
摘 要:現在中小學課堂普遍采用情境教學法,它強調以優化的情境,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它將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對搞好教學有著重要作用,是搞好課堂教學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但是,任何一種教學方法在實際中都有一個如何運用的問題。是不是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主,還是教師在牽著學生的思維走,學生應該也需要有一個可以自由呼吸的課堂,要盡量避免出現“知識有了,而思維卻沒了”的現象。
關鍵詞:課堂教學;自由思維;教學反思
筆者任教的學校在2016年12月對外公開教學活動中,筆者對校內外的同行開設了一節公開課,內容是高一經濟生活第九課第一框《市場配置資源》,本次的教學活動為教師們提供了一個面對面交流互動的平臺。本次的教學教研活動為大家提供了交流的平臺,在這難得的平臺上,老師們互相交流彼此的經驗。不同的視角在交流中碰撞、升華,有助于提升老師們教育教學水平以及提高教學質量。在活動結束后,結合各位專家老師以及學生課堂參與情況,對自己本次課堂教學進行了總結反思。
一、 筆者的教學設計流程
本課分三個環節:一是情境一:暑假回到南師校區,想念鴨血粉絲湯。我來到原來第一家粉絲店,點了一份鴨血粉絲,邊吃邊和老板聊了起來……,老板說:“剛開始我們的生意是非常好的,南師、河海近在咫尺,有巨大的市場需求,價格也是一路上漲,從最開始的4.5元,到現在10元一碗,從那熱氣騰騰的粉絲湯里滾出來都是鈔票啊!”但是,好景不長,附近幾家商鋪都改行進來,連南師食堂也沒有放過這塊肥肉。以此情境設置問題如下:(1)為什么別的商家要改行加入鴨血粉絲的經營呢?(2)他們是怎么知道鴨血粉絲能賺錢的呢?(3)那么多的商家改行加入經營會出現什么情況呢?(4)面對競爭加劇,商家會采取哪些競爭措施呢?設置這個情境意圖是引導學生思考市場如何配置資源以及市場配置資源的優點。當然在此,也有個別學生有別的回答:競爭加劇,我可以從小作坊里進原料,還可以偷偷使用些地溝油之類的,這樣可以降低成本,我還可以抹黑別的店,讓顧客不愿意去他們店里吃鴨血粉絲,所謂無商不奸嘛!以此學生的回答設置問題如下:(1)從這種做法中,請大家分析這會帶來什么樣的嚴重后果?二是情境二:看到一家正在裝修,準備開鴨血粉絲店,實地調查:我問老板:“你為什么會加入鴨血粉絲的經營呢?”老板說:“我就是看附近這家鴨血粉絲店,生意興隆,并且有好幾家商鋪也轉行進去了,我想這個應該賺錢的,我想進這個行業分一杯羹。” 以此情境設置問題如下:(1)等他把店面裝修好開張起來,我們一起來設想一下他的店鋪的前景會是什么樣的呢?(2)你覺得這家老板會面臨什么樣的風險?設置此環節的意圖是讓學生理解單純市場調節的弊端。三是情境回放:競爭加劇,我可以從小作坊里進原料,還可以偷偷使用些地溝油之類的,這樣可以降低成本,我還可以抹黑別的店,讓顧客不愿意去他們店里吃鴨血粉絲,所謂無商不奸嘛!以此情境設置問題如下:面對惡性競爭,你覺得靠誰來解決?怎么解決?設置這個環節的目的是引導學生討論思考如何規范市場秩序。
一節課在情境的不斷推進中呈現問題,在情境的不斷推進中完成教學目標,學生參與度高,貌似是一節比較優秀的課。但是經過聽課的專家老師的點評,可能這個評價一開始還是比較令我吃驚:師生互動頻繁、學生活動量大的課并不一定是一堂思維活動量大的好課,并不一定就是符合新課程精神精髓的好課,看似以學生為主體,但是事實上還是老師在牽著學生的思維在走,新課程改革的精髓是內涵上的變化,而不是形式上的翻新。真正體現新課程精神的課堂是能讓學生自由思維的課堂。
二、 筆者的些許反思
(一) 教學設計是為了學生還是為了聽課的專家老師
基于政治課的實際教學情況,“一例到底”的模式備受大家青睞,在公開教學活動中更是如此。創設情境是建構在“問題情境——合作探究——自主生成” 這種教學模式上的。這一教學模式需要學生對設置的情境進行分析必須圍繞老師設置的問題。政治課上一般是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對所創設的情境進行閱讀、思考、分析、討論和交流,進而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加深對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所設置的情境是感性的、直觀的,可能是一些感人的事例,可能是一些具體的數據,也可能是一些直觀的視頻,也有可能是老師自己編撰出來的情境。
筆者以“鴨血粉絲”一例到底,但是有的環節硬是把這個事例穿進去,顯得牽強,比如:等這個老板把店面裝修好開張起來,我們一起來設想一下他的店鋪的前景會是什么樣的呢?筆者預設是想借助此環節,引導學生認識到在鴨血粉絲這一行業競爭已經比較激烈的情況下,想立足是比較難的。確實在課堂中有的同學就提出,他開的店只要競爭力足夠強,是不怕競爭的,反而他要感謝競爭,讓他更強大。所以,在此想借助這一環節分析單純市場調節的弊端是比較牽強的,而且大大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因此,情境的選擇、問題的設置必須與所學內容密切相關,對于情境的選取不能為了求新、完整而忽視它的有效性,將與課堂內容并無太大聯系的事例牽扯進課堂。如果教師所創設的情境與課堂內容牽強附會,或者聯系不緊密,學生的自主學習就會迷失方向,很難形成對問題的正確認識。而老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甚至有些許是為了博取眼球,把可能與本次教學聯系并不緊密的材料進行生拉硬扯,刻意把學生引入老師預設好的“圈套”,這樣的課堂看起來是民主的、參與量大的課堂,但實際上這樣的課堂仍然是霸道的課堂,是老師自己的課堂,可能學生從知識上有所獲得,但是從思維水平上是沒有得到提升的。所以,老師的精心設計要真正立足于學生,而不是為了其他的個人目的。
本課設計的三個環節“編”的痕跡太過濃重,學生比較反感。筆者也聽到有的學生在竊竊私語,“這是假的吧,討論假情境有必要嗎?”的確,通過一個個貼近生活的生活化情境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一定程度上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啟發了他們的思維,但是這卻是一個虛假的情境,只是用來活躍課堂,達成教學目標的。試想,從虛假的情境中得出的結論,學生能信服嗎?這樣的教學對于老師來說是威信的受損,對于學生來說也是一種打擊,可能以后對類似的情境是不會再感興趣了。
(二) 老師的精心設計抑制了學生思維的自由放飛
在本課的課堂教學中學生也有很多的參與,但是是一種無效的參與,基本是在老師的預設中形成相關的知識、情感,并且答案基本上是唯一的。學生的思維受到了限制,也缺少學生思維的碰撞。而真正的創造性的思維要求學生能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運用發散思維尋找多種答案,可以自由地去探索知識,自主地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比老師的直接設問,更能引發學生的思考。所以老師在課前應盡可能預設和考慮學生學習活動的各種可能性,減少低水平和可預知的“生成”,激發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真正確立學生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天性,調動學生的悟性,激發學生的靈性,盡可能最大限度地開發出每個學生的潛能,讓學生豁然開朗、茅塞頓開。
除此之外,學生的思維需要碰撞,作為教師不是威嚴的法官,對學生的回答、思考、合作進行裁決,而應是謙虛的傾聽者,真誠的賞識者,修改張揚的促進者,對學生的回答、思考、合作進行激勵、啟發、調整。讓學生從老師賞識評價中形成自信,從而讓思考更深刻,表達更生動,合作更有效。在教學中,如果老師不注意保護和鼓勵學生去獨立思考、敢于質疑,如果老師無意甚至是有意地將學生的獨特見解拉入老師自己的思維之中,這些往往會挫傷學生應有的非常重要的批判性思維。
李希貴老師在《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中提及這樣一個學生:昝濤,正在北京大學攻讀博士的高密一中畢業生,他在回憶起自己的高中生活,曾深有感觸地說:“高密一中的課程里,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語文實驗室計劃。坦率地說,這種開放式的自由閱讀和寫作,除了全面提升了自己的語文綜合素養之外,我感到最重要的收獲是培養了我的自學能力和對自由的熱愛。”在這個世界上,尤其是中國,文化上最缺乏的莫過于獨立的思想和自由的精神,而這種東西的培養絕不是靠引進西方的理論就夠了,而是在學校尤其是中小學就應該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學會在自由的時空里獨立思索和成長;學校和老師的作用不再是控制和支配學生,而是去誘導和指引他們的選擇。這種實踐意義上的獨立與自由,才真正能夠影響人的一生。
提高學生自由探究的空間,學生的思維才會自由放飛,課堂才會富有靈性,教學才會精彩。
參考文獻:
[1] 李吉林.為兒童的學習——情境課程的實驗與構建,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11(1).
[2] 李希貴.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1),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