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教育是個體的發展和學習基礎,所以如何提升小學教育質量就成為當前教育界的研究重點,尤其是對于小學數學來說,很多學生對這一學科的掌握情況較差,最終導致其對數學學習失去興趣。基于反向思維對數學學習意義的研究,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反向思維能夠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并在此基礎上指出具體的應用措施,以提升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教育;數學教學;反向思維
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需要能夠對相關知識進行講解,還需要能夠在授課過程中吸引學生的興趣。對于小學生而言,通常思維較為活躍,應用反向思維不但能夠更好地進行知識講解,也能夠讓學生對相關知識產生更為濃厚的興趣。所以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這種方法可以被深入有效應用,實現對學生素質的有效培養。
一、反向思維對小學數學教學的意義
對于小學數學來說,多側重于記憶性內容,同時也要求學生能夠對這些知識進行簡單應用。這就要求教師需要采取合理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進行深度學習,而反向思維來說,由于能夠對相關知識進行變形,所以對學生來說有拓寬學生知識面的意義。此外反向思維對小學數學教學的意義還包括以下方面:
1.吸引學生興趣
小學生思維較為活躍,對于很多事物都會主動用到反向思維進行思考,在數學教學中,這種方式與學生的思維有很高的契合度,當學生發現在解決一些問題時能夠應用反向思維時,能夠對這些內容產生更高的學習興趣,從而讓學生能夠主動對這些知識進行學習。
2.構建反向思維體系
在學生的后續學習過程中,很多較難的題目應用反向思維進行解決能夠大幅提升解題效率,對于小學生來說,正處于一生當中的知識體系構建和思維建設階段,在數學教學中應用反向思維,能夠讓學生逐漸養成應用反向思維解決問題的習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3.提高各類知識的融合度
反向思維對個體的知識綜合應用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要保證學生能夠更好地應用反向思維,學生需要能夠加強對各類知識的融合程度,另外在反向思維的應用中,學生需要對各類知識進行識別與甄選,這在無形中幫助學生建設了各類知識的融合體系[1]。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反向思維的應用方式
1.對相關公式進行變形
在小學數學的授課過程中,學生的一個重要學習難點為對相關知識的記憶和應用,但是這些公式對學生的解題過程大有助益,所以學生對這些公式的記憶過程必不可少。要保證學生能夠對這些公式進行變形,利用反向思維進行解題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除了要對學生進行公式講解,同時還需要讓學生重視對該公式的逆運算,需要注意的是,傳統的“死記硬背”式方法對學生的指導意義很低,所以在授課中,教師可以通過題目講解的方式讓學生加深印象。例如對于乘法分配律公式,學生通常對公式的正向記憶效果更好,而忽略了對該公式的逆運算,所以在教師的授課過程中,可以通過習題講解讓學生印象。比如教師提出題目25×12,讓學生進行口算,對于這種算式,學生直接進行口算較為困難,教師引導學生對算式中的其中一個數字進行分解,比如對數字12進行分解,可以分解為25×(4+4+4),這種方式實現了對乘法分配律的逆用,學生在今后的解題過程中,將形成對這種用法的深刻印象,從而讓學生能夠應用反向思維進行解題。
2.幫助學生建設知識結構
對于反向思維來說,通過上文的研究可以發現這種方法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有很高要求,尤其是對知識的綜合應用方面,所以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能夠幫助學生建設知識結構。由于小學數學更加重視數學的基礎知識,所以在知識結構的建設中,教師只需要將聯系較為緊密的知識進行融合。例如對于小學數學中的簡便運算部分,教師可以將這部分內容與乘或加法交換律和乘法分配律部分的知識進行融合,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應用這些知識進行探究。比如教師出題為25×99×4,教師的反向思維為將數字4與99互換位置,同時將99分解為100-1,在該例題中融合了乘法交換律和分配律,幫助學生建設了科學的知識結構。
3.強化師生間交流效果
對于小學數學而言,教師要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需要對學生的思維有深入了解,在此基礎上才能夠按照學生的思維習慣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策略,而要達成這一目的,教師與學生的深入交流是必備措施。在交流過程中,一個重要內容為參與到學生的活動過程中,在完成該過程后教師能夠與學生拉近距離,為深入交流過程打下基礎,另外教師可向學生詢問聽課過程中產生困難的知識,并針對這些知識開展專項習題課,在授課中進一步融入反向思維,提升教學效果[2]。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實現對反向思維的科學應用,可以通過對公式進行變形幫助學生建設知識結構以及強化師生交流效果達成目的,從而讓反向思維能夠發揮吸引學生興趣、構建反向思維體系以及提高知識融合度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陳彪疇.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反向思維的應用[J].學周刊,2018(10):96-97.
[2]朱永龍.淺析小學數學教學中反向思維的應用[J].小學生(下旬刊),2017(10):69.
作者簡介:戴春梅(1978.12—),女,籍貫: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研究。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