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飛
【內容摘要】人地觀念是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內容中的第一個表述,具有基礎性意義。基于人地觀念的定義與意義解讀,教師可以結合具體的地理教學實例,來培育學生的人地協調觀。以時間為維度,堅持地理知識系統構建與人地關系的認識,是全面培育人地協調觀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高中地理 人地觀念 核心素養
當前關于地理核心素養的描述中,人地觀念被作為四個核心素養的首要素養而提出(另三個分別為綜合思維、區域認知與地理實踐力)。這是可以理解的,地理學習原本就不是簡單的地理知識的學習(盡管這很重要),還包括人與地理關系的構建,而后者對于實踐的意義則是不言而喻的,在人的力量越來越大的背景下,人與地之間的關系如何協調,原本就是基于人地觀念理解基礎上形成“人地協調觀”的由來。社會在不斷發展,人地關系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因此對人地觀念的思考也應當是與時俱進的。
一、 人地觀念的定義與意義解讀
人地觀念的建立是基于對人地關系的理解的,當前關于人地關系的認識是“人類及其各種社會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人地觀念則是指“對人地關系的認識、理解與判斷”,人地觀念被認為是地理學與地理教育的核心。從高中地理教學的角度來看,讓學生形成科學、積極的人地觀念,是學生理解人與地理環境關系的認知基礎。
人地觀念不是空洞的,而應當是有“形”有“物”的。這里所說的形是指人地觀念的具體內容與表達,而這里所說的物則是指具體的事例。讓學生在實例的基礎上建構人地觀念的理解,可以保證人地觀念具有堅實的基礎。如人地協調觀的理解中常常有這樣的表達:理解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要辯證地看待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各種影響。在教學中筆者常常看到這樣的一些現象,即學生只是簡單地復述這段話,而忽視了其中一些關鍵詞的含義,如果說學生能夠理解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基礎的話,那學生對自然環境是人類“發展”的基礎常常是簡單化的。反之,如果基于發展去引導學生進一步建構人地觀念,就成為教學中的一個重要指向。
如在“大氣環境”這一內容的教學中,課堂上常常遭遇到學生對大氣污染批判的情形(盡管這與本節著重學習對流層、平流層、高層大氣的特點并不一致,但就是容易成為學生討論的熱點),認為應當通過減少工業活動、機動車輛運行等來控制大氣污染。而很少有學生能夠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認識這個問題。而當筆者從“發展”角度來引導學生認識大氣環境,學生就會發現保護大氣環境不完全在于控制機動車在地面、飛機在平流層的運行,而在于提高科技水平,讓污染來得更少一些。這種認識的不同,實際上就來源于觀念的不同,這個例子也說明人地觀念是需要基于這些細節來培養的。
二、 地理教學中人地觀念的形成
總的來說,高中地理教學中人地觀念的形成還是需要依靠教師的引導的。雖然從理論上說人地觀念的五級水平的分別達成,需要結合課堂上學生的具體表現來努力,但綜觀人地觀念五級水平,筆者以為高中階段的地理教學更應當瞄準高水平的觀念來實施教學。畢竟像“通過地理環境如何影響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面的實例,簡要分析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地理背景……”這樣的一級人地觀念水平,對于高中學生來說還是顯而易見的,而像“結合現實中的各種地理問題,分析人地關系協調和失調的內在原因,闡述區域開發當中存在的人地關系問題,提出改善自然環境,推進自然資源可持續發展,協調人地關系的對策和措施”這樣的五級水平,作為一種宏觀表達,需要學生進一步展開并結合具體事例去理解、內化。
以“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資源綜合利用”這一內容的教學為例,作為“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這一節中的一個知識點,需要發掘其中的人地協調觀念的培養元素。正如教材所言,“人類利用自然資源,其實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統中的某些要素,從而對自然地理環境產生影響”,在理解這一觀點的時候,讓學生結合具體實例,如“森林資源的利用”,一方面“人”需要“地”上的木材,另一方面“地”上的木材被砍伐,又意味著“人”對植被產生了影響。這種影響如果在自然地理環境能夠承受的范圍之內,那我們就認為人地關系是協調的,否則就是失調的。而進一步思考:怎樣才叫自然地理環境能夠承受呢(這個問題學生能夠自主提出)?這就將課堂推向一個更深的層次:從自然地理結構的角度如植被保留、水土保持、空氣影響等,去認識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這樣學生對此知識的理解就不會停留在知識的識記上,也不會停留在單一知識的理解上,因為涉及到自然地理環境中的各個要素,于是本課的“整體性”這一主題就自然體現,而由于對人地關系的研究,又使得學生確實可以結合現實中的地理問題去分析人地關系,從而讓第五級的人地觀念得到深化。
三、 人地觀念奠定核心素養基礎
高中地理教學中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人地協調觀無疑是一個基礎。因此,地理教學中人地觀念的培育就應當成為教學的一條主線,這意味著在地理知識系統建構的同時,在一定范圍內幫學生形成對人地觀的發展性認識,就是地理教師的任務之一。
基于這樣的理解,筆者在教學中常常遵循兩條主線教學的原則,即沿著時間這條線索,既讓學生認識到自然地理環境的不斷演變,又讓學生認識到此過程中人地關系及其演變。事實證明,當地理教學沿著這種動態過程前行的時候,學生不僅能夠收獲地理知識,更能夠形成人地關系的認識。于是,人地協調觀的培育就成為可能,而地理核心素養的培育也就成為現實。
【參考文獻】
[1] 程菊,徐志梅.地理四大核心素養如何“落地生根” “人地觀念”素養的構建與培養[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6(17):4-6.
[2] 程菊,徐志梅.“人地觀念”素養的構建與培養[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6(17).
(作者單位:江蘇省鎮江市丹徒高級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