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靜
摘 要:“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作為高中生物學科的一節內容,是培養高中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載體。文章結合課程的重點和難點,運用問題教學、啟發式教學、情景創設等教學方法,通過建構模式和數學計算,來培養學生的分析計算能力,加深其對能量流動的特點、規律和實踐意義的理解,對如何培養高中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進行了深入思考與探究。
關鍵詞:生物學科;核心素養;教學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3.91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8-06-19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與作用
我國大多數省份使用的高中生物教材是人教版教材。人教版教材共6冊,供高中學生使用。必修1、2、3為必學內容,選修1、2、3供學生自行選擇學習。必修課主要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奧秘、生命的魅力和生態平衡,選修課主要探索生物技術與實踐。必修課偏重概念和理念,選修課偏重技術與實踐,但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撐和相互轉化的關系。“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是必修3《穩態與環境》第5章《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中第2節,其內容如圖1。
2.課程標準內容
分析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基本規律及應用。
3.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分析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過程;分析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特點;歸納并概述研究能量流動的實踐意義。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和推理判斷的思維能力;應用能量流動的規律進行具體問題的分析和解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關注農業的發展和生態農業的建設,培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理念。
4.重點、難點
(1)重點: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過程和特點。
(2)難點:能量流動的傳遞過程,培養計算能力。
二、教學設計預想
要實現教學的整體化,就必須注重知識間的橫向聯系。能量流動的概念、過程、特點、研究意義是“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一課的四個知識點,怎么實現由點到面的過渡與聯系,是提升教學質量、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因此,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教師應當運用宏觀管理理論,把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態度有機結合起來,綜合利用多學科知識,引導學生從一般到特殊、從局部到整體、從支點到全面進行分析推理,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這樣在實現知識橫向聯系的同時,可使學生理解能量轉化規律,認識生態價值意義,明確環境保護意識的課程設計目標(圖2)。
三、教學過程設計及解析
1.復習鞏固,設疑引入
教師展示湖南著名風景區張家界圖片,并提出問題:“在必修1中我們已經學過生命系統的層次,上一節已經了解生態系統結構,人稱‘植物活化石的銀杏樹是哪個生命層次?山上所有銀杏樹是哪個生命層次?”教師從學生比較了解的身邊事物創設情景,激發其探究興趣,有利于教學內容的引入。同時,有目的地提出問題,可幫助學生加深對生態系統、種群等概念的理解,對新課中知識的掌握。
2.直觀展示,切入主題
播放《荒島余生》片斷,假設學生一個人在南太平洋上空遇難墜機,流浪到荒島,沒有淡水,沒有食物,只有隨身攜帶的一只母雞和一些玉米,你怎么辦?哪種生存策略可以較長時間維持生命,等待救援隊到來?情景教學是激發興趣,引導學生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的最好方式。施志榮認為,生物學本身比較抽象乏味,但它又是與現實、生活和社會聯系比較緊密的自然科學[1]。用特定的情景和開放式的問題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幫助學生打開創造性思維的大門,各抒己見,去分析有可能出現的問題,以求獲得最佳方案。
3.解疑釋惑,計算推理
根據上述設疑,再次展示張家界地區及森林、草原、海洋、農業、城鎮等生態系統的圖片,要求學生再次總結生態系統的概念,增強對生物圈概念的理解。教師著重總結生態系統的整體性、自然進化性和人工干預結果,同時進一步提出問題:“張家界生態系統中都有哪些典型生物?這些生物中哪些是自養、異養?這些生物的能量是怎樣獲得、怎樣傳遞的?”讓學生繪制生態系統組成關系圖,結合圖表分別對問題進行理解性回答,并歸納總結生態系統的概念及特點見(圖3)。
在此基礎上,結合播放《荒島余生》時設計的問題,引出食物鏈和營養級概念(圖4),并通過對能量守恒及能量傳遞過程的理解,再次對比學生給荒島求生者所提出的方案,幫助他們從能量傳遞角度得出最佳方案,同時回答“一山不容二虎”的生物學意義。由此教師非常自然地引導學生認識研究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意義。
“從概念入手,教師引導學生理性思維,由現象到本質,由表及里,滲透生物學科素養。”[2]在直觀理解基礎上,進一步讓學生學會計算生態系統能量傳遞效率,展示教材提供的賽達伯格湖能量流動的分析資料(圖5)。
引導學生自建簡化能量流動模型,運用定量分析法,通過計算得出能量傳遞效率在10%~20%之間的初步結果,從而培養學生建構模型的能力,加深其對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科研方法的了解,培養其的科學探究素養。
四、教研結合,深入反思
教師把教學和研究有機融合起來,不僅可以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第一手真實資料,而且還能夠把最新、最實用的研究成果運用到教學實踐之中。束愛軍、汪娟認為,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新課程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對教師角色的定位則是“平等中的首席”,其中不僅強調教學過程是學生的自主的學習過程,完成這個過程主要靠學生的主體作用和參與意識,還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2012)。
總而言之,無論學生情況怎么變化,教師只要掌握基本的教學規律,合理運用各學科間的縱橫向聯系,提出質疑,創設情境,充分激發學生興趣,就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增強學生的實踐欲望,把有限的知識點擴展到無限的現實生活和社會熱點之中,達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施志榮.情景教學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科學自然(課程教育研究),2012(31):98.
[2]屈燕飛.基于生物學核心素養的教學初探——以“生態系統的結構”一課為例[J].中學生物學,2018(2):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