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云峰
摘 要:校企合作是中等職業教育工學交替的有效平臺、必由之路。通過校企合作,可以促進人才培養的質量與企業需求的對接,提高學校辦學的活力,滿足企業發展的內在需求。因此,搭建校企合作平臺,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達成企業、學校、學生的“三贏”,顯得舉足輕重。
關鍵詞:校企合作;代理記賬;機制建設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8-07-01
一、當前校企合作機制建設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中等職業學校的校企合作雖然有教育行政部門的三令五申、大力倡導,但普遍存在著學校熱、企業冷的現象。同時,會計專業由于其職業面向、工作崗位設置的特殊性,校企合作平臺機制建設也面臨著瓶頸。雖有一些地區、一些中等職業學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在實際校企合作運行過程中仍存在著很多問題。
一是地方政府沒有配套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與法規、實施細則,校企合作的平臺機制建設難以真正地落實到實處。
二是目前我國的中等職業學校完全由當地教育行政部門管理,行業對職業教育缺失有效指導,或基本沒有參與職業教育的活動。
三是參與校企合作的企業尚未嘗到合作的甜頭,對校企合作認識不足,大部分企業認為校企合作僅僅是吸納優秀的學生到企業以解決用工之荒。
四是部分學校實力有限,地域性影響小,辦學特色不明顯,專業建設無特色,僅僅把校企合作看成是解決學生實習、就業的一個途徑,真心為企業著想的少。
五是學校與企業的合作基本處于民間的活動,在實際的運行過程中,對雙方的責、權、利的界定比較模糊,無法建立長期的、穩定的、互惠互利的合作機制。
上述問題的存在制約著校企合作深入、持續、穩定、健康的發展,因此有必要針對當前中職學校校企合作的問題、立足學校辦學規律,根據校企合作的特點,建立并保障校企合作持續、健康、穩定、發展的有效運行機制。
二、構建長期的、緊密的、健康的、持續發展的校企合作機制
1.建立政府主導的動力機制
校企合作要做好緊密、長期、穩定、長效的合作,關鍵是政府發揮主導作用。建立政府為主導的校企合作管理體系,統籌區域職業教育和企業資源,明確雙方的責、權、利,加以必要的監督和約束,給予校企合作中的土地、稅收、資金等支持力度,才會使校企合作更有生命力。
2.建立互惠互利的驅動機制
經濟利益是推動校企合作發展的動力和維系校企合作正常良性運行的紐帶。在推動、貫徹校企合作過程中,也應考慮企業的利益,兼顧學校的立場,使雙方的利益得到充分的滿足和體現。構建校企互惠互利的利益驅動機制,才能使校企合作不流于形式,才能做到基礎穩固、合作密切。
3.建立利益均享的共享機制
校企合作的前提是充分發揮企業重要的辦學主體作用和各自優勢,通過與學校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共同開發課程,共建技術工藝和產品開發中心、實驗實訓基地、技能大師工作室,共享校企人才資源,使企業在分享院校人才資源優勢、促進其經濟效益增長的同時,積極主動地參與學校的改革與發展,使職業院校在分享企業資源中實現其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的三大職能,做到共同育人、利益共享、共同發展。
4.建立緊密合作的保障機制
為使校企合作能長期、穩定、深入、持久、健康地發展,必須建立相對完整的合作機制。政府、學校、企業三方各有責任,應不斷完善如《校企合作協議》等一系列規章制度,保障合作。
三、代理記賬公司進校的會計專業校企合作機制建設的實踐與探索
1.校企合作制定培養協議
校企雙方共同參與加強專業建設,根據公司用人需求和工作崗位要求,調研、開發專門化方向,確立培養目標,制訂培養方案和協議。
2.校企合作研制教學計劃
企業全程參與專業開發與招生計劃調整,參與人才培養方案修訂,根據企業的崗位技能要求,梳理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務,優化課程結構和教學內容,改進人才培養方案。學校聘請企業技術人員在學校兼課,成為學校的“企業教授”,參與實踐教學與頂崗實習指導。同時,企業參與教學質量的評估與監測,配合學校進行企業滿意度調查,進行教學反饋,使人才培養流程得到持續改進和發展。
江蘇省吳中中等專業學校會計專業每年滾動性修訂人才培養方案,邀請校企合作的記賬公司的會計師參與教學計劃的修訂。
3.校企合作開展師資培訓
校企合作有利于建立一支實踐動手能力強的“雙師型”或具有雙師素質的教師隊伍。教師需要更新專業知識,提高專業技能,跟上最前沿的技術。為了適應職業學校注重技能培養的特色,須加大實訓課程的比例,而實訓課教師欠缺的問題凸顯,這就對教師提出了“雙師”要求:既懂理論教學,又會實踐教學;既具有教師資格及專業技術職務,又具有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校企合作有利于加快“雙師型”教師的培養進程,教師可以通過企業這個實踐的“橋頭堡”解決自己的動手能力問題,到企業“回爐”掛職。
本著“互來互往、互惠互利”的原則,我們經常組織會計專業教師利用暑假時間到校企合作單位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定崗實習,感受企業文化,學習專業技能,提升專業素養。
4.校企合作組織教學任務
企業可以向學校輸送適合從事教學工作的專兼職專業技術人員或能工巧匠。生產一線的工程技術人員直接進入課堂授課,不只是緩解了教學人員特別是實訓教學人員缺乏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把前沿的新技術動態和知識技能直接引入課堂,充實了課堂,讓課堂更貼近社會和行業,從而激活了課堂教學機制,促進教學過程的創新。
5.校企合作建設教學工廠
將課堂搬到實習實訓基地,與企業聯合辦學,學校派專業教師隨學生到企業配合實習和常規管理,利用企業現有的設備進行實踐教學,企業派出優秀員工到學校進行實踐教學指導,與教師共同管理學生。在完成實踐教學的同時,讓學生真正意義上的頂崗實習,在一線的操作過程中熟悉工作流程,掌握技術。根據會計專業的專業特色,我們引進記賬公司進校,設立記賬公司分部,將企業的賬由專人帶到學校,學生真賬實訓,真正意義上地了解賬務處理的實際操作流程。
應用產業文化 、工業文化 、企業文化的特點和規律,利用企業總經理論壇、企業冠名教室的環境布置以及頻繁的校企文化交流,把不同類型的企業文化導人校園,形成良好的職場氛圍,達到校企合作育人的目的。
學校、企業、政府構成了校企合作的三要素。學校和企業是校企合作行為發生的主體,雙方通過校企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雙贏互動,雙方又互相制約,締造利益共同體。政府制定法律法規規范和推動校企合作,為校企合作的有序進行提供政策引導和法律保障。因此,構建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需要加強校企合作模式的運行機制建設,以長效的運行機制來保障校企合作的穩定、健康發展 。
參考文獻:
[1]周 俊.基于質量提升的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26):35-38.
[2]馬成榮,陳向陽.重構政府與市場關系是職業教育體制改革的關鍵[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21):52-54.
[3]余祖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機制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9(4):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