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利用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是構建高效課堂的前提條件。教師應利用生活情境的創設、學習材料的借助及知識聯結點的把握等教學策略,開展有針對性的、高效的教學活動。
關鍵詞:數學教學;學習起點;高效課堂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然而,在小學數學課程教學中,依然還存在著忽視學生的認知現狀,導致教學起點與學生的實際經驗不相吻合的情況,從而使課堂出現低效或無效的現象。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利用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善于運用學生的學習起點,構建高效課堂。
一、 創設生活情境,激發認知共鳴
奧蘇伯爾認為,影響學生學習的最重要因素是已知的內容和已有的認知結構。因此,教師要利用學生的已有認知,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就能使學生對所學的認知產生共鳴,從而實現有效的學習。
例如,在教學二年級下冊《除法的初步認識》時,我先請3位同學上臺,然后出示6顆糖,告訴學生要把這6顆糖分給3位同學。第一次我按1、1、4來分,臺下的同學馬上說不公平、不公平;第二次我按1、2、3來分,同學們更加激動了,大喊不公平,甚至有學生說老師偏心,為他們抱不平;第三次我頓了頓,故作想了想,按2、2、2來分。這時,臺下的同學才長舒一口氣,連聲說這下公平了!這時我并不急于出示“平均分”的概念,而是向學生質疑,為什么前兩次你們都說老師分得不公平,而第三次卻認為分得公平呢?問題一拋出,同學們爭先恐后地舉起小手,大聲地向大家分享理由。經過觀察、交流等活動后,我再指著第三幅圖告訴學生:像這樣,每份分得同樣多的就叫平均分,并板書這句話。通過這樣的課堂教學,學生能充分體驗到平均分是自己發現出來的,是與自己的生活有聯系的,平均分就在我們的身邊,從而引起學生的認知共鳴,為學生的有效學習創設了良好的生活情境。
二、 借助學習材料,促進知識理解
構建主義理論認為,學生新知建立的基礎是已有經驗和已有知識的積累,只有激活并把握已有經驗作為起點,才能構建新知,實現數學探究。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借助學習材料,用直觀形象的演示操作加以展示,激活學生的已有經驗,促進學生知識的理解。
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上冊《用數數的分法解決問題》時,一年級學生面對以下的信息:小麗排第10,小宇排第15,小麗和小宇之間有幾人?大多一臉茫然,無從下手。如何讓學生排除思維障礙,幫助學生促進知識的理解,掌握解題的策略呢?
我引導學生用以下幾種方法進行理解:1. 演一遍。為了讓學生理解問題中“之間”的含義,我先請了五位同學上臺,●王玲●●●●李明讓學生理解王玲和李明之間有幾人?通過演示觀察,交流討論,學生一下子明白了“之間”是不包含王玲和李明的,我概括地形容此類為“去頭去尾”。這個演一演環節,學生充分理解了問題的含義,為解決問題起到關鍵的作用。2. 數一數。利用學生已有11~20數數的經驗,引導學生通過手指數數的方法:小麗第10,后面是第11,12,13,14,第15是小宇,小麗和小宇之間有4人。學生易于接受新知。3. 畫一畫。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引導學生在紙上畫一畫。有學生是這樣畫的:●●●●●●●●●●小麗●●●●●小宇,有學生是這樣畫的:●小麗●●●●●小宇。我把學生作品一一展示,在交流演示中,學生感受到畫圖的直觀性與簡潔性,使數學知識與直觀形象有機地結合起來,極大地促進了知識的理解。4. 找一找。引導學生在尺子上找一找,學生很快地發現第10和第15之間有4個數。通過以上的演一演、數一數、畫一畫、找一找等活動的參與,借助直觀形象的學習材料,學生經歷了解決問題的過程。課中,教師對解題策略的指導與歸納,促進了知識的理解,提升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 把握知識連接點,實現知識遷移
數學知識都具有系統性,他們之間都是相互聯系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將學生的現實起點作為教學生長點,把新知識與舊知識有機地聯系起來,引導學生找到新舊知識之間的連接點,接好新舊知識之間的橋梁,幫助學生實現知識的同化與遷移。
例如,二年級下冊的《混合運算》的例1,本課時重點是梳理并教學同級運算的順序及脫式計算的書寫教學。在此之前,一年級上冊教材在例題中安排了一幅幅生動的喂雞圖和天鵝圖來幫助學生掌握連加、連減、加減混合的計算順序。一年級下冊教材創設了連續剪五角星的情境,使學生用熟悉的連減方法進行計算,引導學生體會小括號的必要性。教材的練習中,又出現了含有小括號和不含小括號的對比練習,意在提高學生綜合計算的能力。二年級上冊教材又創設摘南瓜、運南瓜及公共汽車上、下車的人數情境,對加減混合的運算順序再次進行了梳理。有了以上知識的鋪墊,此次二年級下冊《混合運算》的例1,又該如何找準學生的知識“生長點”,讓學生“跳一跳”,能有效地掌握新知識呢?
一是要“放”。通過圖書閱覽室上午、下午人數變化的情境創設,放手讓學生獨立進行列式計算。通過學生交流匯報,喚起學生對以前學習過的加減混合運算順序的回憶。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體驗到學習的成功感,從而激發繼續探究新知的欲望。二是要“扶”。為解決教學的難點,學生明確同級運算的運算順序后,我再重點教學脫式計算過程的書寫,通過讓學生“說”——說運算順序;“畫”——畫出先算部分的下劃線;“標”——標出箭頭表明計算結果;“圈”——圈出先算的一步運算等活動,采用多種直觀的方法,用多種“拐杖”“扶”著學生掌握脫式計算的書寫規范,從而讓學生體驗脫式計算就是為了便于看出每次運算的結果。三是要“比”。再通過53-24+38和15÷3×5兩道算式脫式計算的觀察比較,引導學生梳理總結出同級運算的運算順序。在教學中,教師找到了混合運算順序的知識聯結點,利用知識的遷移,學生就能理解掌握脫式計算的規范書寫理由,讓學生明確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啟發學生在知識遷移中構建自己的知識,極大地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雪云.準確把握學習起點構建有效課堂[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5(3):63-66.
作者簡介:
鄭興英,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城關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