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桂玲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與新課程標準改革的深入推進,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亟須做出改進和優化,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提升,而且初中物理知識與現代新動向、新成果以及新科技之間具有直接的聯系,因此加強教學反思和創新是十分必要的。主要從課前備課、課堂授課以及課后反思三個方面對初中物理教學進行反思和創新。
關鍵詞:初中物理;教學反思;教學創新
在新課程標準中,初中物理教學需要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主,更加注重科學探究過程,因而在實際教學中,不僅需要加強對學生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同時還需要引導學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技能和知識形成的過程,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實現全面發展。
一、課前備課
課前備課是教學活動順利開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礎保障,對教師專業知識基礎的要求比較高,除了需要具備處理和理解教材的能力之外,還需要充分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和心理發展水平,進而恰當地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在傳統的物理教學中,教師往往過于重視理論教學,課前備課的重點也傾向于教學大綱,對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性和個性有所忽視,沒有充分重視價值觀念、意志、興趣、情感等方面。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當前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需要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培育與提升,促進、引導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獲得相應的學習體驗。因此,教師為了做好課前備課工作,需要進一步豐富自身的經驗和知識儲備,在教學的同時也注重自身知識的學習,教材僅僅只能夠看作制定教學方案的基礎依據,加強對日常生活中各種素材的靈活運用,通過有效整理、融合,確保學生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夠增強自身的素質與能力,為實現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課堂授課
在新課程改革標準的相關規定中,更加注重對教學活動與學生日常生活之間的融合。簡單來說,就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了解自身所處的生活環境,掌握生活經驗,并分析未來的發展趨勢,融會貫通生活知識和書本知識。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就能夠利用自身的生活經驗來構建知識框架,更加深入地分析和領悟教學知識中所富含的價值與意義,增強學習動力。另外,生活與理論知識之間的距離也大大縮短,進而有效提升其實踐能力。但是在傳統的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僅僅只是用灌輸式、填鴨式的方式講解物理知識,導致學生只能夠被動地接受知識,這反而會降低教學效率。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需要適當地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利用自身的生活經驗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更加深刻地感受理論知識的價值,充分激發其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比如,在第十二章“機械能與內能”這一章節當中,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和了解機械能和內能知識,然后根據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問題創設問題情境。教師可以問學生,當我們在騎自行車剎車的時候,車和人的動能都會突然減小,這是由于動能消失了嗎?而且在剎車之后,自行車的鋼圈和剎車橡皮都會出現發熱現象,這是不是表示在剎車時自行車的動能轉化成熱能了?騎自行車剎車是學生在生活中很常見的一個行為,通過設問,學生的興趣就能夠得到充分調動,消除知識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感和陌生感,進而引導學生更好地思考。
另外,初中物理教材更加注重實驗性探究,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常常需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讓學生自己設計動手操作實驗過程,同時還可以根據教學需求,適當選擇探究式、開放式、引導式的教學模式,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重難點問題。
三、課后反思
雖然在教學之前教師會對整個教學活動作出全面的設計,對教學內容、時間、重難點等各個方面都做出了合理分配,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受到各個方面因素的影響,教學深度與預期之間仍然會存在一定差距,而且受到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都難以得到充分的交流,時常發生學法與教法之間相脫節的現象。因此,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課后就必須積極地進行反思,以確保在后期的教學過程中不再出現這些失誤。
通過這種方式,教師可以快速地了解自身在教學過程中還存在哪些問題,體會、評價并及時修正,積累和總結更多的教學經驗,保證后續教學活動順利開展。
總的來說,在全新的教育環境下,原先的教育理念與教學模式已經逐漸凸顯出越來越多的問題,教學效果不佳,限制著學生的全面發展。而對于初中物理教學來說,更加需要對原先的教學活動進行全面的反思,找出其中存在的問題,并進一步創新教學模式,這有助于進一步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
參考文獻:
[1]竇紅平.關于初中物理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創新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6(14):103.
[2]張蘭.對初中物理教育教學的反思[J].中國校外教育,2013(1):66.
編輯 趙飛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