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泉
摘 要:語言文字是一種重要的藝術表現形式,對語言文字深入透徹地理解主要依靠人們良好的抽象思維能力。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尚處于萌芽階段,因此,如果讓小學生單純地通過語言文字去理解文章內容會存在一定的困難。繪畫也是一種重要的藝術表現形式,對繪畫的準確理解主要依靠人們良好的形象思維能力。小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已經相對比較成熟,因此,如果讓小學生通過繪畫去理解文章內容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鑒于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經常使用“畫課文”閱讀法。什么是“畫課文”閱讀法?“畫課文”閱讀法有什么重要作用?“畫課文”閱讀法應該如何實施?將在借鑒相關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教學實際展開淺顯論述。
關鍵詞:“畫課文”閱讀法;小學語文;教學應用
寫作與繪畫,其目的是相同的,都是用藝術的形式來表現人們對現實生活中美景佳境的理解與頓悟,只不過二者所運用的藝術表現形式不一樣而已。寫作,是用語言文字藝術來描述美景佳境;繪畫,是用繪畫藝術來描繪美景佳境。眾所周知,思維能力可以分為形象思維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小學生由于受到自身心智發展水平的限制,因此他們的思維仍然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閱讀文章更多地需要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而欣賞繪畫則更多地需要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基于此,讓學生通過繪畫來理解課文,就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讓學生更加準確地理解課文內容。“畫課文”閱讀法,顧名思義,就是讓閱讀者在準確透徹地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充分挖掘自身的形象思維能力,運用各種繪畫技巧,形象逼真地描繪出課文中情景的一種閱讀方法。本文將在借鑒相關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自身教學實際,淺顯論述“畫課文”閱讀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一、“畫課文”閱讀法產生背景
(一)學生全面透徹理解課文的需要
由于小學生受到自身心智發展水平的影響,他們尚處于以形象思維為主的思維階段。而通過閱讀去理解課文內容主要依靠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小學生抽象思維能力還很難達到在閱讀的過程中能“與文本對話、與作者交流”的境界。因此,他們不愿意面對密密麻麻的、純黑色的文字,而醉心于電視熒屏、漫畫書籍等直觀的、不必費心地去理解和感悟就能直接獲取信息、體會到閱讀快感的文藝形式,雖然這些都是較為膚淺的。
那么,如何充分挖掘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讓他們全面透徹地去理解課文內容呢?筆者長期從事小學語文教學,發現所有的孩子都特別愛看漫畫書,喜歡搞“杜甫很忙”類似的涂鴉。于是,近年來開始嘗試著在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將繪畫與閱讀結合起來,“以讀促畫、以畫促讀”,充分挖掘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我筆畫我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閱讀和畫畫的過程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實踐證明,“畫課文”閱讀更容易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更容易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表達意圖,學生也更容易從中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和表達技巧。由此可見,“畫課文”閱讀法是學生形象逼真地理解課文內容的需要。
(二)教師形象生動講解課文的需要
由于小學生受語言文字理解能力相對較弱的影響,致使他們對于教師的語言講解理解得不夠精準。換言之,基于小學生的思維現狀,教師如果僅僅依靠語言講解課文內容,學生是不能夠準確理解的。教師只有充分挖掘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才能切實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在講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畫課文”的方式讓學生借助形象思維能力理解課文內容,從而快速達成教學目標。由此可見,“畫課文”閱讀法是學生形象生動地理解課文內容的需要。
二、“畫課文”閱讀法重要作用
“畫課文”閱讀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究竟有哪些重要的作用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作用。
(一)為學生的想象插上翅膀
眾所周知,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學生在閱讀時需要展開豐富的想象力去想象課文內容。“畫課文”閱讀法就是要讓學生把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通過運用豐富的想象力,借助于繪畫的形式描繪出來。因此,“畫課文”閱讀法猶如為學生的想象力插上了翅膀,能夠在閱讀過程中切實有效地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上冊《泊船瓜洲》這首古詩的時候,筆者讓學生以繪畫的形式,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對詩中所描繪的意境進行了描繪。原詩這樣寫道:“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在引領學生學習完這首古詩之后,筆者布置了一項課后作業,即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描繪一幅“泊船瓜洲”的圖畫。
(二)為師生的交流搭建橋梁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由于受到小學生心智發展水平的限制,致使教師與學生之間僅僅依靠語言溝通的時候會存在一些障礙。為了掃除教師與學生之間溝通的障礙,教師可以采用繪畫這種“語言”形象直觀地與學生進行溝通。教師可以將自己對課文的準確理解以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學生通過欣賞教師的繪畫就可以一目了然地準確理解課文內容。反之,學生也可以將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運用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教師通過仔細欣賞學生的繪畫作品就可以全面了解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現狀,為教師后期的教學提供重要參考。
再以教學五年級語文上冊《泊船瓜洲》這首古詩為例,筆者在引領學生學習這首古詩的時候就有效地運用了“畫課文”閱讀法。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這句詩的意境,筆者在黑板上恰如其分地以繪畫的形式向學生進行了展示。一條彎彎曲曲的長江,一座座連綿起伏的山巒,一座東漢吳國繁華都市京口,一座江北重鎮、千年古渡瓜州……詩中的意境在筆者的畫中清晰地展現出來了。
三、“畫課文”閱讀法實施策略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具體應該如何實施“畫課文”閱讀法呢?下面筆者將在借鑒相關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實踐展開淺顯論述。endprint
(一)夯實繪畫基礎,提升閱讀能力,讀畫并重
“畫課文”閱讀法有效實施的前提是學生具有良好的繪畫能力和閱讀能力。只有學生具有良好的繪畫能力,他們才能將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運用繪畫的形式恰如其分地表達出來。同樣,只有學生具有良好的閱讀能力,他們才能在準確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惟妙惟肖地把課文內容描繪出來。基于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想方設法夯實學生的繪畫基礎,讓學生靈活運用各種繪畫技能形象逼真地表現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當然,教師更應該千方百計地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充分運用自己的閱讀能力更加準確地理解課文內容。
為了提升學生的繪畫能力,筆者會有意無意地布置一些繪畫類作業。例如,在學習完《梅花魂》這篇課文后,筆者布置了一項家庭作業,即讓學生在課后創作一幅描繪梅花的水墨畫作品,并指出作品必須要能夠表現出梅花之魂;又如,在學習完《桂花雨》這篇課文之后,筆者也布置了一項繪畫作業,即讓學生運用自己喜歡的繪畫方式來表現作者童年搖桂花之樂,以及桂花紛紛揚揚落下來時,人們滿頭滿身都是桂花的情景。除此之外,筆者還要求學生以繪畫的形式表現出桂花之香。
為了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筆者會在教學過程中巧妙地滲透一些閱讀方法指導。例如,在學習《小橋流水人家》這篇課文的時候,筆者對學生進行了一些閱讀方法指導。“一條小小的木橋,橫跨在溪上。我喜歡過橋,更高興把采來的野花丟在橋下,讓流水把它們送到遠方。我的家離小橋很近……”通過指導學生采用跳讀的方法去閱讀這些內容,讓學生感受到了小橋之美。
在教師不厭其煩的引導下,在學生堅持不懈的努力下,學生的繪畫能力和閱讀能力都得到了明顯提升。隨著學生繪畫能力與閱讀能力的提升,“畫課文”閱讀法的作用也會發揮得更加淋漓盡致。
(二)詳解文章內容,描繪文章原形,以讀促畫
文章是用優美的語言文字、貼切的修辭手法以及高超的寫作技法來描寫美輪美奐的自然美景、感人至深的生活場景以及個性鮮明的人物特征等。而繪畫是用絢麗的色彩、適宜的比例以及高超的畫技來描繪旖旎的自然風光、多彩的生活情景以及多樣的人物特征等。理解文章內容,更多地需要學生發揮抽象思維能力,分析語言文字內涵。理解畫作內容,更多地需要學生發揮形象思維能力,感知圖像色彩寓意。相對于形象思維能力而言,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要弱許多。基于此,為了讓學生更加透徹地理解文章的內容主旨,教師可以利用絢麗的色彩、逼真的圖案來惟妙惟肖地描繪課文內容。
例如,在教學五年級語文上冊《松鼠》這篇課文的時候,筆者一邊講解,一邊向學生展現了各種各樣形象逼真的畫面。在講解松鼠“閃閃發光的小眼睛,光滑漂亮的大尾巴”這部分內容的時候,筆者迅速以簡筆畫的形式向學生描繪出了一只擁有閃閃發光小眼睛和光滑漂亮大尾巴的可愛松鼠;在講解松鼠“四肢靈活、行動敏捷”這部分內容的時候,筆者又以簡筆畫的形式向學生描繪出好幾只姿態各異的小松鼠。
又如,在教學六年級語文上冊《山中訪友》這篇課文的時候,學生對“懸崖的挺拔與巍峨”這種情景不太理解。于是,筆者就以粉筆為畫筆,即刻在黑板上向學生描繪了挺拔、巍峨的懸崖峭壁。部分學生無法想象“云雀欣喜和歡樂”時的樣子。于是,筆者就以簡筆畫的形式在黑板上向學生展示了云雀欣喜和歡樂時的各種姿態。
教師在準確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通過繪畫描繪出了栩栩如生的畫面,引領學生形象逼真地理解了文章內容。與此同時,教師也借助閱讀提升了學生的繪畫能力,實現了以讀促畫之目的。
(三)再現文章原貌,加深文章理解,以畫促讀
因為小學生受制于有限的抽象思維能力,所以如果讓他們用語言文字來描述自己對文章的理解會變得舉步維艱;而因為得益于小學生良好的形象思維能力,所以如果讓他們用繪畫方式來表現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就會變得輕而易舉。基于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領學生在全面細致地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充分挖掘自身的形象思維能力,運用嫻熟的繪畫技巧,栩栩如生地再現文章的原貌,借此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例如,在教學《草蟲的村落》這篇課文的時候,為了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在學習完第一課時之后,筆者布置了一項作業,即讓學生擇取自己喜歡的一段課文,采取自己喜歡的繪畫形式將這個片段中的情景描繪出來。有的學生以水彩畫的形式描繪出了熙熙攘攘的黑甲蟲村民們歡呼雀躍地夾道歡迎讓他們引以為傲的、榮歸故里的黑甲蟲勇士。有的學生以速寫畫的形式描繪出了草蟲村落的音樂會現場:披著彩衣、花色斑斕的小圓蟲們扭動著腰肢、忘我地跳著婀娜多姿的舞蹈;甲蟲音樂家們全神貫注地振動著翅膀奏響了靈泉般的美妙樂章……
在教師的循循善誘下,學生全面透徹地理解了文章的內容,并通過繪畫的方式再現了文章的真實原貌。如此一來,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還讓教師全面了解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現狀。換言之,教師借助繪畫提升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實現了以畫促讀之目的。
綜上所述,“畫課文”閱讀法是充分發揮小學生的形象思維優勢,讓學生借助于形象的繪畫來理解抽象的文字的一種簡單可行、效果顯著的閱讀方法。《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畫課文”閱讀法把美術課融入語文課的學習中,“以讀促畫、以畫促讀”,一舉兩得,體現了“跨學科學習”的特征。當然,“畫課文”閱讀法的實施策略遠不止這些,還有很多。譬如,在教育信息化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在透徹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利用先進的現代教育技術在PC終端或移動終端上進行繪畫,并以畫促讀。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挖掘學生的形象思維,引導學生以畫促讀、以讀促畫。
參考文獻:
[1]俞正霞.以畫促讀以讀為主:以《水鄉歌》第一課時為例[J].新課程導學,2015(19):67.
[2]蘭海雁.高職作文創新教學的策略[J].文學教育(中),2016(11):54-5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