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鐘



【摘要】思維導圖是一種表達發散性思維的圖形工具,通過兼顧圖形及文字,能夠清楚地將各級主題的關系用層級圖表現出來,能夠顯著增強記憶效果.實踐證明,教師在教學環節中利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展開預習,能夠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針對初中數學,淺談了幾點利用思維導圖培養學生預習能力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數學;思維導圖;預習;素養
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在接受教育過程中,非常需要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對于他們自身的發展與今后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它強調的不是知識和技能,而是獲取知識的能力.因此,筆者認為,為了深化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教師應當有側重地培養學生的預習能力,引導他們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主動去探究并獲得知識,增強創新能力.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課堂中巧用思維導圖能夠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引導學生實現高效的自主預習[1].
一、聯系舊知,引導自我探索
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預習時,應當關注兩個要點,一是復習鞏固舊知,二是初步感受新知.教師利用思維導圖,能夠直觀形象地聯系舊知,從而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對新的內容展開自我探索,提高預習的效率.
比如,筆者在對“相似三角形”這節內容進行教學時,為了引導學生們類比全等三角形與相似三角形,找到兩者的區別與聯系,筆者設計了如圖1所示的思維導圖指導學生對“相似三角形”這部分內容展開了預習.學生們在思維導圖的指引下,首先復習了全等三角形的相關內容,例如,全等三角形的定義是指兩個完全重合的三角形,兩個全等三角形用符號“≌”連接,其性質是對應的邊、角、周長、面積、中線、高線、角平分線相等……緊接著學生們在思維導圖的指導下開始閱讀教材,探索相似三角形的定義、表示方法、性質和判定方法等.通過對比,學生們可以發現相似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的拓展與延伸,例如,將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與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進行對比,可以發現:如果兩個三角形的三條邊對應相等(SSS),則兩三角形全等;若三條邊對應成比例,則兩三角形相似.當然兩者也存在一定的區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中不存在AAA這一公理,然而若兩個三角形的對應角均相等,則兩三角形相似.
在上述教學活動中,筆者通過思維導圖引導學生們聯系舊知對新的內容展開了自我探索,不僅進一步鞏固了以往學過的內容,而且促進學生通過新舊知識對比,強化對新知識的理解,高效完成了預習環節的目標.
二、發散思維,拓展廣度深度
觀察思維導圖的結構樣式,我們可以發現,思維導圖大多是一個中央圖向四周發散的形式,反映了多層放射性思考方式,給人的直觀感受是具有很強的發散性.學生們在預習時,較強的發散思維能夠引導他們更加具有深度、廣度地探索知識,起到更好的預習效果.因此,筆者認為,教師應當善于應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復習,發散其思維,拓展學生預習的廣度深度,提高其預習能力.
比如,筆者在對“勾股定理”這一節內容進行教學時,通過利用如圖2所地的思維導圖引導學生對教材進行了預習.學生們在思維導圖的引導下,對勾股定理的推導方法、定理和應用等知識進行了學習.其中對勾股定理的應用,筆者在思維導圖中列舉了一道題,引導學生根據預習的知識對其進行解答.這道問題學生需要分類討論,因為題目中并沒有明確指出所給的兩條邊是否都為直角邊,所以學生需要分別探究第三邊為直角邊和第三邊為斜邊這兩種情況.通過引導學生多角度的作答,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促進他們熟練地掌握勾股定理[2].
在上述教學活動中,筆者通過利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們深入地探索了勾股定理的應用問題,發散他們的思維,使學生們達到了非常好的預習效果.
三、調動內驅,兼顧學生差異
教師除了可以通過自己設計思維導圖引導學生達成高效的預習外,還可以通過引導學生自主繪制思維導圖,從而激發學生產生預習的興趣與欲望,調動其內在驅動力.
比如,筆者在對“二次函數”這一節內容進行教學時,首先讓學生們自主繪制這一節知識的思維導圖,并告訴他們繪制思維導圖的方法與技巧:首先選擇主要知識點確定為中央主題,然后以此為中心向外作分支,在主分支線上提煉出每一小節的關鍵詞,若關鍵詞下還有更小的分支,則重復上述操作.如果哪一小節自己不理解或有所困惑,可以在關鍵字附近用彩筆進行標注.筆者發現,學生們在繪制思維導圖過程中,興趣高漲,精神集中,大腦始終處于快速思考的狀態.最后筆者一一閱讀學生們的思維導圖,找到他們的知識盲點,例如,有的學生不會繪制二次函數圖像,有的學生不會找二次函數的對稱軸……然后兼顧學生的差異,開始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
在上述教學活動中,筆者通過引導學生自主繪制思維導圖,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與自主性,同時還能發現學生的認知差異,并據此高效開展后續的教學工作.
四、多元整合,升華綜合意識
另外,引導學生在預習過程中自制思維導圖,還可以升華他們的綜合意識.學生們需要通過仔細閱讀然后將教材中零散孤立的知識點整合起來,形成一個知識網絡,從而對這一章節的知識有一個整體的把握與認識.
比如,筆者在對“三角形”這一章的內容進行教學時,首先讓學生們分組合作共同繪制這一章的思維導圖[3].如圖3所示,學生們分組制作時,將自己所認為的重點內容都以關鍵詞的形式繪制到思維導圖中來,形成了一個知識網絡,每一節的內容在其中都有所體現.例如,對于這一章中“與三角形有關的線段”這一節內容,學生們提煉出的關鍵詞為“三邊關系”和“高、中線、角平分線”,由此這一節的重點內容顯而易見.
在上述教學活動中,筆者通過引導學生在預習教材時繪制思維導圖,促進他們將這一章節的全部內容整合到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同時提高了學生發現問題、抓住問題本質的能力,升華了他們的綜合意識,對其預習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義.
“凡事預則立,不立則廢”,總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利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聯系舊知、發散結構、調動內驅和多元整合,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預習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提高他們思維的敏捷性,深化其數學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葉紅.基于“思維導圖”的初中數學教學設計[J].華夏教師,2015(3):41.
[2]姜永.思維導圖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考試周刊,2014(93):65.
[3]溫英.初中數學教學中思維導圖的運用與實踐[J].教育,2016(5):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