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福
摘 要:在新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中,要想充分發揮每一種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的實際效能,達到優化教學過程的目的,首先要在優化教學方法或教學方法的優化設計上下工夫。圍繞相關問題做簡單介紹,并談一些粗淺看法。
關鍵詞:學習習慣;備課;復習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教師職責的本質界定。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數學同樣如此,那么如何給予正確的“漁”呢?下面主要就我從事多年中學數學教學的經驗和我對數學教學的理解談一點膚淺的認識和體會。
一、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建立規范的課堂常規,是學好數學的關鍵
(一)認真聽講的習慣
作為教師,尤其是理科教師一定要管理好課堂,最起碼要讓學生聽講,沒人聽講教學效果怎么可能好呢?不能管教不管導,上課認真聽講主要有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是認真聽老師講課,并且要注意觀察老師的教具使用和演示過程,還有板書的內容。二是注意聽同學的發言。同學在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時,要注意聽講,邊聽邊想,同學回答的對要聽,同學如果不對,錯在什么地方,也要認真聽,聽后自己再回答。聽是學生在整個課堂教學中的關鍵,使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同時還要讓學生明確學習的主要任務,如果學生養成認真聽講的學習習慣,他們就學會了學習。
(二)積極思考的習慣
行成于思毀于隨。偉大的發明家牛頓說:“我一直在想、想、
想……”可見,養成勤于思考的習慣很重要。從小養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好習慣,對于學生的學習、工作乃至整個一生都是非常有益的。勤于觀察思考是創造的良機,培養學生良好的思考習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習慣。因此,培養學生勤思、善思、敢思的習慣尤為重要。
(三)大膽發言的習慣
在數學學習中,常常會遇到一些疑難問題。有的學生遇到疑難問題就不敢發言,怕別人笑話,甚至不動腦筋,這是不好的習慣。在這個時候,首先要讓學生知道,解決疑難的過程是學習的過程,鼓勵學生開動腦筋多角度思考問題,大膽地發言,即使說錯了,但勇氣可嘉,也應給予表揚。在教學中,我們要創設讓學生表現自己的機會,比如說,碰到一些疑難時,我們可以先讓學生同桌相互提問,再到小組之間互相提問,最后再到全班交流。這樣一步步地培養學生敢于質疑問難,敢于發表自己見解的良好習慣。
二、認真備課是前提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教材只是作為教課的依據,要教得好,使學生受益,還要靠教師善于運用,要讓學生探索時覺得教師給出的教材有意義、有價值?!彼裕J真寫好教案(特別是年輕教師),每一堂課都要做得“有備而來”,每堂課都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備課以及例題的選擇都要結合所在班級的實際情況,要精選例題,精講例題,我個人覺得教學不一定要照搬教材,一定要視班級情況而定(教學進度、作業的布置等可以考慮分層布置作業,讓成績好的吃得飽,基礎差的要讓他們感覺到有進步,要讓他們對學習有興趣)。例題的選擇我個人認為很重要,備課的時候最好把教科書上配備的習題、基訓上相關的習題先認真看一下,可以從中選擇一些非常典型的題目做例題補充。
三、認真把握好課堂教學40分鐘
課堂教學是整個教學過程的第一個環節,也是最重要的環節,把握好這個環節,就是教學成功的一半,因此,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新課講授前多進行課前小測驗
這樣做我基于如下幾點:一是學生很自覺地進行相應的復
習;二是教師能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便于及時反饋和查漏補缺。
(二)積極提問,貫穿課堂始終
要想讓學生40分鐘內都會專心聽你的課那是不可能的,他們或多或少會開小差,他們有的可能連書本都不拿出來或不翻
開,甚至會說話打鬧。這時如果采用提問的方式,就會使學生的精神一下子緊張起來了,并且去思考你所提出的問題,但是提問題時,不能只提問一些選擇性的問題,因為這樣他們的思考空間就會很小,這樣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另外,提問要有均勻性,不能反復問某幾個學生,這樣會使其他學生回答問題的熱情消退。
(三)設計質疑教學,激發學生學習欲望
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作為鋪墊。重視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結合,充分發揮和利用學生的智慧能力,積
極調動學生主動、積極探究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在教學中提出質疑,讓學生通過檢驗發展和培養思維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尋找問題,主動獲取新的知識。我在上數學課時,老師講課時是不允許學生打開教科書的,目的是讓學生積極地思考問題,注意力更加集中,聽講更認真,思考更積極,當然我提倡課前
預習。
總之,數學學習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只要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重視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持之以恒,學生終身受益的學習習慣就一定能逐步形成。這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開發學生的個體潛能,并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學會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養。在數學教學中,要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乘著良好習慣這艘帆船,乘風破浪,順利到達成功的彼岸。
編輯 魯翠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