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艷
摘 要:通過對初中體育教學的實踐研究,立足于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分析運動強度及練習密度對初中生健康體能和情緒的影響,對促進初中生健康成長并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對此進行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初中體育;運動強度;練習密度;健康體能
初中三年是初中生身體發育的第二高峰,在這一時期,從生理層面來看,他們的肺活量、心率和脈搏、內臟機能以及骨骼和肌肉等都在快速發育,至初三畢業,大多數學生的生理特征已與成人無異。而從心理的層面來看,初中生具有成人感和幼稚性并存的心理特征,其中,成人感使初中生具有自我夸大和表現自己的愿望,而這種愿望卻明顯與其實際承受能力不符,導致他們的自我表現過于幼稚。基于此,初中生生理和心理上的這些特點,教師在組織體育活動時需關注運動強度與練習密度對他們體能及情緒的影響,構建一個有益于他們健康成長的體育環境,從而真正發揮體育課程的教育功能。結合教學實踐,對此進行了探討。
一、運動強度對初中生健康體能及情緒的影響分析
(一)運動強度對初中生體能的影響
綜合來說,運動強度是學生在一堂體育課中運動時長和運動量的總和,它是相對于初中生運動承受能力而言的,運動的持續時間越長、運動量越大,則運動強度越大。當運動強度超過初中生的承受能力,則必將對他們的體能甚至身體健康產生一定影響。在體育活動中,學生的心率是衡量運動強度的重要標準,結合這一指標,筆者通過8個課時對運動強度與學生體能的對應關系進行了調查,如下所示。
當學生心率為120次/分時,屬于“輕度”運動強度范疇。教學內容大多為廣播操、仰臥起坐、200米游泳、立定跳遠等等,這一量值下,男生和女生在體能承受方面無明顯差異。同時,8個課時教學完畢后,運動效果與教學前無明顯差異。
當學生心率為120~150次/分時,屬于“中度”運動強度范疇。教學內容大多為投擲練習、籃(足)球基本動作練習、變速跑、引體向上等等,在這一量值下,女生的體能承受能力明顯要低于男生,而大多數男生則能夠適應這一運動強度。8個課時教學完畢后,運動效果較為明顯,學生的心臟和呼吸功能等有一定的
提升。
當學生心率為150~180次/分時,屬于強度運動范疇。教學內容大多為1000米(男)和800米(女)耐力跑、俯臥撐、雙杠、排球對抗、籃球切傳、足球二過一戰術等等,在這一量值下,學生的體能消耗過大,感到非常疲勞,只有加大練習密度才能完成教學。8個課時教學完畢后,運動效果理想,但有些學生出現肌肉拉傷、精神不振等癥狀。
(二)運動強度對初中生情緒的影響
在上述通過學生心率測定的“輕度”“中度”和“強度”三個運動量值下,不同的運動強度對學生的情緒也產生了不同的影響。
其中,“輕度”運動量值下男生和女生的情緒反應無明顯差異,通過調查學生們對體育課的態度發現,大多數學生對體育課都有一定的喜愛情緒,認為體育活動是緩解學習壓力的有效
方式。
在“中度”運動量值下,男生和女生的情緒反應出現差異。筆者所在班級共有學生46名,調查發現,其中共有7名女生和4名男生對體育課出現反感情緒,約占全班學生總數的23%。
在“強度”運動量值下,男生和女生的情緒反應差異縮小,但對體育課反感的總人數大幅增加。調查發現,在46名學生中,有12名女生和10名男生對體育課出現反感,認為上體育課“太累”“身體無法承受”,占全班學生總人數的48%。
二、練習密度對初中生健康體能及情緒的影響分析
練習密度是學生在一堂課中重復練習某項體育運動的次數,練習密度的科學與否直接關系著學生的體能消耗和學習情緒。在實踐中,以每堂課時間為45分鐘計算,筆者曾采用兩種不同的練習密度組織教學,分別用模式1和模式2表示。兩種模式的共同點在于,將3分鐘時間用于課堂開始的動作講解,2分鐘用于課堂結尾,差異在于40分鐘練習密度的劃分。仍然以8課時為評價周期,不同模式對學生體能和情緒的影響如下所示。
模式1:為男生和女生選擇不同強度的運動項目,將40分鐘平均分成三個環節,每個環節的動作練習時間8分鐘,休息2分鐘。課堂結尾時調查發現,29%的學生感到極度疲憊,情緒較為低落,認為體能消耗過大;45%的學生情緒尚可,認為練習密度適中,體能消耗一般;26%的學生情緒高漲,體能消耗不大,認為練習密度尚可提升;8課時后調查發現運動效果理想。
模式2:為男生和女生選擇不同強度的運動項目,將40分鐘平均分成兩個環節,每個環節的動作練習時間為18分鐘,期間休息4分鐘。課堂結尾時調查發現,51%的學生感到極度疲憊,情緒低落,認為體能消耗過大;44%的學生情緒尚可,認為練習密度適中,體能消耗一般;僅有5%的學生情緒高漲,認為體能消耗不大。而8課時后調查發現運動效果尚可,但有部分學生出現肌肉拉傷、精神不振等癥狀。
綜上兩項內容的分析,可以得出兩個結論。
其一,運動強度與練習密度是影響初中生健康體能和情緒的重要因素,強度與密度的科學與否,關系到學生對體育課程的態度,影響著他們的學習興趣。
其二,結合文中對三個運動強度和兩種練習模式的分析,以及通過8個課時所進行的運動效果評估,可見在教學中有兩個需要教師極力掌控的要點:(1)為男生和女生選擇不同的運動項目,以此來培養他們“科學運動”的觀念,并為他們創設良好的體育環境;(2)采用運動強度略超學生運動承受能力的方式,在提高強度的同時適當增加練習密度,使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都能適應體育運動,從而勞逸結合,逐漸提高他們的運動能力。
參考文獻:
[1]朱林.秦皇島市海港區水平二體育課運動負荷強度和練習密度的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6.
[2]劉春娟.昌黎縣普通高中體育課教學中練習密度與負荷強度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6.
編輯 孫玲娟endprint